[1] |
何鲤, 段勇, 罗潇, 等.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新方案[J]. 天然气工业, 2007, 27(2):6-11.
|
[2] |
刘金华, 张世奇, 孙耀庭, 等.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J]. 地层学杂志, 2007, 31(2):190-196.
|
[3] |
罗启后. 安县运动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地层划分对比与油气勘探的意义[J]. 天然气工业, 2011, 31(6):21-27.
|
[4] |
邓康龄, 何鲤, 秦大有, 等. 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早期地层及其沉积环境[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2, 3(3):204-210.
|
[5] |
张健, 李国辉, 谢继容, 等.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划分对比研究[J]. 天然气工业, 2006, 26(1):12-15.
|
[6] |
戴朝成, 郑荣才, 朱如凯, 等.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充填样式与油气分布规律[J]. 地质学报, 2010, 84(12):1818-1828.
|
[7] |
谭聪.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对比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24-30.
|
[8] |
郝士龙.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标准化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51-59.
|
[9] |
李琨.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33-40.
|
[10] |
郭正吾, 邓康龄, 韩永辉, 等.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6:89-106.
|
[11] |
郑荣才, 朱如凯, 翟文亮, 等. 川西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构造演化及层序充填样式[J]. 中国地质, 2008, 35(2):246-255.
|
[12] |
郑荣才, 李国晖.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分析与地层对比[J]. 天然气工业, 2011, 31(6):12-20.
|
[13] |
毛琼, 郑荣才, 邹光富, 等. 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及沉积演化[J]. 沉积与特提斯, 2012, 32(1):1-11.
|
[14] |
李剑波, 付菊, 任青松.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划分方案讨论[J]. 地层学杂志, 2010, 34(4):423-430.
|
[15] |
盘昌林.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1:10-11.
|
[16] |
四川盆地陆相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编写组. 四川盆地陆相中生代地层古生物[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5-56.
|
[17] |
四川省地质矿产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区域地质:第23号:四川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1:206-241.
|
[18] |
罗启后, 王世谦. 四川盆地中西部三叠系重点含气层系天然气富集条件研究[J]. 天然气工业, 1996, 16(S1):40-54.
|
[19] |
何鲤.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地震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案[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9, 10(4):439一446.
|
[20] |
叶泰然, 李书兵, 吕正祥, 等.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探讨[J]. 天然气工业, 2011, 31(9):51-57.
|
[21] |
高彩霞, 邵龙义, 李大华, 等. 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古地理特征[J]. 煤炭学报, 2011, 36(10):1659-1667.
|
[22] |
李熙喆, 张满郎, 谢武仁, 等. 川西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特征[J]. 天然气工业, 2008, 28(2):54-57.
|
[23] |
LI Yingjiao, SHAO Longyi, Kenneth A E. Linked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tectonics in the Sichuan continental foreland basin,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southwest China[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4, 88:116-136.
DOI
URL
|
[24] |
谢继容, 李国辉, 唐大海.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供给体系分析[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6, 29(4):14.
|
[25] |
ANDREW D M, CHARLENE E M. Sequence stratigraphy as a scientific enterprise:the evolution and persistence of conflicting paradigms[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01, 54:321-348.
DOI
URL
|
[26] |
CATUNEANU O. Principle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M]. Amsterdam: Elsevier, 2006:35-54.
|
[27] |
WILGUS C K. 层序地层学原理(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M]. 徐怀大,魏魁生,洪卫东,等译.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3:1-519.
|
[28] |
姜在兴.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国际层序地层学研讨会综述[J]. 地学前缘, 2012, 19 (1):1-9.
|
[29] |
谭聪, 于炳松, 阮壮, 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2):336-347.
|
[30] |
郑荣才, 文华国, 李凤杰.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2:9-14.
|
[31] |
王鸿祯, 史晓颖. 沉积层序及海平面旋回的分类级别——旋回周期的成因讨论[J]. 现代地质, 1998, 12(1):1-16.
|
[32] |
胡宗全. 层序地层研究的新思路——构造—层序地层研究[J]. 现代地质, 2004, 18(4):549-554.
|
[33] |
郑荣才, 吴朝容, 叶茂才. 浅谈陆相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思路[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0, 27(3): 1-4.
|
[34] |
蔡希源, 李思田. 陆相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隐蔽油气藏勘探基础、方法与实践基础理论篇[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4:1-266.
|
[35] |
邓宏文. 美国层序地层研究中的新学派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5, 16(2) :89-97.
|
[36] |
吴因业, 朱如凯, 罗平, 等. 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第18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综述[J]. 沉积学报, 2011, 29(1):199-206.
|
[37] |
邓宏文, 王红亮, 李熙喆. 层序地层基准面的识别对比技术及应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6, 17(3): 177-181.
|
[38] |
邓宏文, 王洪亮, 宁宁. 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J]. 地学前缘, 2000, 7( 4) : 305-313.
|
[39] |
顾家裕, 郭彬程, 张兴阳. 中国陆相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及模式[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32(5):11-15.
|
[40] |
顾家裕.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格架概念及模式[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22 (4):6-10.
|
[41] |
朱如凯, 白斌, 刘柳红, 等. 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J]. 地学前缘, 2011, 18 (4):131-142.
|
[42] |
罗启后. 再论水进型三角洲——兼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巨厚砂层成因[J]. 沉积学报, 2015, 33 (5):845-854.
|
[43] |
刘君龙, 纪友亮, 杨克明, 等. 川西须家河组前陆盆地构造层序及沉积充填响应特征[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9 (6):11-23.
|
[44] |
DENG Bin, LIU Shugen, JANSA Luba, et al. Sedimentary record of Late Triassic transpressional tectonics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SW China[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2, 48:43-55.
DOI
URL
|
[45] |
XU Chunming, GEHENN Jean-Michel Gehenn, ZHAO Dahua, et al. The fluvial and lacustrine sedimentary systems and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in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China[J]. AAPG Bulletin, 2015, 99(11):2023-2041.
DOI
URL
|
[46] |
LUO Liang, JIA Dong, QI Jiafu, et al. Tectono-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Late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J].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13, 87(6):1554-1568.
DOI
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