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1989年 第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9-04-02
    中国早震旦世沉积建造及盆地格局
    孟祥化 和政军 葛铭
    1989, 3(1):  1. 
    摘要 ( 112 )   PDF (1331KB) ( 2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作者提出的沉积建造(sediment-suite)新概念和分析原理,对我国早震旦世沉积建造类型进行了划分;讨论了各类沉积建造形成的板块构造背景条件;并且首次编制了中国早震旦世沉积建造图和盆地类型图。 建造分析表明,早震旦世南方和北方两大古板块具有明显不同的发育特点:上扬子古陆及四周边缘处于断裂活动发育期,形成典型复陆屑建造和火山复陆屑建造;其东南缘(华东南地区)发育有岛弧系活动边缘盆地的建造类型:细碧角斑岩建造、硅质页岩建造、杂陆屑建造、火山复理石建造;其北缘(秦岭地区)有一个活动边缘——原始大洋的发展过程,形成陆源复理石建造、碳酸盐复理石建造以及类似于洋中脊的微晶碳酸盐建造。 早震旦世的北方大陆板块显示完全不同的沉积建造发育进程。除了新疆、祁连、内蒙地区有活动型沉积违造类型外,在广阔的东部、东南及南部边缘均深持稳定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建造发育特征。 
    利用微型计算机进行世界古大陆再造成图——方法与实例
    李翔 张玲华
    1989, 3(1):  17. 
    摘要 ( 70 )   PDF (643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进行世界占大陆再造需要3个步骤:(1)确定各古大陆块体的边界;(2)进行必要的陆块拼合处理;(3)恢复各个占大陆块体正当时的方位和位置。第一步是地质学上的判断问题,第二步和第三步是应用微型计算机进行处理,涉及大陆地块在地球表面运动时球面几何学中的欧拉极和欧拉旋转问题。本文介绍在IBM-PC/AT微型电子汁算机上进行占大陆再造的方法,同时讨论了古生代古大陆再造的特殊性。最后给出了震旦纪、泥盆纪5张不同投影实例图作为说明。
    柴达木地块晚石炭世的古地理位置
    李燕平 M.MC WILLIAMS 谭承泽 朱鸿
    1989, 3(1):  27. 
    摘要 ( 94 )   PDF (504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由柴达木地块上得到的晚石炭世灰岩和砂岩的古地磁资料表明,该地块在晚石炭世时位于北纬26°,与当时的塔里木地块相邻或可能是塔里木地块的一部分。因而,柴达木地块应是安哥拉古陆的南界。晚石炭世之后,柴达木地块上的采点相对于塔里木地块有过运动,表现为柴达木地块相对于塔里术地块沿阿尔金断层向东移动和作顺时针旋转。 
    Homalophyllum属的个体演化及其骨骼微细构造的电镜研究
    李明路 何心一
    1989, 3(1):  33. 
    摘要 ( 70 )   PDF (3514KB) ( 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采自内蒙古下泥盆统珠斯楞组的Homalophyllum属的系列切片及电镜研究表明:(1)其个体发育早期,主隔壁细长,无中轴,至晚期,上隔壁变短,一级隔壁在轴部膨大形成明显的中轴。(2)骨胳构造以纤状骨骼为主,呈扇状排列,规则完整的晶榍构成隔壁构造。其基本组成单元为向上逐渐展宽的桨状晶条。本属的层状骨骼为方解石晶片,只见于外壁部分。笔者对Homalophyllum colmniferum(新种)也作了描述。
    物种特征在生物绝灭事件中的作用
    张建平 杨湘宁
    1989, 3(1):  40. 
    摘要 ( 79 )   PDF (732KB) ( 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居群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生物演化的更替速率、成种速率及灭绝速率讨论了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在生物绝灭事件中的可能影响。监管蜓类、菊石、珊瑚及腕足动物的资料表明,生物的“抗灾变能力和生物的地理分布范围成正比,和生物的演化速率成反比。同时,生物在绝灭事件中的命运也和它们当时所处的演化阶段有密切的关系。 
    三角十六面体的几何参数与八次对称准晶体
    闵乐泉 施倪承
    1989, 3(1):  49. 
    摘要 ( 162 )   PDF (538KB) ( 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7年8月王宁等报道具有八次对称轴准晶的高分辨图象,呈现出正八边形相嵌的图案。本文认为从配位多面体理论上对八次对称存在的可能性加以研究是有必要的,为此提出了具有十次配位的等腰三角十六面体和一系列带帽反棱柱,精确地求出了这些十六面体的顶点间的夹角、棱长和晶面法线与四次轴间的夹角等几何参数,作为应用对于Cr—V—Ni—Si八次对称准晶,设Ni原子(简称原子A)位于多面体中心,而V,Cr,Si原子(简称原子B)位于顶点上,原子A和B之半径分别为1.24(?)和1.32(?),间隙0≤(?)(?)≤0.6(?).则:(1)若原子A和B按等腰三角十六面体配位且A,B的键长为(2.56+δ)(?),则原子B间的键长为1.08(2.56+δ)(?)或1.29(2.56+δ)(?);(2)若原子A和B按带帽反棱柱配位且呈“紧密堆积”,则原子A和B之间的键长为(2.56+δ)(?)或(2.56+δ)(0.511+(0.261+[0.08/(2.56+δ)]n1/2(?)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李才 范和平 徐锋
    1989, 3(1):  58. 
    摘要 ( 127 )   PDF (810KB) ( 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北部东西向展布的以安山岩为主的新生代火山岩带,以黑石湖—亚克错—多格错仁一线为界可分为北侧的钙碱性岩系亚带和南侧的碱性岩带亚带。火山岩明显富钾。其形成与塔里木—柴达木板块向高原的楔入作用有关,是消减带上物质重熔上升的结果。 
    配加萤石、石膏复合矿化剂的立窑水泥熟料工艺岩石学的研究
    翁润生 洪启文 王桂生
    1989, 3(1):  70. 
    摘要 ( 103 )   PDF (1702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配加萤石、石膏复合矿化剂的立窑水泥熟料可以分为4种类型:即葡萄状熟料、熔融烧结料、死烧块状料和还原料。这种水泥熟料都是由硅酸三钙、铁铝酸四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以及少量的自由氧化钙组成的。在质量上熔融烧结熟料和死烧块状料优于葡萄状熟料,而还原料是所有热料中质量最差的。我们要改进水泥熟料的质量,必需降低还原料的数量。从工艺岩石学的观点来看,提高水泥熟料的质量,必需增加硅酸三钙、铁铝酸四钙的数量,减少自由氧化钙的数量,如果我们生产后述的水泥熟料,其质量一定是好的。 
    南阳凹陷构造演化及含油气远景
    卢顺容 温长顺 周明道
    1989, 3(1):  78. 
    摘要 ( 93 )   PDF (931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重点阐述南阳凹陷及其周缘中生代以来特别是新生代时期断裂对凹陷形成和发育所起的主导作用;对断裂活动期次作了较详细的划分,探讨了各期不同的活动方式;并结合沉积厚度、岩相分析等方法,论述了新生代凹陷的演化阶段及其找油前景。
    桐柏北部条山—朱庄一带秦岭褶皱带古构造环境初探
    康伯凯 马文璞
    1989, 3(1):  91. 
    摘要 ( 114 )   PDF (820KB) ( 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条山—朱庄地区位于秦岭褶皱带的北带,其目前的研究程度还很低。本文对这一地区的野外地质特征和岩石化学的研究表明,该地区中部的红石山和黑石山之间早古生代的斜长角闪岩原岩可能主要为玄武岩;而两侧的变粒岩原岩可能主要为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可能主要为泥灰岩。进而通过火山岩系列分析、岩石化学图解、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花岗岩判别图解、矿物组分和岩性分布格局的研究,认识到中部的早古生代玄武岩属于钙碱系列,并与区内早古生代侵入岩体组成的深成杂岩体共同构成火山—深成杂岩带;中部地段在早古生代发育时的古构造环境可能是岛弧环境,古岛弧所处的位置相当于现在桃园岩体的南东地段,古岛弧在后期遭受强烈的侵蚀作用,使得深部杂岩体得以露出地表,同时也成为两侧沉积盆地的蚀源区。因此,该地区两侧地段早古生代的古构造环境可能是发育于岛弧两侧的沉积盆地。 
    华北晚古生代煤变质演化及煤质预测
    杨起 潘治贵 翁成敏 苏玉春 汪正平
    1989, 3(1):  102. 
    摘要 ( 87 )   PDF (897KB) ( 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晚古生代煤具有中部和南部变质程度较高而南部边缘和北部低的特点。这是华北晚古生代经历了3个阶段变质演化的结果。华北地台稳定阶段除个别地区外,深成变质作用使绝大多数晚古生代煤只演化到低变质阶段;地台活化早期叠加的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造成部分低煤级媒提高到中、高变质阶段;地台活化晚期紫荆关断裂的右旋移动奠定了华北晚古生代煤变质分布的格局。根据岩浆性质、侵入规模等特点将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划分为3个亚型。区域岩浆热变质煤的分布受燕山期岩浆沿一定方向断续侵入的控制。从成因上阐述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主要特点。基于地质因素分析和煤变质作用类型预测华北晚古生代煤级分布,新的预测增加了炼焦煤的储量,且部分已被钻探证实。
    塔里木盆地北部石油地质几个问题的讨论
    康玉柱
    1989, 3(1):  111. 
    摘要 ( 128 )   PDF (866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4年塔里木盆地北部沙参2井获高产油气流之后,投入了大量的物探、钻探等工作。笔者根据近几年在该区所取得的新资料和成果,对以下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1.塔北地区的沉积特征:从震旦一二叠纪出现两次大的海侵,即:寒武—奥陶纪及石炭纪;形成了四大沉积旋回,即:震旦系、寒武—奥陶系、志留—泥盆系及石炭一二叠系。震旦—泥盆系满加尔以东为深海槽盆一大陆斜坡相为主;以西则为陆表海相为主。震旦系在东部发育齐全,厚度大,为一套碎屑岩夹火山岩及冰碛岩,上部为碳酸盐岩;其西部下震旦统发育局限,上统分布广泛。 区内古生界具有多时代成油组合,油气资源十分丰富,足寻找古生代油气田最佳地区。 2.沙雅隆起的构造演化:加里东早期开始出现隆起显示,海西期为隆起的发展阶段,海西末期定型;中生代为潜伏隆起状态;新生代呈北倾斜坡。根据隆起的沉积发育和构造特点,可将区内进一步划分为4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3.区内油气圈闭类型有:构造凸起古风化带型、背斜型、地层不整合楔状体型、生物礁—滩型、砂体及断层遮挡型等6种。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塔北是个储量可观的含油气区。
    北方岩溶含水层双重介质水流模型及其应用探讨
    王洪涛 谢秀辉 曹以临
    1989, 3(1):  124. 
    摘要 ( 94 )   PDF (852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将北方岩溶介质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溶隙网络—溶孔型和溶隙网络—微裂隙型。概化出裂隙岩溶介质的双重介质水流模型。解决了下面几个问题:(1)认识北方岩溶介质所具有的双重介质性;(2)分别对孔隙和微裂隙所构成的岩块域和溶隙网络域建立数学模型,并用岩块和裂隙的水量交换项将两者耦合起来。模型中岩块并未被概化成某一特殊几何形态如球体或平行板,而是按其实际产出形态处理;(3)在岩块中也应用了二维水流模型。以往作者多用一维流方程,目的在于求其解析解,这有许多不足之处;(4)在裂隙和岩块域均采用有限单元法,将两个域的模型联立求数值解,克服了解析法或解析—数值法联合的局限性。 在给定参数情况下,本文进行了典型水文地质条件下的计算,证明了模型是能够较好地刻画溶隙网络—溶孔或微裂隙型介质的特征和水流特点的。同时,本文成功地应用了济南西南郊岩溶含水层的实际资料进行了模拟计算,对双重介质方法的实用进行了听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