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瑞忠, 彭建堂, 马东升, 等. 扬子地块西南缘大面积低温成矿时代[J]. 矿床地质, 2007, 26(6): 583-596.
|
[2] |
湖南省地质矿产局四○五队. 湖南省花垣渔塘矿田铅锌富矿成矿规律及其预测报告[R]. 1991:45-50.
|
[3] |
匡文龙, 向世超, 肖文舟, 等. 湘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J]. 矿床地质, 2015, 34(5): 1072-1082.
|
[4] |
杨绍祥, 余沛然, 劳可通. 湘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 国土资源导刊, 2006, 3(3): 92-98.
|
[5] |
高伟利, 吕古贤, 肖克炎, 等. 湘西李梅铅锌矿区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要素[J]. 地质学刊, 2014, 38(3): 374-379.
|
[6] |
胡太平, 王敏芳, 丁振举, 等. 湘西花垣李梅铅锌矿床C、O、S、Pb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J]. 矿床地质, 2017, 36(3): 623-642.
|
[7] |
薛长军, 吕古贤, 高伟利, 等. 湘西花垣李梅矿田含矿层清虚洞期岩相古地理分析及成矿预测[J]. 地学前缘, 2017, 24(2): 159-175.
DOI
|
[8] |
叶周, 邵拥军, 隗含涛, 等. 湘西大脑坡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 国土资源导刊, 2015, 12(1),35-39.
|
[9] |
周云, 段其发, 曹亮, 等. 湘西花垣地区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特征元素测定[J]. 地球科学, 2018(7): 2465-2483.
|
[10] |
李堃, 刘凯, 汤朝阳, 等. 湘西黔东地区Zn地球化学块体特征及锌资源潜力估算[J]. 中国地质, 2013, 40(4): 1270-1277.
|
[11] |
李宗发. 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成因初步探讨[J]. 贵州地质, 1991, 8(4): 363-371.
|
[12] |
杨绍祥, 劳可通. 湘西北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 地质通报, 2007, 26(7): 899-908.
|
[13] |
叶太平, 叶霖, 许英奎, 等. 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因类型: 来自硫化物中微量元素证据[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6): 608-620.
|
[14] |
刘文均, 郑荣才, 李元林, 等. 花垣铅锌矿床中沥青的初步研究: MVT铅锌矿床有机地化研究(Ⅰ)[J]. 沉积学报, 1999, 17(1): 19-23.
|
[15] |
付胜云. 湘西铅锌矿富矿成矿规律探讨[J].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1, 63(6): 27-35.
|
[16] |
任纪舜. 论中国南部的大地构造[J]. 地质学报, 1990, 64(4): 275-288.
|
[17] |
湖南省地质矿产局. 湖南省岩石地层[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 62-66.
|
[18] |
彭善池, 周志毅, 林天瑞, 等. 寒武纪年代地层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J]. 地层学杂志, 2000, 24(1): 8-17.
|
[19] |
夏新阶, 付胜云, 等. 湘西北铅锌矿床成矿模式[J].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0, 62(2): 35-40.
|
[20] |
王剑, 庄汝礼, 劳可通, 等. 湘西花垣地区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生物丘钙藻形态群与环境群带的划分及意义[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1990, 10(3): 9-19.
|
[21] |
谢建磊, 杨坤光, 马昌前. 湘西花垣—张家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与ESR定年[J].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12(1): 14-21.
|
[22] |
齐小兵, 翟文建, 章泽军. 慈利—保靖断裂带的性质及其演化[J]. 地质科技情报, 2009, 28(2): 54-59.
|
[23] |
冯增昭. 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学[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9.
|
[24] |
贾振远, 李之琪. 碳酸盐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9.
|
[25] |
马永生, 刘波, 郭荣涛, 等. 碳酸盐岩微相:分析、解释及应用[M].2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出版, 2016: 278-355.
|
[26] |
薛长军. 湘西李梅矿田清虚洞组含矿层的构造沉积岩相特征研究[R].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51-86.
|
[27] |
劳可通. 花垣县李梅地区早寒武世清虚洞期碳酸盐岩中的风暴沉积[J]. 湖南地质, 1989,(3):17-19.
|
[28] |
倪新远, 陈高潮, 彭俊英, 等. 扬子北缘及南秦岭铅锌重晶石猛钒矿成矿地质背景[J]. 陕西地质, 2010, 28(1):3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