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1987年 第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7-12-31
    陕西南部最古老的放射虫化石
    郝诒纯 舒德干
    1987, 1(3):  301. 
    摘要 ( 109 )   PDF (2041KB) ( 1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酸蚀法从陕西镇巴县小洋剖面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分离出大量保存精美的双瓣壳格子状化石,经电子探针进行成分分析和扫描电镜下进行形态学研究,确认为迄今已知最古老的放射虫化石。这些最早出现的放射虫不同于泡沫虫类,而出入意外地是一类褐色虫(Phaeodoria)。基于这些材料,建立了1个新科(Eoconchariidae)、3个新属(Eoconcharium、Fusuconohnrium和Quadratapora)和7个新种。

    内蒙占珠斯楞海尔罕地区中、晚泥盆世地层及四射珊瑚群的古地理意义
    王训练 王鸿祯
    1987, 1(3):  311. 
    摘要 ( 153 )   PDF (1099KB) ( 1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人(张研等,1983)曾将珠斯愣海尔罕地区的泥岔系分为4个组:珠斯楞组、依克乌苏组、卧驼山组和西屏山组,分别属于埃姆斯期、艾菲尔期、吉维特期和弗拉斯期。本文描述了该区中、上泥盆统4个剖面,将其划分为4个沉积旋网,每个旋回构成一组,自下而上依次为依克乌苏组、卧驼山组、下西屏山组和上西屏山组。根据四射珊瑚组合和其它共生化石,把依克乌苏组上部到下西屏山组下部归入吉维持期,下西屏山组上部相上西屏山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木区缺乏法门期的沉积。 关于珠斯楞海尔罕地区所在的北方槽区泥盆纪的生物地理区系特征尚无统一认识。作者根据四射珊瑚动物群的地方性分子含量,Otsuka相似性系数和构造古地理,将中同泥岔纪的珊瑚分为3个大区:北方大区、北特提斯大区和南特提斯大区。这种划分方案也非常适用于吉维特期和弗拉斯期。 吉维持期到弗拉斯期,巴丹吉林区和扬子区珊瑚群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北天山——准噶尔区和内蒙古——兴安区共同的属很少。因此,广大的北方槽区属于两个不同的生物大区,北方大区和北特提斯大区,二者的界线是居延海——林西地壳对接带。这种认识与王鸿祯(1981)所划分的中国大地构造单元一致。

    唐古拉山北坡侏罗纪双壳类化石新材料
    阴家润
    1987, 1(3):  327. 
    摘要 ( 107 )   PDF (1337KB) ( 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古拉山地区侏罗系发育良好,是国内侏罗纪双壳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本文描述其中的8属17种,大多数为国内首次报道的种。由于唐古拉山地区在侏罗纪时正好位于东亚分区(East Asian province)、埃塞俄比亚分区(Ethiopian province)和欧洲分区(European province)3个不同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接合处,因此本区双壳类显示出一定的混生色彩,具有上述各区的一些特征属或种。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唐古拉山向东南方向,包括西藏东部、云南、缅甸及泰国的侏罗系中,双壳类动物群含有大量的共同分子,并形成特殊的地方性生物群,考虑到侏罗纪古板块的构造格局,对上述特提斯北岸东缘进行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侏罗纪的一个新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

    我国更新世花生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李卫勋
    1987, 1(3):  338. 
    摘要 ( 266 )   PDF (876KB) ( 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0年和1984年分别在广西桂林的屏风山及马山溶洞的灰华堆积物中发现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其中有数十粒类似花生的化石颗粒,已全部钙化。经研究其为原始野生花生的荚果,从其颗粒大小及果荚构造与现代野生花生(南美产)及现代人工栽培的珍珠豆型花生荚果对比,它表现出明寻的原始性。据与其共生的古脊惟动物的时代确定占花生的时代为中一晚更新世,命名为户alaeoarachis sinensis gen.et sp.nov.(中华古花生)(新属、新种)。 中华古花生的发现,证实了中国确是花生原产国之一,为研守花生的起源、栽培史及其传播提供了重要线索。

    黑龙江省二克山—五大连池—科洛富钾火山岩中幔源包体的研究
    邱家骧 吴志勤 杜向荣
    1987, 1(3):  344. 
    摘要 ( 86 )   PDF (920KB) ( 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二克山—五大连池—科洛富钾火山岩带中幔源超镁铁岩包体的岩相、组构、矿物及地化特征,并分析了包体的成因类型及交代作用。研究表明,该包体是受富含K2O+LIL+LREE±FeO±87Sr流体交代的、已亏损了的地幔样品,反映了地幔交代的普遍性和不均一性。

    湘南千里山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成因
    赵永鑫
    1987, 1(3):  357. 
    摘要 ( 89 )   PDF (812KB) ( 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大量的野外证据证明千里山钨锡多金属成矿花岗岩为一个三分的复式岩体,纠正了沿用近30年的“主体期—补充期”的划分方案;从岩体产状、矿物包裹体、副矿物锆石特征等方面论证了各期花岗岩具有统一的岩浆成因;并根据千里山各期花岗岩之间,以及它们与第四期侵入的花岗斑岩之间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稀土元素分布模型、铅同位素组成以及花岗岩区域分布特点,探讨了千里山花岗岩可能的剖面模型,这种模型对该区进一步找矿可能产生积极作用。

    华北某些地区石炭—二叠系成岩作用及成岩阶段的研究
    郑浚茂 庞明
    1987, 1(3):  367. 
    摘要 ( 88 )   PDF (1590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岩作用及成岩阶段的确定是储集层评价的重要依据。作者应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的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及包体测温等方法,对华北一些地区石炭一二叠系砂岩的成岩作用及成岩阶段作了系统的研究。从太原组到上石盒子组,由于沉积环境、岩石类型的差异,它们经历了不同的成岩作用过程。太原组石英砂岩以石英增生与胶结作用为主;山西组长石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以长石及石英增生、碳酸盐胶结交代作用为主;上、下石盒子组粘土含量较高的岩屑砂岩以压实作用、粘土矿物的转化作用为主。 成岩阶段的确定主要根据自生石英中包裹体测温、镜煤反射率测定及粘土矿物的演变等。研究结果得出石炭一二叠系经历的古地温为100—150℃,有机质处于成熟期,粘土矿物转化为以伊利石为主,混层矿物中伊利石达80%,可见研究区内石炭一二叠系的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期的晚期。其原始孔隙基本消失,代之以一定次生孔隙。

    豫西陕渑煤田太原组一3煤形成环境和聚煤特征
    周慧堂 杨起 李宝芳 李祯 傅泽明
    1987, 1(3):  378. 
    摘要 ( 97 )   PDF (1326KB) ( 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渑煤田位于河南省的西部,其晚古生代煤系地层由晚石炭世太原组、早二叠世早期山西组和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石盒子群所组成。本文主要讨论太原组—3煤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3煤沉积前的下部碎屑岩段为一套开阔型海岸碎屑潮坪体系沉积,发育潮坪以及与其共生潮道和潮沟。—3煤沉积后的灰岩段根据微相、沉积构造及其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等可以确定是一套由潮间带到潮下低能带的向上变深的沉积序列。—3煤层厚度分布主要受其沉积前沉积环境的影响,其中主要潮道发育的地方以及潮坪上较低洼的地带,上覆煤层厚度小(0~0.50m),而在潮坪上其它地区,煤层则厚度大(一般大于0.50m)。—3煤硫分主要受其沉积时沉积环境和沉积后沉积环境的影响,煤层中夹有薄层混灰岩时,煤的疏分就增高。—3煤层硫分和灰分普遍高的原因是受其堆积后较深水碳酸盐沉积的影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