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质 ›› 2023, Vol. 37 ›› Issue (06): 1665-1679.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99
郭福生1(), 凌媛媛1, 陈留勤1(
), 周万蓬1, 李宏卫2, 程亮开2, 吴志春1, 黎广荣1, 国振1, 李斌1
收稿日期:
2023-11-19
修回日期:
2023-12-02
出版日期:
2023-12-10
发布日期:
2024-01-24
通讯作者:
陈留勤,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出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主要从事沉积岩、丹霞地貌与旅游地学研究。Email:liuqincheen@163.com。
作者简介:
郭福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出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主要从事区域地质、丹霞地貌与旅游地学研究。Email:24173404@qq.com。
基金资助:
GUO Fusheng1(), LING Yuanyuan1, CHEN Liuqin1(
), ZHOU Wanpeng1, LI Hongwei2, CHENG Liangkai2, WU Zhichun1, LI Guangrong1, GUO Zhen1, LI Bin1
Received:
2023-11-19
Revised:
2023-12-02
Online:
2023-12-10
Published:
2024-01-24
摘要: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发育典型的湿润气候型丹霞地貌,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对单体地貌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而对整个丹霞盆地范围内地貌发育的控制因素较少涉及,尤其缺乏对断裂体系与丹霞山体相互关系的深入分析。本文根据丹霞盆地野外考察、岩石硬度测量、线性构造遥感解译以及岩石样品实验分析,阐明岩性、沉积相、构造抬升、断裂切割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在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丹霞地貌景观的成因和形态分类方案。丹霞盆地上白垩统由长坝组和丹霞组构成,前者出露面积更大,形成了周边低缓山丘;而后者分布区集中且发育具有绝壁陡崖的丹霞地貌。丹霞组发育冲积扇相粗粒碎屑岩和风成砂岩,单层厚度大,胶结致密,密度和硬度大,抗风化能力强。长坝组岩性主要为河湖相细粒碎屑岩,泥质含量高,抗风化能力弱,风化剥蚀后不能形成有陡崖坡的丹霞地貌。在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影响下,丹霞盆地呈整体抬升,地层倾角平缓,产生一系列北东向断层及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节理,使红层形成网状断块。这些构造破裂面为随后的风化剥蚀作用提供条件,最终形成悬崖峭壁、网状沟谷和奇峰怪石。丹霞山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风化、崩塌、流水侵蚀和岩溶作用等都是塑造该区地貌的主要外营力,根据外营力的差异将丹霞地貌分为崩塌冲刷型、崩塌堆积型、风化剥蚀型、河流侵蚀型和岩溶沉淀型5种成因类型。绝壁陡崖是构成丹霞地貌景观的最基本要素,不同数量和类型的崖壁组合成山峰和峡谷,据此将丹霞山地貌形态类型划分为6大类22个类型。本文加深了对湿润气候丹霞地貌演化过程的理解,同时为丹霞山申报国家公园、打造科学名山以及开展地学研学旅行提供基本素材,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郭福生, 凌媛媛, 陈留勤, 周万蓬, 李宏卫, 程亮开, 吴志春, 黎广荣, 国振, 李斌.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貌景观控制因素与景观类型研究[J]. 现代地质, 2023, 37(06): 1665-1679.
GUO Fusheng, LING Yuanyuan, CHEN Liuqin, ZHOU Wanpeng, LI Hongwei, CHENG Liangkai, WU Zhichun, LI Guangrong, GUO Zhen, LI Bi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Types of Geomorphologic Landscapes in Danxiashan UNESCO Global Geopark of China[J]. Geoscience, 2023, 37(06): 1665-1679.
地层 | 制高点 个数 | 山顶海拔高度(m) | 制高点与山脚 最大落差(m) | |
---|---|---|---|---|
最大值 | 最小值 | |||
丹霞组三段 | 38 | 600 | 190 | 320 |
丹霞组二段 | 152 | 640 | 180 | 440 |
丹霞组一段 | 157 | 570 | 190 | 460 |
表1 丹霞盆地制高点(相对高差>100 m)顶部地层和高度特征
Table 1 Summary of hill top strata and dominating te-rrain features (relative height more than 100 m) in Danxia Basin
地层 | 制高点 个数 | 山顶海拔高度(m) | 制高点与山脚 最大落差(m) | |
---|---|---|---|---|
最大值 | 最小值 | |||
丹霞组三段 | 38 | 600 | 190 | 320 |
丹霞组二段 | 152 | 640 | 180 | 440 |
丹霞组一段 | 157 | 570 | 190 | 460 |
地层 | 碎屑颗粒平均 粒径(mm) | 岩石类型占比(%) | ||||
---|---|---|---|---|---|---|
中-粗砾岩 (>10 mm) | 细砾岩 (2~10 mm) | 砂岩 (0.1~2 mm) | 粉砂岩 (0.005~0.1 mm) | 泥岩(石灰岩) (<0.005 mm) | ||
丹霞组三段 | 0.71 | 10 | 40 | 35 | 10 | 5 |
丹霞组二段 | 0.58 | 5 | 10 | 65 | 15 | 5 |
丹霞组一段 | 1.12 | 20 | 40 | 30 | 5 | 5 |
长坝组四段 | 0.23 | 3 | 17 | 30 | 15 | 35 |
长坝组三段 | 0.64 | 10 | 20 | 40 | 15 | 15 |
长坝组二段 | 0.15 | 0 | 10 | 30 | 25 | 35 |
长坝组一段 | 0.56 | 5 | 20 | 40 | 20 | 15 |
表2 丹霞盆地长坝组与丹霞组粒径对比
Table 2 Grain size comparison between Changba and Danxia Formations in Danxia Basin
地层 | 碎屑颗粒平均 粒径(mm) | 岩石类型占比(%) | ||||
---|---|---|---|---|---|---|
中-粗砾岩 (>10 mm) | 细砾岩 (2~10 mm) | 砂岩 (0.1~2 mm) | 粉砂岩 (0.005~0.1 mm) | 泥岩(石灰岩) (<0.005 mm) | ||
丹霞组三段 | 0.71 | 10 | 40 | 35 | 10 | 5 |
丹霞组二段 | 0.58 | 5 | 10 | 65 | 15 | 5 |
丹霞组一段 | 1.12 | 20 | 40 | 30 | 5 | 5 |
长坝组四段 | 0.23 | 3 | 17 | 30 | 15 | 35 |
长坝组三段 | 0.64 | 10 | 20 | 40 | 15 | 15 |
长坝组二段 | 0.15 | 0 | 10 | 30 | 25 | 35 |
长坝组一段 | 0.56 | 5 | 20 | 40 | 20 | 15 |
地层 | 平均 层厚 (cm) | 单层厚度比例(%) | |||
---|---|---|---|---|---|
块状层 (>100 cm) | 厚层 (50~ 100 cm) | 中层 (10~ 50 cm) | 薄层 (<10 cm) | ||
丹霞组三段 | 28 | 0 | 25 | 52 | 23 |
丹霞组二段 | 240 | 5 | 20 | 45 | 30 |
丹霞组一段 | 29 | 2 | 10 | 63 | 25 |
长坝组四段 | 26 | 2 | 38 | 55 | 5 |
长坝组三段 | 29 | 2 | 15 | 70 | 13 |
长坝组二段 | 26 | 0 | 30 | 40 | 30 |
长坝组一段 | 28 | 1 | 15 | 54 | 30 |
表3 丹霞盆地长坝组与丹霞组单层厚度对比
Table 3 Bed thickness comparison between Changba and Danxia Formation in Danxia Basin
地层 | 平均 层厚 (cm) | 单层厚度比例(%) | |||
---|---|---|---|---|---|
块状层 (>100 cm) | 厚层 (50~ 100 cm) | 中层 (10~ 50 cm) | 薄层 (<10 cm) | ||
丹霞组三段 | 28 | 0 | 25 | 52 | 23 |
丹霞组二段 | 240 | 5 | 20 | 45 | 30 |
丹霞组一段 | 29 | 2 | 10 | 63 | 25 |
长坝组四段 | 26 | 2 | 38 | 55 | 5 |
长坝组三段 | 29 | 2 | 15 | 70 | 13 |
长坝组二段 | 26 | 0 | 30 | 40 | 30 |
长坝组一段 | 28 | 1 | 15 | 54 | 30 |
图2 丹霞盆地砂岩样品偏光显微镜照片 (a)胶结物以钙质为主,局部连片分布,颗粒边缘具有铁氧化物薄膜(铁质胶结物);(b)胶结物以铁质为主,主要呈团块状和薄膜状,也有钙质胶结物。Cal. 钙质胶结物;Fe. 铁质胶结物;Kfs. 钾长石;L. 岩屑;Pl. 斜长石;Qm. 单晶石英;Qp. 多晶石英
Fig.2 Polarizing microscopic photos of sandstone samples in Danxia Basin
地层 | 泥质 杂基 | 胶结物 | 样品 数 | ||
---|---|---|---|---|---|
自生黏土 | 方解石 | 铁质 | |||
丹霞组三段 | 5.7 | 6.0 | 4.7 | 3 | |
丹霞组二段 | 5.4 | 5.4 | 10.4 | 6.0 | 6 |
丹霞组一段 | 8.0 | 2.0 | 6.7 | 6.0 | 3 |
长坝组四段 | 10.0 | 13.3 | 3.0 | 3 | |
长坝组三段 | 7.6 | 2.0 | 10.0 | 5.4 | 5 |
长坝组二段 | 5.0 | 40.0 | 10.0 | 1 | |
长坝组一段 | 15.0 | 8.8 | 4 |
表4 丹霞盆地砂岩样品填隙物占比(%)统计
Table 4 Summary of interstitial fillings among particles of sandstone samples (%) in Danxia Basin
地层 | 泥质 杂基 | 胶结物 | 样品 数 | ||
---|---|---|---|---|---|
自生黏土 | 方解石 | 铁质 | |||
丹霞组三段 | 5.7 | 6.0 | 4.7 | 3 | |
丹霞组二段 | 5.4 | 5.4 | 10.4 | 6.0 | 6 |
丹霞组一段 | 8.0 | 2.0 | 6.7 | 6.0 | 3 |
长坝组四段 | 10.0 | 13.3 | 3.0 | 3 | |
长坝组三段 | 7.6 | 2.0 | 10.0 | 5.4 | 5 |
长坝组二段 | 5.0 | 40.0 | 10.0 | 1 | |
长坝组一段 | 15.0 | 8.8 | 4 |
地层 | CaO | MgO | 样品数 |
---|---|---|---|
丹霞组三段 | 3.13 | 0.66 | 4 |
丹霞组二段 | 7.51 | 0.66 | 4 |
长坝组四段 | 5.80 | 1.17 | 4 |
长坝组三段 | 5.26 | 2.08 | 4 |
表5 丹霞盆地砂岩样品钙和镁含量(%)统计
Table 5 Summary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 contents of sandstone samples (%) in Danxia Basin
地层 | CaO | MgO | 样品数 |
---|---|---|---|
丹霞组三段 | 3.13 | 0.66 | 4 |
丹霞组二段 | 7.51 | 0.66 | 4 |
长坝组四段 | 5.80 | 1.17 | 4 |
长坝组三段 | 5.26 | 2.08 | 4 |
地层 | 岩性 | 天然密度 平均值 (g/cm3) | 干密度 平均值 (g/cm3) | 样品 数 | 数据 来源 |
---|---|---|---|---|---|
丹霞组三段 | 砾岩 | - | 2.33 | 2 | 杨泽平 |
丹霞组二段 | 砂岩 | - | 2.55 | 2 | 和梁海 |
丹霞组一段 | 砾岩 | - | 2.36 | 2 | 安①(① 杨泽平, 梁海安. 丹霞山景区危岩稳定性调查评价. 东华理工大学, 2019.) |
长坝组四段 | 含砾砂岩 | 2.00 | 1.99 | 4 | 本次 |
长坝组三段 | 砾岩 | 1.81 | 1.84 | 4 | 研究 |
表6 丹霞盆地岩石密度
Table 6 Summary of rock density in Danxia Basin
地层 | 岩性 | 天然密度 平均值 (g/cm3) | 干密度 平均值 (g/cm3) | 样品 数 | 数据 来源 |
---|---|---|---|---|---|
丹霞组三段 | 砾岩 | - | 2.33 | 2 | 杨泽平 |
丹霞组二段 | 砂岩 | - | 2.55 | 2 | 和梁海 |
丹霞组一段 | 砾岩 | - | 2.36 | 2 | 安①(① 杨泽平, 梁海安. 丹霞山景区危岩稳定性调查评价. 东华理工大学, 2019.) |
长坝组四段 | 含砾砂岩 | 2.00 | 1.99 | 4 | 本次 |
长坝组三段 | 砾岩 | 1.81 | 1.84 | 4 | 研究 |
地层 | 岩性 | 回弹值 | 平均值 | 测试样本数 |
---|---|---|---|---|
丹霞组三段 | 砾岩、砂岩 | 31.63 | 37.32 | 6 |
丹霞组二段 | 砾岩、砂岩 | 38.21 | 6 | |
丹霞组一段 | 砾岩、砂岩 | 42.12 | 6 | |
长坝组四段 | 砾岩、砂岩、泥岩 | 31.56 | 24.59 | 6 |
长坝组三段 | 砂岩、砾岩 | 40.15 | 4 | |
长坝组二段 | 泥岩 | 16.27 | 3 | |
长坝组一段 | 砾岩、砂岩 | 10.37 | 2 |
表7 丹霞盆地长坝组与丹霞组岩石硬度对比
Table 7 Rock hardness comparison between Changba and Danxia Formations in Danxia Basin
地层 | 岩性 | 回弹值 | 平均值 | 测试样本数 |
---|---|---|---|---|
丹霞组三段 | 砾岩、砂岩 | 31.63 | 37.32 | 6 |
丹霞组二段 | 砾岩、砂岩 | 38.21 | 6 | |
丹霞组一段 | 砾岩、砂岩 | 42.12 | 6 | |
长坝组四段 | 砾岩、砂岩、泥岩 | 31.56 | 24.59 | 6 |
长坝组三段 | 砂岩、砾岩 | 40.15 | 4 | |
长坝组二段 | 泥岩 | 16.27 | 3 | |
长坝组一段 | 砾岩、砂岩 | 10.37 | 2 |
图4 丹霞山长老峰山顶白寨顶段砾岩保护下伏砂岩陡崖的发育②(② 该照片由丹霞山瑶塘村张建斌于2023年6月拍摄。) (海拔高度:锦江水面81 m,巴寨段顶162 m(锦石岩寺大雄宝殿地面),锦石岩段顶306 m(海螺岩底晚秀岩),海螺峰362 m)
Fig.4 Baizhaiding Member conglomerates at summit protecting the underlying sandstone cliffs at Zhanglaofeng Peak in Danxiashan②(② 该照片由丹霞山瑶塘村张建斌于2023年6月拍摄。)
图5 丹霞盆地丹霞组沉积中晚期岩相古地理简图
Fig.5 Simplified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map during the middle to late depositional stage of Danxia Formation in Danxia Basin
图6 丹霞山陡崖上的直立细沟和层控洞穴 (a)发育在丹霞组锦石岩段风成砂岩中的陡崖,其上布满流水侵蚀形成的直立细沟(晒布崖);(b)丹霞组锦石岩段与白寨顶段分界线处的顺层洞穴,照片中右侧为崩积岩块
Fig.6 Vertical rills on cliff and beding-controlled caves in Danxiashan
图8 丹霞山岩层倾角及山顶形态 (a)顶平、身陡的丹霞地貌景观(阳元山);(b)顶圆的丹霞地貌景观(僧帽峰群峰的南侧);(c)缓倾斜山顶的玉屏峰(左)和尖塔山顶的宝塔峰;(d)顶斜的丹霞地貌景观(灵溪河)
Fig.8 Dip angles of red beds and morphologic features of summits in Danxiashan
形态类型 | 成因类型 | |||
---|---|---|---|---|
大类 | 类型 | 特征 | 实例 | |
山峰类 | 方山(石寨、 城堡) | 近平顶,四面陡崖,长:宽<2:1。山体被两组近于直交的断裂切割,主要受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断裂控制 | 白寨顶、金龟岩、棺材寨、巴寨、燕岩 | |
岩墙 | 近平顶,两侧陡崖,长:宽>2:1。山体走向两侧是沿断裂形成的陡崖。常为北东向主干断裂被北西西向或东西向节理切割而成 | 双阙山、五马归槽和夏富岩墙群 | ||
石柱 | 方形或圆形孤立石柱,高度>直径。低矮者可称为石墩。两组以上断裂交汇,四周由岩块崩塌而形成陡崖 | 阳元石、望郎归石柱群 | 崩塌冲刷型 | |
峰林 | 由相对集中分布但根部不连的石峰组合而成 | 天柱石石柱群 | ||
峰丛 | 由相连的石峰组成。山顶面不发育,呈锥状山峰,根部或腰部相连 | 僧帽峰峰丛 | ||
单面山 | 由于岩层倾角较大,顺着岩层层面形成一个平缓坡,山体另外三面陡立 | 上天龙、灵溪河 | ||
陡崖类 | 陡崖 | 坡度>60°,高度>10 m的山坡。陡崖上发育顺层洞穴和竖向流水侵蚀细沟 | 锦岩大赤壁、玉屏峰 | 崩塌冲刷型 |
崩塌体类 | 崩积岩块 | 山体外侧岩块崩塌堆积于崖底或谷底 | 狮子山云门,长老峰幽洞通天 | 崩塌堆积型 |
峡谷类 | 一线天 | 两壁陡立或同斜的狭窄峡谷。一般谷宽<1 m。为断裂被水流冲刷、崩塌而成 | 百丈峡、福音峡 | 崩塌冲刷型 |
巷谷 | 两壁近似直立的深沟,谷底平坦或起伏 | 金牛山-海豹石峡谷 | ||
宽谷 | 谷宽>谷深,谷底宽度一般>100 m。谷底有河漫滩,谷坡上有阶地 | 锦江两岸 | ||
形态类型 | 成因类型 | |||
大类 | 类型 | 特征 | 实例 | |
洞穴类 | 岩槽 | 顺层延伸,宽:高≥10:1,深度大于外口最小高度 | 长老峰、茶壶峰 | 风化剥蚀型 |
细沟 | 陡崖上直立或弯曲的凹槽,为水流冲刷而成 | 晒布崖、金牛山 | 风化剥蚀型 | |
扁平洞 | 顺层发育,软弱层厚度较大,在风化、崩塌作用下形成 | 混元洞、锦岩洞穴、石棺岩 | 风化剥蚀型 | |
崩塌冲刷型 | ||||
竖状洞穴 | 直立的沟穴,呈长条状、纺锤状和内凹状 | 阴元石 | 风化剥蚀型 | |
穿洞 | 穿透山体的天然洞穴 | 风车岩、上天龙穿洞 | 风化剥蚀型 | |
崩塌冲刷型 | ||||
天生桥 | 岩墙下部岩石被风化侵蚀穿透形成的洞穴,上部残留山体呈悬空或桥梁状 | 通泰桥、穿岩 | 风化剥蚀型 | |
崩塌冲刷型 | ||||
蜂窝状洞穴 | 陡崖上密集分布的洞穴群,形似蜂巢 | 龙鳞片石、梦觉关 | 风化剥蚀型 | |
壶穴 | 由水流携带砾石、沙粒研磨基岩河床形成的凹坑 | 飞花水 | 河流侵蚀型 | |
其它 | 象形石 | 形状奇特,象形肖物 | 海豹石、阳元石、观音山 | 风化剥蚀型 |
岩溶地貌 | 弱酸性地表水、地下水渗入山体使钙质成分发生溶解,随后在洞穴或地表沉淀形成石钟乳、石柱、石幔等 | 阳元山北坡回春谷、棺材寨山脚 | 岩溶沉淀型 | |
残峰孤丘 | 浑圆状风化、蚀余球状石块 | 凉伞石、混元石 | 风化剥蚀型 |
表8 丹霞山地貌景观的形态类型及其成因
Table 8 Morphologic classification and genesis of landscapes in Danxiashan
形态类型 | 成因类型 | |||
---|---|---|---|---|
大类 | 类型 | 特征 | 实例 | |
山峰类 | 方山(石寨、 城堡) | 近平顶,四面陡崖,长:宽<2:1。山体被两组近于直交的断裂切割,主要受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断裂控制 | 白寨顶、金龟岩、棺材寨、巴寨、燕岩 | |
岩墙 | 近平顶,两侧陡崖,长:宽>2:1。山体走向两侧是沿断裂形成的陡崖。常为北东向主干断裂被北西西向或东西向节理切割而成 | 双阙山、五马归槽和夏富岩墙群 | ||
石柱 | 方形或圆形孤立石柱,高度>直径。低矮者可称为石墩。两组以上断裂交汇,四周由岩块崩塌而形成陡崖 | 阳元石、望郎归石柱群 | 崩塌冲刷型 | |
峰林 | 由相对集中分布但根部不连的石峰组合而成 | 天柱石石柱群 | ||
峰丛 | 由相连的石峰组成。山顶面不发育,呈锥状山峰,根部或腰部相连 | 僧帽峰峰丛 | ||
单面山 | 由于岩层倾角较大,顺着岩层层面形成一个平缓坡,山体另外三面陡立 | 上天龙、灵溪河 | ||
陡崖类 | 陡崖 | 坡度>60°,高度>10 m的山坡。陡崖上发育顺层洞穴和竖向流水侵蚀细沟 | 锦岩大赤壁、玉屏峰 | 崩塌冲刷型 |
崩塌体类 | 崩积岩块 | 山体外侧岩块崩塌堆积于崖底或谷底 | 狮子山云门,长老峰幽洞通天 | 崩塌堆积型 |
峡谷类 | 一线天 | 两壁陡立或同斜的狭窄峡谷。一般谷宽<1 m。为断裂被水流冲刷、崩塌而成 | 百丈峡、福音峡 | 崩塌冲刷型 |
巷谷 | 两壁近似直立的深沟,谷底平坦或起伏 | 金牛山-海豹石峡谷 | ||
宽谷 | 谷宽>谷深,谷底宽度一般>100 m。谷底有河漫滩,谷坡上有阶地 | 锦江两岸 | ||
形态类型 | 成因类型 | |||
大类 | 类型 | 特征 | 实例 | |
洞穴类 | 岩槽 | 顺层延伸,宽:高≥10:1,深度大于外口最小高度 | 长老峰、茶壶峰 | 风化剥蚀型 |
细沟 | 陡崖上直立或弯曲的凹槽,为水流冲刷而成 | 晒布崖、金牛山 | 风化剥蚀型 | |
扁平洞 | 顺层发育,软弱层厚度较大,在风化、崩塌作用下形成 | 混元洞、锦岩洞穴、石棺岩 | 风化剥蚀型 | |
崩塌冲刷型 | ||||
竖状洞穴 | 直立的沟穴,呈长条状、纺锤状和内凹状 | 阴元石 | 风化剥蚀型 | |
穿洞 | 穿透山体的天然洞穴 | 风车岩、上天龙穿洞 | 风化剥蚀型 | |
崩塌冲刷型 | ||||
天生桥 | 岩墙下部岩石被风化侵蚀穿透形成的洞穴,上部残留山体呈悬空或桥梁状 | 通泰桥、穿岩 | 风化剥蚀型 | |
崩塌冲刷型 | ||||
蜂窝状洞穴 | 陡崖上密集分布的洞穴群,形似蜂巢 | 龙鳞片石、梦觉关 | 风化剥蚀型 | |
壶穴 | 由水流携带砾石、沙粒研磨基岩河床形成的凹坑 | 飞花水 | 河流侵蚀型 | |
其它 | 象形石 | 形状奇特,象形肖物 | 海豹石、阳元石、观音山 | 风化剥蚀型 |
岩溶地貌 | 弱酸性地表水、地下水渗入山体使钙质成分发生溶解,随后在洞穴或地表沉淀形成石钟乳、石柱、石幔等 | 阳元山北坡回春谷、棺材寨山脚 | 岩溶沉淀型 | |
残峰孤丘 | 浑圆状风化、蚀余球状石块 | 凉伞石、混元石 | 风化剥蚀型 |
[1] | 冯景兰, 朱翔声. 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J]. 两广地质调查所年报, 1928, 第1号: 1-65. |
[2] | 陈国达, 刘辉泗. 江西贡水流域地质[J]. 江西地质汇刊, 1939, 第6号: 1-64. |
[3] | 曾昭璇, 黄少敏. 中国东南部红层地貌[J]. 华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8, 10(1): 56-73. |
[4] |
ZHU C, PENG H, OUYANG J, et al. Rock resist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orizontal grooves on Danxia slopes[J]. Geomorphology, 2010, 123(1/2): 84-96.
DOI URL |
[5] |
彭华, 邱卓炜, 潘志新. 丹霞山顺层洞穴风化特征的试验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4): 454-463.
DOI |
[6] |
YAN L B, PENG H, ZHANG S Y, et al.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red beds and Danxia landforms: Implication for the formation factors-China[J].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 1961.
DOI PMID |
[7] | 朱诚, 马春梅, 张广胜, 等.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
[8] | 章桂芳, 陈凯伦, 张浩然, 等. 基于DEM的丹霞地貌演化阶段划分[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7(2): 12-21. |
[9] | 陈留勤, 李鹏程, 郭福生, 等. 粤北丹霞盆地晚白垩世丹霞组沉积相及古气候意义[J]. 沉积学报, 2019, 37(1): 17-29. |
[10] | 陈留勤, 郭福生, 邵崇建, 等. 江西省丹霞地貌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探讨[J]. 地质学报, 2022, 96(11): 4023-4037. |
[11] | 陈留勤, 李馨敏, 郭福生, 等.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蜂窝状洞穴特征及成因分析[J]. 地质论评, 2018, 64(4): 895-904. |
[12] |
CHEN L Q, GUO F S, LIU F J, et al. Origin of tafoni in the Late Cretaceous aeolian sandstones, Danxiashan UNESCO Global Geopark, South China[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19, 93(2): 451-463.
DOI URL |
[13] |
CHEN X, CHEN L Q, ZHANG Y H, et al. Lith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s on large tafoni along conglomerate cliffs in subtropic humid Danxiashan UNESCO Global Geopark[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21, 18(5): 1131-1143.
DOI |
[14] |
CHEN L Q, SHI Y X, NG Y, et al. Roles of algae in honeycomb weathering in humid climate:An example from Danxiashan UNESCO Global Geopark of China[J]. Geoheritage, 2022, 14(4): 120.
DOI |
[15] |
史月欣, 陈留勤, 杜丁丁, 等. 丹霞山陡坡上风化洞穴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J]. 热带地理, 2023, 43(1): 103-114.
DOI |
[16] | 杨志军, 都衡恒, 罗曦, 等. 广东丹霞山红色岩层中白斑成因的矿物学研究[J]. 矿产与地质, 2022, 36(1): 129-137. |
[17] | 胡金涛, 杨志军, 何旺, 等. 广东丹霞山白垩系红色砂岩崖壁上风化洞穴成因的矿物学研究[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3, 42(1): 198-205. |
[18] | 黄进. 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J]. 热带地理, 1982, 3(2): 107-134. |
[19] | 黄进. 丹霞山地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
[20] | 彭华.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4. |
[21] | 郭福生, 姜勇彪, 胡中华, 等.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成景系统特征及其演化[J]. 山地学报, 2011, 29(2): 195-201. |
[22] | 郭福生, 朱志军, 黄宝华, 等. 江西信江盆地白垩系沉积体系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J]. 沉积学报, 2013, 31(6): 954-964. |
[23] | 郭福生, 陈留勤, 严兆彬, 等. 丹霞地貌定义、分类及丹霞作用研究[J]. 地质学报, 2020, 94(2): 361-374. |
[24] | 郭福生, 何小芊, 闫罗彬. 漫话丹霞[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2. |
[25] | 彭华. 丹霞地貌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
[26] | 张显球. 丹霞盆地白垩系的划分与对比[J]. 地层学杂志, 1992, 16(2): 81-95. |
[27] | 张显球, 林小燕. 粤北丹霞盆地白垩系长坝组的介形类动物群[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3, 30(1): 58-86. |
[28] | YOUNG R W, WRAY R A L, YOUNG A R M. Sandstone Landform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
[29] | 吴起俊. 丹霞盆地的基本地质特征究[J]. 经济地理, 1994(增): 1-21. |
[30] |
REN J Y, TAMAKI K, LI S T, et al.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rifting and its dynamic setting in Eastern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J]. Tectonophysics, 2002, 344(3/4): 175-205.
DOI URL |
[31] |
WANG Y, WANG Y J, LI S B, et al. Exhumation and landscape evolution in eastern South China since the Cretaceous: New insights from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y[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20, 191: 104239.
DOI URL |
[32] | 吴甲添, 刘建雄, 廖示庭. 丹霞盆地地质特征和演化[J]. 中国区域地质, 2001, 20(3): 274-279. |
[1] | 黄乐清, 吴驰华, 周丽芸, 金妮, 彭世良, 胡能勇, 杨长明, 陈杰. 湖南郴州丹霞地貌景观特征、成因及演化探讨[J]. 现代地质, 2023, 37(06): 1680-1694. |
[2] | 张改侠, 孙金佳杰, 龚庆杰, 江彪, 严桃桃. 云南潞西上芒岗金矿区白云岩风化的地球化学基因[J]. 现代地质, 2023, 37(03): 801-812. |
[3] | 刘心兰, 张绪教, 李俊磊, 王一凡, 张向格, 袁晓宁, 王凯雅, 王重歌, 刘江, 侯恩刚. 青海化隆县独特的峡谷丹山地貌景观及其科学价值[J]. 现代地质, 2023, 37(01): 233-244. |
[4] | 陈俊, 王剑, 雷海艳, 马聪, 孟颖, 齐婧. 火成岩风化壳储集层特征与油气产能关系研究:以准噶尔盆地红山嘴石炭系油藏为例[J]. 现代地质, 2022, 36(04): 1009-1021. |
[5] | 黎介, 刘宁强, 龚庆杰, 吴轩, 严桃桃. 基于微量元素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的构建与检验[J]. 现代地质, 2021, 35(05): 1459-1470. |
[6] | 龚庆杰, 吴轩, 严桃桃, 刘宁强, 李晓蕾, 李睿堃, 刘梦翔. 地球化学基因的构建与检验[J]. 现代地质, 2020, 34(05): 865-882. |
[7] | 李金哲, 龚庆杰, 刘亚轩, 严桃桃, 李睿堃. 风化过程中硒背景值的定量表征[J]. 现代地质, 2018, 32(05): 1031-1041. |
[8] | 严桃桃, 吴轩, 权养科, 龚庆杰, 李晓蕾, 王萍, 李睿堃. 从岩石到土壤再到水系沉积物:风化过程的岩性地球化学基因[J]. 现代地质, 2018, 32(03): 453-467. |
[9] | 刘鑫, 陈留勤, 李馨敏, 李余亮. 江西象山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成景地层沉积环境分析[J]. 现代地质, 2018, 32(02): 260-269. |
[10] | 范存辉, 吴强, 邓玉森, 李虎, 韩雨恬. 火山岩风化壳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以准噶尔西北缘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为例[J]. 现代地质, 2017, 31(05): 1046-1058. |
[11] | 彭媛媛, 康志宏, 李伟奇, 韩慧宇, 谭龙. 武威盆地石炭系泥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J]. 现代地质, 2017, 31(03): 574-586. |
[12] | 王雨山, 李戍, 孟莹, 程旭学. 宁夏清水河上游浅层地下水咸化作用研究[J]. 现代地质, 2017, 31(01): 191-199. |
[13] | 伍劲, 高先志, 马达德, 张永庶, 周伟, 牛花朋, 孔红喜, 王波.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风化壳特征[J]. 现代地质, 2017, 31(01): 129-141. |
[14] | 苑鸿庆1,2,3,李社宏3,缪秉魁3,严松3,粟阳扬3. 广东惠东地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地球化学特征[J]. 现代地质, 2016, 30(6): 1267-1275. |
[15] | 郭望,张云鹏,李永红,姜亭,杨海星,党洪量.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大煤沟组7段油页岩低放射性控制因素[J]. 现代地质, 2016, 30(4): 905-91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