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朱亭, 张超, 姜光政, 等. 雄安新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及成因机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 62(11): 4313-4322.
|
[2] |
王良书, 李成, 施央申, 等. 下扬子区地温场和大地热流密度分布[J].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38(4): 469-476.
|
[3] |
王华玉, 刘绍文, 雷晓. 华南下扬子区现今地温场特征[J]. 煤炭学报, 2013, 38(5): 896-900.
|
[4] |
袁玉松, 马永生, 胡圣标, 等. 中国南方现今地热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49(4): 1118-1126.
|
[5] |
潘树仁, 丁致中. 苏南地区地热地质特征[J]. 江苏地质, 2001, 25(4): 228-233.
|
[6] |
王良书. 油气盆地地热研究[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21-26.
|
[7] |
李宗星, 高俊, 李文飞, 等. 柴达木盆地地温场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 地学前缘, 2016, 23(5): 23-32.
DOI
|
[8] |
崔军平, 任战利.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现今地温场特征[J]. 现代地质, 2011, 25(3): 589-593.
|
[9] |
谭静强, 琚宜文, 侯泉林, 等. 淮北煤田宿临矿区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3): 732-739.
|
[10] |
王海军. 简易测温曲线的近似稳态校正方法:以LYL井田为例[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6, 44 (1): 90-93.
|
[11] |
刘光鼎. 雄关漫道真如铁: 论中国油气二次创业[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2, 17(2): 185-190.
|
[12] |
胡圣标, 何丽娟, 汪集旸.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J].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44(5): 611-626.
|
[13] |
邱楠生. 柴达木盆地现代大地热流和深部地温特征[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1, 30(4): 412-415.
|
[14] |
CORREIA A, RAMALHO E C. One-dimensional thermal models constrained by seismic velocities and surface radiogenic heat production for two main geotectonic units in southern Portugal[J]. Tectonophysics, 1999, 306(3/4): 261-268
DOI
URL
|
[15] |
朱戈, 刘绍文, 李香兰, 等. 长江下游区域地温场特征及其能源意义[J]. 地学前缘, 2020, 27(1): 25-34.
DOI
|
[16] |
李文. 北京通州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质通报, 2021, 40(7): 1189-1194.
|
[17] |
李攻科, 王卫星, 李宏, 等. 河北汤泉地热田地温场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研究[J]. 中国地质, 2014, 41(6): 2099-2109.
|
[18] |
张飞燕, 平立华, 吴英. 华东地区地热资源评价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J]. 中国煤炭地质, 2018, 30(3): 41-46, 52.
|
[19] |
李成, 王良书, 施央申. 下扬子区深部热状态与岩石圈厚度[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32 (3): 494-499.
|
[20] |
李亚军, 李儒峰.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现今地温场特征[J]. 现代地质, 2010, 24(6): 1042-1047.
|
[21] |
邵家骥. 苏南及沿江地区1/5万区调片区总结报告[R]. 南京: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