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1989年 第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9-07-02
    中国及邻区石炭纪构造古地理及生物古地理
    王鸿祯 郑闾靭 王训练
    1989, 3(2):  137. 
    摘要 ( 121 )   PDF (2630KB) ( 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包括3部分:(1)扼要回顾了中国及邻区晚海西阶段的地质构造背景和构造古地理特征。根据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地壳发展阶段论的观点,把中国及邻区晚海西阶段的大地构造单元分为4个构造域,10个亚构造域。(2)论述中国和世界石炭纪生物古地理分区。根据四射珊瑚和腕足动物群分析,把全球早石炭世生物古地理区系分为两个生物大区、6个生物区和8个生物亚区。在中国境内对生物亚区内部生物地方中心的分异作了进一步划分。(3)简述中国石炭纪古地理和某些有关的沉积矿产。中国石炭系矿产除了重要的煤以外,还有石膏矿、铝土矿和不同类型的铁矿。这些沉积矿产的分布主要受到古气候、古地理和构造条件的控制。 
    唐古拉山侏罗系沉积的若干特征及沉积盆地背景条件的探讨
    阴家润
    1989, 3(2):  155. 
    摘要 ( 97 )   PDF (2178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于唐古拉山侏罗系沉积类型的不同认识由来已久,然而无论是将其视为地槽型沉积,还是地台型沉积,均难以令人满意地解释该区侏罗纪沉积的特点和性质。 作者在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球化学因素、古生态分析、沉积岩沉积构造和矿物结构成熟度等综合考虑,对该区侏罗纪沉积的特点和性质提出下列证据: (1)含盐度值一般均低于广海的平均盐度值。 (2)发育了海相一半咸水相一陆相的双壳类动物群序列,并以半咸水双壳类属占优势。 (3)沉积构造多为浅水成因的小型波痕,交错层理沉积组合。 (4)沉积岩粒度分析表现了近岸环境的概率曲线特征。 (5)沉积岩矿物结构,成熟度较高,未见海相成因的粒级层理。 结论是唐古拉山区侏罗系应为近岸局限海环境下的沉积产物,在海退时期还发育了滨岸湖相沉积。 根据羌塘地区侏罗纪沉积相空间展布的特点,可以认为唐古拉山区侏罗系仅仅是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沉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陆架大幅度坳陷所承受的巨厚陆源碎屑沉积,整个羌塘地区侏罗纪沉积在空间上的演替关系及其巨大厚度可借助于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特有的大陆堤前展沉积模式得到较好的解释。 
    辽东复州湾中石炭世地层兼论华北地台中石炭统的划分
    汪曾荫 尚冠雄 张洪江 路素明 尚晶
    1989, 3(2):  165. 
    摘要 ( 129 )   PDF (1979KB) ( 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地台中石炭统本溪组一般仅代表中石炭世晚期沉积。从已知的几十个海陆交互相本溪组剖面来看,其中(虫筳)类生物群为Fusulina-Fusulinella带;牙形石生物群为Idtognathodus magnificus-Ⅰ.claviformis-Neognathodus ruondyi带,在整个华北地台均可依此进行对比。但在辽东半岛南缘的复州湾一带,中石炭世沉积特征却恰好与本溪剖面相反,下部层段以灰岩为主,上部层段以碎屑岩为主。下部含6层灰岩,(虫筳)类以Profusulinella的丰富种群为特征,可建立Profusulinella带,并可进而划分为3个亚带。牙形石则为Idiognathoides sinuatus-Ⅰ.corrugatus-Declinognathodus lateralis带。复州湾含灰岩为主的下部层段和本溪含碎屑岩为主的下部层段对比,依前者之生物组合建立本溪组下部复州湾段(c21),代表华北地台中石炭世早期沉积;复州湾以碎屑岩为主的上部层段和本溪含5层灰岩的上部层段对比,依后者之生物组合限定为本溪组上部牛毛岭段(c22),代表华北地台中石炭世晚期沉积。
    Cleiothyridina obmaxima McChesny的个体发育、生态特征及进化途径
    杨式溥 李爱国
    1989, 3(2):  175. 
    摘要 ( 71 )   PDF (1355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Cleiothyridina obmaxima在同一化石点产出的大量个体的统计研究,讨论了该种个体发育的阶段及其种群动力学特征,并做出了相应的解释。同时根据该种个体形态的特征及其在个体发育不同阶段的变化,结合其所赋存的群落及其围岩特征,讨论了其个体生态学及其环境意义,进而探讨了该种的演化途径。 
    研究花岗岩类成因类型和幔壳成分比的同位素方法探讨
    邢风鸣 邱瑞龙
    1989, 3(2):  185. 
    摘要 ( 76 )   PDF (575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m-Nd法及其参数εNd(O)、εNd(T)、TCHURNd、εDMNd及x,是测定花岗岩形成年龄及研究花岗岩成因类型、模式年龄及地幔物质百分比的重要手段,但因其测试费用高等原因,难以广泛使用。作者提出了Rb-Sm法的相应参数εSr(O)、εSr(T)、TURSr、εDMSr及μ做为补充,在没有Sm-Nd同位素资料的情况下,Rb-Sr同位素参数基本上可以代替Sm-Nd同位素参数。经对比,求花岗岩中幔源物质百分比时,Rb-Sr法计算值与Sm-Nd法计算值相比,误差一般不超过10%。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计算花岗岩山幔源物质百分比的简化式,使该计算更为简便易行。
    中朝陆台北侧褶皱带构造发展的几个问题
    唐克东
    1989, 3(2):  195. 
    摘要 ( 96 )   PDF (2005KB)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朝与西伯利亚陆台之间的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褶皱系是古亚洲洋演化的结果。其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早期阶段从中元古代起在北部形成蒙古—鄂霍茨克洋,到寒武纪初封闭,形成兴凯褶皱带;晚期阶段从震旦—寒武纪初起在南部形成乌拉尔—蒙古洋,到泥盆纪大洋封闭,形成早及中古生代褶皱带。这就是中朝与西伯利亚陆台边缘褶皱带发育不对称的原因。 乌拉尔—蒙古洋最后封闭的缝合带在内蒙古中部形成中古生代褶皱带。它包括贺根山蛇绿岩带,二道井—查干诺尔混杂体带和它们之间的锡林浩特花岗岩—变质岩带。后者是造山碰撞的中心,上泥盆统法门阶的磨拉石堆积主要沿此带分布。 石炭—二叠纪时,本区广泛兴起裂谷活动。这些裂谷发育在不同的基底之上,多数发生于不同时期构造带的界线上。它们在新增生的年青陆壳上形成,其特征不同于红海或东非型裂谷;其岩浆活动和变形、变质作用使年青陆壳增厚并更加稳固。
    福建厦门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林建平 郑声俭
    1989, 3(2):  205. 
    摘要 ( 73 )   PDF (4277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野外构造形变资料的研究,确定了厦门地区中生代的两期(侏罗纪、白垩纪)构造应力场及其主应力方向;利用最新一期共轭剪节理和震源机制解资料,确定了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应力场及其主应力方向。最大主压应力轴的优选方位分别为:侏罗纪SE138°,∠8°,白垩纪SW205,∠12°,第四纪以来NW312°,∠21°。 采用石英错密度法,估算了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值,侏罗纪为88.5MPa,白垩纪为81.5MPa。利用岩石力学声发射技术,测定了现代构造应力大小,在标高为3——-151m(埋深为18——151m)的范围内,最大主压应力值为2.55——16.2MPa,最小主压应力值为1.1——10.1MPa。
    河南西峡寨根地区韧性剪切带中斜长角闪岩角闪石组构特征的探讨
    韩郁菁 陈云兰
    1989, 3(2):  216. 
    摘要 ( 105 )   PDF (2127KB) ( 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秦岭造山带核部,河南西峡寨根地区角闪岩中角闪石组构及其与韧性剪切带关系的研究,得出几点认识:(1)角闪石的优选方位受控于韧性剪切带,随着韧性剪切作用的加强,L构造岩愈趋典型;(2)分析角闪石中光率体轴Ng与结晶C轴的关系,Ng轴偏于一个方向,表明受剪应力所致;(3)通过角闪石C轴与剪切带边界关系的研究,确定剪切带为左旋剪切性质;(4)据角闪石组构及韧性剪切带与其它构造相互关系,恢复秦岭造山带的历史,至少经历了区域动热变质变形阶段、韧性再造阶段和脆性改造阶段。 
    北京西山流动变形碳酸盐岩的微构造分析
    黄万夫
    1989, 3(2):  223. 
    摘要 ( 73 )   PDF (2158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提供一个可以与岩石力学变形试验相比较的碳酸盐岩天然流变实例。根据对变形岩石的构造微貌、应变特征、微构造相的系统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流动变形期的环境参数分别是:温度为250°~450℃C;压力为200—400MPa;差异应力为60—90MPa;在剪切带内可达110MPa;低应变速率(10-13量级);(2)流变碳酸盐岩的典型组构是小圆环带的单斜对称型式。在剪切带内,可以无优选方位。岩石经受平面应变,略偏向拉伸应变,主压扁面与新生构造面理近于平行;(3)在中低温—中压,低应变速率的变形环境中,扩散作用是碳酸盐岩变形的重要机制之一。在强剪切带内,岩石进入第三蠕变阶段;(4)在褶叠层内部,应力、应变强度及应变速率的差异表明,分层差异剪切流动作为褶叠层的一种成因模型是可信的。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确定潜在震源的反思
    彭一民
    1989, 3(2):  235. 
    摘要 ( 77 )   PDF (1318KB) ( 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区域稳定性评价中,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地震稳定性评价。近年来,国内外多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作为区域地震稳定性评价的主要方法。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首要问题是确定区域潜在震源,但至今尚缺乏完整、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作者认为有必要从地震地质角度进行一次深刻的地质反思。 本文从构造变形的动力源、区域及局部应力场、地震断裂活动带的地震重复周期,地震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区域地震强度衰减规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若干看法,作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地震地质工作加以考虑。至于常见的非发震断裂在区域地震稳定性评为中所起的作用,则需对这些断裂的地质特征与周围地质体的介质特征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才能判定其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多目标优化方法在地下水资源规划中应用的初步探讨
    周训
    1989, 3(2):  243. 
    摘要 ( 86 )   PDF (577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下水管理从单一目标的规划发展到多个目标的规划是很自然的。本文扼要介绍了多目标优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和求解方法,建立了一个岩溶泉泉水分配的两个目标的线性规划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解,是多目标优化理论在地下水管理中应用的初步尝试。
    岩石磨蚀性的试验研究
    刘宗平 颜纯文
    1989, 3(2):  251. 
    摘要 ( 222 )   PDF (2305KB) ( 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石磨蚀性的试验研究在探矿工程以及其它采掘工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详细地叙述了一种测定岩石磨蚀性的方法。作者利用钻铣磨床改装而成的装置,在规定的条件下(轴压力15kgf,转速400r/min,时间10min),测定了25种岩石的磨蚀性指标;同时,还测定了在这些岩石中一字形钎头的磨次进尺、岩石的石英含量及粒度、岩石的压入硬度;并借助微机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回归分析,对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评价。 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简单易行的仪器来模拟工具在破碎岩石的过程中受到磨损的实质,在规定的条件下,测量标准物的磨损量,在数值上表征岩石的磨蚀性的方法是可行的;一字形钎头的磨次进尺是由岩石的磨蚀性和压入硬度共同决定的;影响岩石磨蚀性的主要因素是岩石的石英含量及粒度,岩石的压入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