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光奇,漆家福,岳云福. 歧口凹陷及周缘新生代构造的成因和演化 [J]. 地质科学, 2003, 38(2):230-240.
[2]樊敬亮,黄志全,樊卫花. 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 34(4):536-541.
[3]蒲秀刚, 吴永平,周建生,等. 歧口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特征及勘探潜力 [J]. 石油学报, 2007, 28(2):35-39.
[4]白云风, 王振升,韦阿娟,等. 黄骅坳陷东营组重矿物时空展布特征及物源体系分析 [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8, 27(2):39-42.
[5]张琴, 朱筱敏,黄艳雷,等. 黄骅坳陷沙一段物源分析及地质意义 [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 16(6):8-11.
[6]徐亚军,杜远生,杨江海. 沉积物物源分析研究进展 [J]. 地质科技情报, 2007, 26(3):26-32.
[7]赵红格,刘池阳. 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J]. 沉积学报, 2003, 21(3):409-413.
[8]赵俊兴, 吕强,李凤杰,等.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6时期物源状况分析 [J]. 沉积学报, 2008, 26(4): 610-615.
[9]朱筱敏. 沉积岩石学 [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20-70.
[10]刘群明,陈开远,王键,等. 三湖坳陷第四系重矿物物源分析 [J]. 现代地质, 2011,25(2):315-321.
[11]和钟铧, 刘招君,张峰,等.重矿物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地质科技情报, 2001, 20(4):29-32.
[12]杨守业,李从先. REE示踪沉积物物源研究进展 [J].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14(2):164-166.
[13]张金伟,王军,吴明荣. 利用地震前积反射特征确定古水流方向的沉积几何方法 [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 15(5):53-55.
[14]刘群明,陈开远,李小平,等. 黄骅坳陷中北区沙二段地震-岩相特征研究 [J]. 石油与天然气学报, 2008, 32(2):166-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