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冠民, 熊周海, 张健, 等.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油藏断裂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 38(1): 62-70.
|
[2] |
孙和风, 周心怀, 彭文绪, 等. 渤海南部黄河口凹陷晚期成藏特征及富集模式[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3): 307-313.
|
[3] |
王超, 吕延防, 王权, 等. 油气跨断层侧向运移评价方法: 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史各庄鼻状构造带为例[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 44(6): 880-888.
DOI
|
[4] |
CAINE J S, EVANS J P, FORSTER C B. Fault zone architecture and permeability structure[J]. Geology, 1996, 24(11): 1025.
|
[5] |
王盛波. 海拉尔盆地碎屑岩地层断裂带内部结构及断层封闭性[J].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3, 37(2): 1-8.
|
[6] |
罗胜元, 何生, 王浩. 断层内部结构及其对封闭性的影响[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2): 154-164.
|
[7] |
邱贻博, 王永诗, 刘伟. 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输导作用[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 17(4): 1-3.
|
[8] |
吴智平, 陈伟, 薛雁, 等. 断裂带的结构特征及其对油气的输导和封堵性[J]. 地质学报, 2010, 84(4): 570-578.
|
[9] |
付晓飞, 方德庆, 吕延防, 等. 从断裂带内部结构出发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的方法[J]. 地球科学, 2005, 30(3): 328-336.
|
[10] |
周庆华. 从断裂带内部结构探讨断层封闭性[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5, 24(6): 1-3.
|
[11] |
LIAO Z H, LIU H, CARPENTER B M, et al. Analysis of fault damage zones using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coherence in the Anadarko Basin, Oklahoma[J]. AAPG Bulletin, 2019, 103(8): 1771-1785.
|
[12] |
PEI Y W, PATON D A, KNIPE R J, et al. A review of fault sealing behaviour and its evaluation in siliciclastic rocks[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5, 150: 121-138.
|
[13] |
苏圣民, 蒋有录. 含油气盆地断裂带结构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5(4): 32-41.
|
[14] |
方小宇, 姚哲, 廖晋, 等.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第四系乐东组层序地层学特征及其水合物勘探启示[J].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1): 51-60.
|
[15] |
惠格格, 李志刚, 王伟涛, 等. 南海北部陆架断裂系统特征及其对南海打开的启示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2, 46(3):501-516.
|
[16] |
况安鹏, 余一欣, 朱秀香, 等.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11号走滑断裂带变形及其活动特征[J]. 现代地质, 2021, 35(6): 1809-1817.
|
[17] |
王清华. 塔里木盆地17号走滑断裂带北段差异变形与演化特征[J]. 现代地质, 2023, 37(5): 1136-1145.
|
[18] |
张银涛, 陈石, 刘强, 等.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FⅠ19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模式[J]. 现代地质, 2023, 37(2): 283-295.
|
[19] |
张新顺, 黄志龙, 范彩伟, 等. 琼东南盆地宝岛北坡断层封闭性与油气运聚关系[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2): 356-364.
DOI
|
[20] |
劳海港, 陈清华. 济阳坳陷南部横向变换带构造演化及其油气聚集规律[J]. 地质论评, 2012, 58(5): 893-900.
|
[21] |
付广, 展铭望. 活动期断裂侧向封闭的地质条件及其研究方法[J]. 天然气工业, 2016, 36(10): 28-34.
|
[22] |
付晓飞, 宋宪强, 王海学, 等. 裂陷盆地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综合评价——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1, 48(4):677-686.
DOI
|
[23] |
余一欣, 张立伟, 朱秀香, 等. 塔里木盆地塘北断裂带分段变形及其活动特征[J]. 现代地质, 2020, 34(6):1103-1109.
|
[24] |
何小胡, 杜彦男, 欧阳杰, 等. 琼东南盆地中部隆起带断裂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OL]. 断块油气田.[2024-07-1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1.1219.TE.20240321.1633.004.html.
|
[25] |
张远泽, 漆家福, 吴景富. 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断裂系统及构造动力学影响因素[J]. 地球科学, 2019, 44(2):603-625.
|
[26] |
胡林, 胡潜伟, 王思雨, 等.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基岩潜山超压成因及油气成藏特征[J/OL]. 地球科学.[2024-07-1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874.P.20231226.1050.018.html.
|
[27] |
傅恒, 匡明志, 何小胡, 等. 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带渐新统崖城组层序沉积模式[J]. 天然气工业, 2020, 40(12): 18-28.
|
[28] |
张强, 吕福亮, 贺晓苏, 等. 南海近5年油气勘探进展与启示[J].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1): 54-61.
|
[29] |
王振峰, 甘华军, 王华, 等.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烃源岩分布预测[J]. 中国海上油气, 2014, 26(1): 9-16, 29.
|
[30] |
沈怀磊, 张功成, 孙志鹏.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富气凹陷形成控制因素与勘探实践——以陵水凹陷为例[J]. 石油学报, 2013, 34(S2):83-90.
|
[31] |
侯明才, 何小胡, 金秋月, 等. 琼东南盆地中生代潜山成储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3, 44(3): 637-650.
|
[32] |
姜华, 王华, 肖军, 等. 应用古地貌分析方法进行有利区带预测: 以琼东南盆地②号断裂带为例[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4): 436-441.
|
[33] |
刘伟, 朱留方, 许东晖, 等. 断裂带结构单元特征及其测井识别方法研究[J]. 测井技术, 2013, 37(5): 495-498.
|
[34] |
武玉宏, 王慧, 高红艳. 对三孔隙度交会图法进行测井曲线标准化的改进[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12(2): 38-41.
|
[35] |
吴孔友, 李思远, 裴仰文, 等. 准噶尔盆地夏红北断裂带结构及其封闭差异性评价[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5, 36(6): 906-912.
|
[36] |
吴孔友, 王绪龙, 崔殿. 南白碱滩断裂带结构特征及流体作用[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2, 40(4): 5-11.
|
[37] |
吕延防, 李国会, 王跃文, 等. 断层封闭性的定量研究方法[J]. 石油学报, 1996, 17(3):39-45.
DOI
|
[38] |
童亨茂. 断层开启与封闭的定量分析[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 19(3):45-50.
|
[39] |
吕延防, 付广, 张云峰, 等. 断层封闭性研究[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
[40] |
Evaluating seal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J]. AAPG Bulletin, 1984, 68: 1752-1763.
|
[41] |
张芷晴, 刘华, 马立驰, 等.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潜山油气藏成藏期次和过程: 来自储层流体包裹体的证据[J]. 石油实验地质, 2022, 44(1): 129-138.
|
[42] |
LISK M, O’BRIEN G W, EADINGTON P J.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oil-leg potential in the Oliver gas field, Timor Sea, Australia[J]. AAPG Bulletin, 2002, 86: 1531-15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