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4-25
    目录
    目录
    目录
    2011, 25(2):  1. 
    摘要 ( 1922 )   PDF (279KB) ( 23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石学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几个富碱斑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李勇,莫宣学,喻学惠,黄行凯,和文言
    2011, 25(2):  189-200. 
    摘要 ( 4470 )   PDF (7169KB) ( 40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方法测定了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内4个富碱斑岩的年龄。结果表明:剑川地区角闪正长斑岩形成时间为(37.6±2.2)Ma,姚安地区黑云母二长斑岩具有2组锆石U-Pb年龄数据,较年轻的一组为(36.86±0.63)Ma,较老的一组为(40.41±0.24)Ma,姚安黑云母角闪正长斑岩的形成时间为(31.8±2.6)Ma,大理九顶山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间为(37.93±0.82)Ma。这些富碱斑岩的形成时间与整个滇西地区新生代富碱斑岩岩浆作用高峰期一致,属于青藏高原后碰撞岩浆作用的时间范围,富碱斑岩岩浆活动是对印度—欧亚大陆巨大碰撞的一种响应。

    皖南东源含W、Mo花岗闪长斑岩及成矿年代学研究
    周翔,余心起,王德恩,张德会,春麟,傅建真,董会明
    2011, 25(2):  201-210. 
    摘要 ( 5590 )   PDF (10787KB) ( 38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详细野外观察、剖面测量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江南古陆”东段北缘的皖南祁门东源含W、Mo斑岩体进行了锆石U-Pb测年,重点讨论了成岩成矿关系和成矿物质来源。东源中细粒似斑状花岗闪长斑岩呈小岩株产出,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46±1)Ma,其内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结果(146.4±2.3) Ma,成矿与岩体形成同期,均形成于晚侏罗世。辉钼矿的Re含量(22-02×10-6 ~ 98-09×10-6)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为壳幔混源。

    陕西省勉县―略阳地区寒武纪含碳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乔耿彪,杨钟堂,李智明,杨晓勇,蓝翔华
    2011, 25(2):  211-218. 
    摘要 ( 5235 )   PDF (6532KB) ( 4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勉县—略阳(勉略)地区寒武纪的含碳岩系与磷、锰矿的形成关系密切,是该区重要的找矿标志。通过对研究区含碳岩系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测试认为,含碳岩系总体上富亲石元素和亲铜元素,贫亲铁元素。含碳岩系中P、Mn元素相对富集且富集系数较为接近,反映含碳岩系与本区P、Mn矿的成因具有一定的联系。含碳岩系中较低的MnO/TiO2值、Na-Mg和Sr-Ba投点均反映了近陆源的浅海沉积环境;含碳岩系中较低的Sr/Ba和U/Th值以及Al-Fe-Mn图解均反映出非热水沉积特征;含碳岩系中较高的V/(V+Ni)和δU值反映为缺氧沉积环境。因此,勉略地区寒武系含碳岩系形成于缺氧(还原)沉积环境。

    矿床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
    新疆伽师砂岩型铜矿床地质及S、Pb同位素地球化学
    王思程,薛春纪,李志丹
    2011, 25(2):  219-227. 
    摘要 ( 14827 )   PDF (12457KB) ( 168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天山新生代山前盆地中的伽师铜矿是新疆近年发现和开发的一个重要的砂岩型铜矿,矿体产于古近系灰白色含岩屑钙质细砂岩中,呈与地层整合的板状、层状。矿石中硫化物主要为辉铜矿,矿体深部出现斑铜矿,极少量黄铁矿、闪锌矿等,硫化物多交代砂岩中胶结物或碎屑颗粒形成胶结结构,矿石发育稀疏浸染状、团块状、结核状等多种构造。矿石的硫同位素δ34SV-CDT在-33.4‰~-24.6‰之间。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8.376~18.607、207Pb/204Pb=15.612~15.655、 208Pb/204Pb=38.475~38.747。铜的硫化物矿化表现为含铜盆地流体(地下水)交代砂岩而沉淀,铜矿体形成于古近系细砂岩成岩晚期,矿石硫来源于细菌还原硫酸盐,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金属元素来自沉积盆地周围的蚀源区。

    湖南瑶岗仙钨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和硫同位素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李顺庭,王京彬,祝新友,李超
    2011, 25(2):  228-235. 
    摘要 ( 18316 )   PDF (6042KB) ( 40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瑶岗仙钨多金属矿田位于南岭成矿带中部,由瑶岗仙黑钨矿床、青山里铅锌矿床以及和尚滩白钨矿床组成。野外地质调查显示,这3个矿床空间相邻,矿体产状和控矿因素相近。利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瑶岗仙黑钨矿床与和尚滩白钨矿床的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58±1.2)Ma(n=7,MSWD=1.3)和(160±3.3)Ma(n=6,MSWD=2.7),表明两种钨矿化是同期形成的,与瑶岗仙复式岩体的成岩事件在时空上吻合,是南岭地区第2次大规模成矿事件的典型代表。3个矿床的矿石矿物(黄铁矿、闪锌矿、辉钼矿)δ34S值介于-1.8‰~+1.4‰之间,分布集中且接近零值,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综合上述特征,这3个矿床系同一岩浆成矿作用,在成矿岩体不同距离、不同部位发生不同类型金属矿化的产物。

    锂同位素及其在四川甲基卡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苏嫒娜, 田世洪,侯增谦,李建康,李真真, 侯可军,李延河, 胡文洁, 杨竹森
    2011, 25(2):  236-242. 
    摘要 ( 5469 )   PDF (4849KB) ( 49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锂同位素在地质学、地球化学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简单介绍了锂同位素研究已取得的进展,并在四川甲基卡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床研究中开展应用。研究表明,四川甲基卡锂矿床中2件锂辉石的锂含量非常高,分别为33592×10-6和34264×10-6,相应的δ7Li值分别为-0.6 ‰和-0.4 ‰,平均值为-0.5 ‰,而二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的锂含量为7 350×10-6,δ7Li值为+0.6 ‰,两者在误差范围内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证明锂辉石来源于二云母花岗岩,这与其他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等相一致。

    内蒙古白乃庙石英脉群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金的勘查意义
    王必任,周志广,於炀森,那福超,肖茹鹏
    2011, 25(2):  243-252. 
    摘要 ( 11153 )   PDF (9890KB) ( 23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白乃庙—谷那乌素铜金成矿带,地质填图发现:白乃庙铜金矿床西侧徐尼乌苏组中发育一套石英脉群,产状与白乃庙矿区金矿化石英脉相似。其矿物组合可分为黄铁矿-石英早阶段(M1)和石英-方解石晚阶段(M2)。M1阶段捕获的流体包裹体中,含子晶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6~320 ℃,盐度为31.4%~39.8% NaCl eqv;两相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210~260 ℃时,盐度为17.1%~22.8% NaCl eqv,气相富集CH4,CO2次之,含H2S、H2O及少量C6H6、N2,温度为170~210 ℃时,气相富集H2O或CO2,CH4次之,含N2,盐度与前者相似,但存在低盐度流体端员;纯气体包裹体成分为纯CH4或者CO2和CH4。 M2阶段捕获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0~160 ℃,盐度为15.82%~21.1% NaCl eqv,并与低盐度流体混合。石英脉群的流体可以看作中低温中低盐度含H2S、N2、C6H6的CH4-CO2-H2O-NaCl体系。对比金矿床成矿流体、白乃庙铜金矿床流体特征并结合化学分析,表明石英脉群具有金矿化的潜力。

    内蒙古准苏吉花钼矿床物化探异常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王继春,肖荣阁,郎海涛,陶继雄,许永旺,李鹏
    2011, 25(2):  253-260. 
    摘要 ( 4319 )   PDF (14280KB) ( 18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左旗准苏吉花钼矿床,是内蒙古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上近几年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中新发现的一个规模较大的岩浆热液矿床。该矿区地表覆盖严重,特别是隐伏矿床的地质找矿标志不明显,在找矿过程中综合物化探方法对发现和圈定钼矿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化探工作发现,成矿元素Cu、Mo、Pb、Zn、Ag形成3个北西向组合异常,与W、Sn、Ni、Co 吻合较好,分布面积大,组分复杂,浓集分带明显。对矿区岩石进行物性测量,发现含矿地质体与围岩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根据1∶10 000高精度磁法测量的含矿花岗岩磁性及其弱磁异常特征,圈定了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异常分布范围。1∶10 000激电测量显示岩(矿)石具高极化率、相对低电阻率特性,为本区的重要找矿标志。总结该矿床的地质特征、物化探特征,提出其成矿规律,为本地区下一步找矿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川西甘孜—理塘金矿带形成条件的矿物电子探针与裂变径迹研究
    郇伟静,袁万明,李娜
    2011, 25(2):  261-270. 
    摘要 ( 9135 )   PDF (3494KB) ( 36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孜—理塘金矿带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造山带与义敦岛弧造山带的交界部位。通过对嘎拉、错阿、雄龙西、阿加隆洼和曲开隆洼等5个金矿区矿石样品中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和毒砂的电子探针分析,试图探讨区内金矿形成温度、深度和成生环境,并结合矿石锆石裂变径迹定年探讨成矿代。研究区黄铁矿为S亏损型,普遍含Co和Ni,含量分别为0.04%~1.73%和0.01%~2.97%,其中w(Co)均值为0.43%, w(Co)/w(Ni)值为0.08~10.04, 均值为2.28。w(Fe)/w(S+As)值为0.841~0.907,平均为0.875。毒砂表现出富S亏As的特点,w(Fe)/w(As+S)=0.49~0.57;w(As)/w(S)=0.73~0.87。总体上看,甘孜—理塘金矿床形成于氧逸度较高、中低温热液环境下,成矿温度以165~250 ℃为主,成矿部位主要为中—浅部。该金矿带的成矿时代为82~140 Ma,具有多期次特点,成矿作用与燕山期的碱性岩浆热液有关。

    能源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长8致密砂岩油藏成藏孔隙度下限研究
    潘高峰,刘震,赵舒,王菁
    2011, 25(2):  271-278. 
    摘要 ( 5705 )   PDF (8611KB) ( 35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长8段现今含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分别为4%和0.03×10-3 μm2,属于特低孔低渗油藏。主成藏期、成岩作用、埋藏史及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致密油藏缘于成藏后储层致密化。传统方法是通过统计现今含油物性下限作为成藏物性下限,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成藏后再致密油藏的研究。以现今储层含油物性下限为切入点,利用砂岩孔隙度演化规律,对现今储层含油物性下限进行成藏后孔隙度损失量补偿,从而求取油气成藏孔隙度下限,利用该方法得出镇泾地区长8段石油成藏孔隙度下限为10.5%。研究表明成藏物性下限是镇泾地区长8段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只有成藏期孔隙度大于成藏孔隙度下限时油气才可能进入圈闭成藏。

    琼东南盆地东部地区油气形成期次和时期
    刘正华,陈红汉
    2011, 25(2):  279-288. 
    摘要 ( 4941 )   PDF (9683KB) ( 24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东部研究区6口井的37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察和显微测温,认为该区共发生过4期与油气成藏有关的流体活动,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气成藏分别发生在距今20~18 Ma的早中新世、10~6.5 Ma的晚中新世、5.5~2 Ma的上新世和2~0 Ma的第四纪,其中第三期和第四期为主成藏期。第一期为成熟热成因气充注;第二期为低成熟度油伴随低成熟天然气充注;第三期为中等偏高成熟度的天然气充注,伴随少量凝析油充注;第四期为成熟-高成熟的天然气充注,伴随少量成熟的轻质油。此外,局部构造有幔源CO2气自中中新世(14 Ma左右)开始充注持续至今,对晚期烃类气体的运移和聚集有阻碍。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J井区储层小幅度构造研究
    黄进腊,孙卫,任大忠,师调调,冯强汉,张保国,刘海锋
    2011, 25(2):  289-296. 
    摘要 ( 6625 )   PDF (9894KB) ( 60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现今构造面貌为一区域性西倾大单斜,其下古生界奥陶系主力气层为马五段马五31小层,该小层顶面构造是在极其平缓的构造背景上发育的小幅度褶皱,且局部小幅度构造与产能关系密切,是寻找高产区的有利指向。应用地震解释成果和测井、钻井资料,研究J井区主力气层马五31顶面的小幅度构造分布特征;分析马五31顶面与本溪组9号煤顶、马家沟组标志层(K1、K2)构造的相关性;总结鼻状构造的组合类型;研究鼻隆构造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总结构造圈闭与复合圈闭类型;分析小幅度构造成因动力学特征。这些认识对该井区井位部署、扩边挖潜及水平井动态调整,提高气田开发钻井成功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庆油田杏树岗杏一、二区东部葡I332a—葡I11细层沉积体系再认识
    单敬福,张东,陈岑,成群,李清山
    2011, 25(2):  297-307. 
    摘要 ( 4629 )   PDF (13985KB) ( 25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岩心、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研究,重建了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杏树岗地区姚家组一段葡萄花油层组葡I332a—葡I11细层单元沉积模式。认为在杏北油田“脉动隆升作用”(所谓脉动是指下伏隆升中心波动迁移现象)是曲流复合带有规律摆动的内在动力因素。在此理论指导下,重建了该区各细层单元沉积微相平面展布模式。平面上在主力油层葡I1—I3共识别出了2种亚相、14种沉积微相。综合研究认为,杏树岗葡I332a—葡I22细层属于三角洲上分流平原相,以高弯曲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点坝砂相对发育;葡I212细层属于三角洲下分流平原相,以低弯曲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葡I211—葡I11细层属于内前缘干枝状三角洲沉积。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该区下一步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扶余油田扶余组曲流河储层单砂体构型刻画及剩余油控制因素
    韩洁,王敬瑶,李军,蒋有伟,郑长龙,王凤刚
    2011, 25(2):  308-314. 
    摘要 ( 5128 )   PDF (7710KB) ( 15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陆相曲流河油藏复杂的砂体分布特征及重建地下认识体系关键技术难点,在分析陆相盆地地层建造及曲流河储层形成基础上,运用曲流河储集层层次细分方法,将吉林扶余油田扶余组曲流河油藏分为4个砂层组,13个小层。在小层划分基础上,以曲流河单砂体内部构型刻画为重点,通过综合运用岩心、密井网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对研究区点坝单砂体层次界面、岩相组合及空间展布与配置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了剩余油成因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形成于弱水动力环境的扶余组曲流河油藏点坝单砂体受两级沉积界面控制,形成的侧积体数多在3~4个,侧积面夹角多在3.5°~6.2°,平面规模差异较大。孤立型、搭接型、叠加型和切叠型是储集层单砂体空间配置的主要方式。受点坝侧积泥岩等夹层及注采方式影响,剩余油多分布于点坝、孤立及切叠砂体中,构成了油藏实施二次开发的物质基础。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第四系重矿物物源分析
    刘群明,陈开远,王键,徐雷,滕飞启,张培智
    2011, 25(2):  315-321. 
    摘要 ( 14556 )   PDF (7375KB) ( 27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性圈闭作为三湖坳陷下一步勘探的主要对象,明确物源区及各源区对坳陷内部的影响范围是首要任务。依照 重矿物“相关性分析定母岩类型、因子分析定物源主次、Q聚类分析定影响范围、稳定系数分析定物源方向”的研究思路,综合分析研究区内所有重矿物数据的数理统计特征,发现工区母岩类型主要为变质岩、中基性喷出岩和少量沉积岩,分别对应南部昆仑山主要物源、东北埃姆尼克山次要物源和北部祁连山弱物源。南部物源主要控制南斜坡区沉积,但其中西南昆仑山—那北分支物源影响范围可达北斜坡台南—涩北气田一带;东北物源对坳陷内部影响范围局限在盐湖、哑叭尔及察尔汗一带;北部物源对区内沉积起微弱作用。

    海洋地质
    南印度洋海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
    倪建宇,王方国,姚旭莹,郑旻辉,赵宏樵
    2011, 25(2):  322-331. 
    摘要 ( 4631 )   PDF (15433KB) ( 24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了南印度洋海区总有机磷(TOP)、总有机氮(TON)以及溶解无机营养盐的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区内溶解无机营养盐受水体中生物活动和物理过程的综合影响,表层水体由于生物活动的消耗,其磷酸盐等无机营养元素的含量一般是采样水深范围内最低的;中深层水体由于生物活动的降低以及有机质矿化作用的影响,无机营养元素的变化范围较小。表层水体中TOP和TON含量占TP和TN的主要部分,说明表层水体中的氮和磷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且沿着37.8°S从西向东,TOP和TON的含量以及TOP/TP和TON/TN的比值呈降低的趋势。研究海区叶绿素a的分析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可能是控制研究海区TON和TOP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不同形态氮、磷营养元素的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营养盐和无机营养盐之间互为补充,且表层水体中有机氮和磷是水体初级生产所需营养盐的重要来源,总氮、总磷的关系表明研究区初级生产力并不受氮、磷的限制。

    从南海北部浅层气的成因看水合物潜在的气源
    傅宁,林青,刘英丽
    2011, 25(2):  332-339. 
    摘要 ( 4500 )   PDF (11594KB) ( 19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天然气浓缩轻烃分析技术、天然气碳同位素分析技术,结合现有地质资料和水合物分析资料,对南海北部浅层气的成因特征、运移特征及南海已发现的水合物成因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盆地浅层气藏普遍具有混合成因的特征,并主要以生物气-热成因气(生物降解气)混合气为主。浅层气的这种混合成因特征揭示了水合物的气源不仅与生物气有关,也与热成因气生物降解气有关,而混合气中的热成因气(生物降解气)的气源来自深部油气藏,表明水合物的气源与常规深部油气藏有密切的关系。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神狐陆坡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主要为生物成因和混合成因二种类型,生物成因的水合物δ13C1值分布在-57‰~-74.3‰之间, 混合成因的水合物δ13C1值分布在-46.2‰~-63‰之间。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为南海北部水合物最具潜力的勘探区。

    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天然气水合物成矿作用
    杨木壮,沙志彬,梁金强,王宏斌,张光学
    2011, 25(2):  340-348. 
    摘要 ( 5127 )   PDF (9003KB) ( 36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具有准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特征,新生代含油气沉积盆地发育,具备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一系列有利地质构造背景。基于该区已有的调查资料,从构造、沉积、成矿气体来源和水合物相平衡及其热力学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南海东北陆坡区有利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完全具备形成水合物的海底温度、地温梯度和压力条件,存在底辟和泥火山构造、斜坡-断层构造组合等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及构造部位,浅部沉积层具有合适的岩石学条件和较高的沉积速率,并存在丰富的生物气和热解气。因此,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具有潜力极大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远景。

    第四纪地质
    山西芮城桃花涧剖面中全新世晚期的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
    倪爱武,田明中,薛新明,王金平
    2011, 25(2):  349-355. 
    摘要 ( 2617 )   PDF (7890KB) ( 10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山西芮城桃花涧剖面孢粉分析,结合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沉积物AMS 14C测年数据,探讨了中全新世晚期该区的古文化年代及古环境变化,为恢复其古环境面貌提供了可靠的定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文化层的年代为庙底沟文化时期。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可将剖面划分为3个孢粉带:5 250~5 000 aBP期间气候温和湿润,呈现出稀树草原的植被面貌;5 000~4 800 aBP期间气候温凉偏干,呈现出荒漠草原的植被景观;4 800 aBP之后气候温凉湿润,呈现出稀树草原的植被面貌;气候变化与邻区同期相吻合。

    断层崩积楔单片再生法光释光测年:以山西忻定盆地西田探槽为例
    赵俊香,任俊杰,于慎谔,张世民,丁锐
    2011, 25(2):  356-362. 
    摘要 ( 4337 )   PDF (1692KB) ( 24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断层崩积楔各部位沉积物光释光信号晒退情况及崩积楔形成年龄,利用中颗粒石英(63~90 μm)单片再生法(SAR)对山西忻定盆地西田探槽断层崩积楔3个部位的4个样品进行光释光(OSL)定年。选择一代表性样品(08-OSL-22)进行等效剂量(DE)、LN/TN、循环比率、回授率与预热温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预热温度260℃、预热时间10s为样品最佳预热条件。4个样品的测片循环比率基本在0.9~1.1之间,回授率均小于5%,表明所采用的中颗粒SAR法流程可以很好地校正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释光感量变化,其等效剂量可信。利用等效剂量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图,发现古地形面和坡积物的样品晒退均匀,崩积层样品则较差。对于晒退较差的样品利用累积频率法得到其等效剂量,从而得到崩积楔的近似年龄。最后获得该期崩积楔的形成年龄为(27.09±0.71) ka。

    水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
    天津地区深层地下热水井水动力特征
    赵敬波,周训,方斌,刘东林
    2011, 25(2):  363-369. 
    摘要 ( 5483 )   PDF (3984KB) ( 3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津地区部分深层地下热水钻井在开采过程中井口水温明显高于开采前的井口水温,井内水的密度随之降低,可导致动水位高于开采前的静水位。采取井底压力的折算公式和室内实验的方式分别对实测数据和该现象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开采条件下的井底压力明显小于停采条件下的井底压力,水位拟合主要受地热井的密度、井底压力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地质结构以及地热井回灌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第一阶段观测到井底温度与井口水位呈正线性相关,井底压力与水柱的平均密度呈线性负相关;在第三阶段平均密度和井底压力也呈线性负相关;而在第二阶段井底压力几乎保持不变时,可以根据该压力对不同井口温度时动水位升高值进行预测。

    含水层对地下水热泵承载力数值评价及其实用化:以北京平原为例
    李世君,刘立才,郑凡东,江剑
    2011, 25(2):  370-376. 
    摘要 ( 3704 )   PDF (4078KB) ( 25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北京平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运用地下热传递数值法评价了年内地下热量均衡、失衡两种状态下,各水文地质亚区单位面积含水层对地下水热泵的承载力,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阐明了承载力、抽灌井间距与含水层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承载力仅与含水层厚度显著正相关,而抽灌井间距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厚度均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类似地区的地下水热泵定量规划提供了简捷的估算方法及参考依据。

    黑龙江省敦密断裂带镜泊湖段地堑地热资源评价
    隋学文, 张俊,石凤姣,赵继昌
    2011, 25(2):  377-383. 
    摘要 ( 6561 )   PDF (8900KB) ( 35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黑龙江省敦密断裂带镜泊湖段地堑地热资源的研究,旨在为认识大型构造断裂带凹陷地段地热资源的形成规律及其评价提供例证。镜泊湖段地堑呈长条状展布,区域地质构造属郯庐断裂带东北延伸部分。地堑为巨厚的新近系、古近系沉积岩地层,地温梯度较高,约为3.2~4.0 ℃/ hm,埋深2 500 m处的温度为90.8 ℃,单井的单位出水量为54 m3/(d·m),地热地质条件优越。经综合资料和计算数据推测,镜泊湖段地堑为大型地热田;按地热井的地热流体单位出水量及开采适宜性分级评价指标,镜泊湖段地堑属热水量丰富的最适宜开采的地热田。镜泊湖段地堑地热田的发现,对在敦密断裂带、依舒断裂带以及郯庐断裂带寻找地热资源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有机碳迁移与沉积通量
    姜伟,侯青叶,杨忠芳,夏学齐,钟聪
    2011, 25(2):  377-383. 
    摘要 ( 4788 )   PDF (7370KB) ( 37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目前水土流失严重,确定土壤侵蚀究竟属于碳汇还是碳源,对认识我国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集松嫩平原南部河水和悬浮物样品以及沉积物样品各10套,垂向剖面14条,扎龙湿地沉积柱2个,生物样品405件,根系土305件,对采集的原水进行过滤和测试。根据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及210Pb、137Cs、粘土矿物、磁化率、反射光谱、粒度的测试结果,开展黑龙江乌裕尔河流域土壤有机碳侵蚀通量、流域内有机质迁移方式及扎龙湿地沉积速率等研究,认为:本区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度、降雨量和土壤质地;乌裕尔河流域每年主要以溶解形式在水体中长距离迁移的方式向扎龙湿地输入有机碳,其总量估计为2.91×106 kg;扎龙湿地每年沉积的有机碳总量估算为2.71×106 kg,近几年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34 g/(cm2·a)。根据本区的有机碳循环数据分析,乌裕尔河流域的侵蚀土壤最终进入扎龙湿地进行沉积,属于碳汇的范畴。研究结果对于查明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汇/源影响提供了依据。

    北京市东南郊不同灌区表层土壤中PAHs来源解析
    石钰婷,何江涛,金爱芳
    2011, 25(2):  393-400. 
    摘要 ( 4442 )   PDF (4722KB) ( 39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正三角形布点法在北京市东南郊污灌区、再生水灌区、清灌区分别进行了3个表土的样品采集,采样间隔为1 m,共采集9个样品,分别测试了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PAHs在3个灌区表土中均有检出,污灌区除了蒽和苯并[a]蒽外,其余均有检出;再生水灌区除二氢苊和苯并[a]蒽外,其余均有检出;清灌区16种PAHs均有检出。其中,污灌区的ΣPAHs大约为730 μg/kg,再生水灌区ΣPAHs大约为207 μg/kg,清灌区PAHs大约为43 μg/kg。分别利用比值法、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土壤中PAHs的可能来源进行解析,通过比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可以得出:污灌区表土PAHs污染主要来源于石油源,而再生水灌区和清灌区的PAHs主要来源于燃烧源。由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定量地计算出各个污染源对PAHs的贡献率:在污灌区采样点,燃烧源/汽车尾气和焦炭源/石油源的贡献率分别为30%和70%;在再生水灌区,PAHs的主要来源为煤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和部分石油源的输入,贡献率分别为83.2%和16.8%;在清灌区,PAHs的主要来源为煤的燃烧和汽车尾气的排放,贡献率分别为83.6%和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