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HARTEMINK A E, MINASNY B. Towards digital soil morphometrics[J]. Geoderma, 2014, 230/231: 305-317.
|
[2] |
HU X F, DU Y, GUAN C L, et al. Color variations of the Quaternary Red Clay in southern China and its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J]. Sedimentary Geology, 2014, 303: 15-25.
|
[3] |
SCHWERTMANN U. Transformation of hematite to goethite in soils[J]. Nature, 1971, 232: 624-625.
|
[4] |
TORRENT J, SCHWERTMANN U, SCHULZE D G. Iron oxide mineralogy of some soils of two river terrace sequences in Spain[J]. Geoderma, 1980, 23(3): 191-208.
|
[5] |
YANG S L, FANG X M, LI J J, et al. Transformation functions of soil color and climate[J]. Science in China: Earth Sciences, 2001, 44(1): 218-226.
|
[6] |
ROBERTSON A R. The CIE 1976 color-difference formulae[J]. Color Research & Application, 1977, 2(1): 7-11.
|
[7] |
何梅菊, 吕镔, 王姗姗, 等. 武夷山脉土壤学特征及环境意义[J]. 山地学报, 2019, 37(5): 649-661.
|
[8] |
杨胜利, 方小敏, 李吉均, 等. 表土颜色和气候定性至半定量关系研究[J]. 中国科学(D辑), 2001, 31(增1): 175-181.
|
[9] |
高鹏坤, 庞奖励, 黄春长, 等. 陕南丹凤茶房村黄土-古土壤剖面色度参数特征[J]. 沉积学报, 2015, 33(3): 537-542.
|
[10] |
陈一萌, 陈兴盛, 宫辉力, 等. 土壤颜色--一个可靠的气候变化代用指标[J]. 干旱区地理, 2006, 29(3): 309-313.
|
[11] |
王海燕, 庞奖励, 黄春长, 等. 郧西县庹家湾黄土剖面色度参数特征及其古气候重建[J]. 水土保持学报, 2017, 31(2): 51-156.
|
[12] |
张成君, 陈发虎, 尚华明, 等. 中国西北干旱区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意义[J]. 第四纪环境演变, 2004, 24(1): 88-94.
|
[13] |
陈宗颜, 陈克龙, 罗正霞. 察尔汗地区 130 ka B.P.以来湖相沉积物颜色记录的气候变化探讨[J]. 盐湖研究, 2011, 19(4): 1-7.
|
[14] |
高峰, 胥勤勉, 袁桂邦, 等. 渤海湾北岸TZ02孔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过程[J]. 第四纪研究, 2017, 37(2): 667-678.
|
[15] |
李杨, 方晶, 潘隆, 等. 沉积物色度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J]. 气象科技进展, 2018, 8(6): 22-26.
|
[16] |
黄启明. 河北邢台宁晋泊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有机质来源及古气候意义[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17] |
马雪龙. 河北怀来盆地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变迁[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18] |
席海雨.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岐山剖面奥陶系平凉组旋回地层学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20.
|
[19] |
丁敏, 庞奖励, 黄春长, 等. 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色度特征及气候意义--以关中平原西部梁村剖面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5): 92-97.
|
[20] |
石培宏, 杨太保, 田庆春, 等. 靖远黄土-古土壤色度变化特征分析及古气候意义[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8(2): 15-23.
|
[21] |
陈旸, 陈骏, 季俊峰, 等. 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白度参数及古气候意义[J]. 地质论评, 2002, 48(1): 38-43.
|
[22] |
王千锁, 宋友桂, 李吉均, 等. 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朝那黄土颜色特征及古气候意义[J]. 地理科学, 2015, 35(11): 1489-1494.
|
[23] |
李星波, 季良军, 曹展铭, 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古-新近纪河湖相沉积物颜色的气候意义[J]. 地球科学, 2021, 46(9): 3278-3289.
|
[24] |
胡梦珺, 李娜娜, 张亚云, 等. 近32 ka 以来青海湖古风成砂-古土壤序列色度参数变化特征及环境演变[J]. 第四纪研究, 2020, 40(5): 1105-1113.
|
[25] |
YANG S L, DING Z L. Color reflectance of Chinese loes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limate gradient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two glacial: interglacial cycle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3, 30(20): 1182-1200.
|
[26] |
陈宗颜. 浅析130 ka 以来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沉积物色度记录的古气候意义[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11, 27(4): 34-39.
|
[27] |
马永法, 詹涛, 杨业, 等. 东北平原东部天恒山钻孔色度变化特征与古气候意义及对松嫩古湖演化的指示[J]. 地质学报, 2021, 95(11): 3519-3531.
|
[28] |
张亚云, 胡梦珺, 李娜娜, 等. 共和盆地马四剖面12cal ka BP以来的成壤环境演变[J]. 中国沙漠, 2019, 39(6): 66-73.
|
[29] |
徐丽, 苗运法, 方小敏, 等. 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盆地中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颜色与气候变化[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1): 12-19.
|
[30] |
付旭东, 周广胜, 张新时. 浑善达克沙地沙丘剖面颜色变化的古气候意义[J]. 沉积学报, 2016, 34(1): 70-77.
|
[31] |
ZHANG Yuzhi, ZHANG Jiawu, MCGOWAN S, et al.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western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Holocene, recorded by lake sediments from Aweng Co[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21, 259: 106889.
|
[32] |
李越, 宋友桂, 王千锁. 新疆昭苏黄土剖面色度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J]. 地球环境学报, 2014, 5(2): 67-75.
|
[33] |
刘冰, 靳鹤龄, 孙忠, 等. 青藏高原东北部风成沉积微量元素揭示的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变化[J]. 古地理学报, 2013, 15(3): 423-433.
|
[34] |
刘冰, 靳鹤龄, 孙忠, 等. 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J]. 冰川冻土, 2012, 34(2): 403-409.
|
[35] |
杜丁丁, MUHAMMAD Saleem Mughal, DEMBELE Blaise, 等. 青藏高原中部色林错湖泊沉积物色度反映末次冰期以来区域古气候演变[J]. 干旱区地理, 2019, 42(3): 551-557.
|
[36] |
田庆春, 杨太保, 石培宏, 等. 可可西里BDQ0608钻孔沉积物色度环境意义及其影响因素[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2, 32(1): 133-140.
|
[37] |
贾耀锋, 黄春长, 庞奖励, 等. 关中盆地西部黄土剖面年代序列及其记录的成壤环境演变[J]. 地理科学, 2010, 30(3): 458-464.
|
[38] |
冯淑琴. 基于茫拉剖面的共和盆地86.5 ka以来的气候变化与成壤环境重建[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18.
|
[39] |
赵丽兵. 黄土丘陵区土壤碳酸钙淀积过程及土壤二氧化碳的研究[D]. 太原: 山西大学, 2003.
|
[40] |
顾磊. 基于色度学的灵台剖面晚新生代地层序列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1.
|
[41] |
董光荣, 王贵勇, 陈惠忠, 等. 中国沙漠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M]//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4: 22-38.
|
[42] |
张俊娜, 夏正楷. 洛阳二里头遗址南沉积剖面的粒度和磁化率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 2012, 48(5): 737-743.
|
[43] |
顾静, 庞奖励. 关中地区全新世黄土磁化率与气候要素关系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4(2): 100-104.
|
[44] |
吴健, 沈吉. 兴凯湖沉积物磁化率和色度反映的28 ka BP以来区域古气候环境演变[J]. 海洋与第四纪研究, 2009, 29(3): 123-130.
|
[45] |
戴霜, 刘俊伟, 孔立, 等. 六盘山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物色度和磁化率测量与气候变化[M]//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科学联合会会议论文集.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 79-85.
|
[46] |
刘冰, 靳鹤龄, 等. 青藏高原东北部泥炭沉积粒度与元素记录的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J]. 冰川冻土, 2013, 35(3): 609-620.
|
[47] |
李吉均, 方小敏, 潘保田, 等.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J]. 第四纪研究, 2001, 21(5): 381-391.
|
[48] |
田成静, 蔡观强, 李明坤, 等. 南海西北部过去55ka以来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古气候环境演变[J]. 地球科学, 2021, 46(3): 975-985.
|
[49] |
潘宁慧. 共和盆地马四剖面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的风沙活动与气候环境演变[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17.
|
[50] |
巩雪娇, 王攀, 杨振京, 等. 靖边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及植被演替[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2, 36(3): 107-115.
|
[51] |
陈东雪, 鲁瑞洁, 丁之勇, 等. 青海湖湖东沙地河湖-风成沉积记录的中晚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J]. 中国沙漠, 2021, 41(6): 1-12.
|
[52] |
吕志强, 鲁瑞洁, 刘小槺, 等. 青海湖湖东沙地沉积记录的全新世以来风沙活动变化[J]. 干旱区地理, 2018, 41(3): 536-544.
|
[53] |
施雅风, 孔昭宸, 王苏民, 等.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J]. 中国科学(B辑), 1992, 43(12): 1300-1308.
|
[54] |
钟阿娇, 叶青, 蔡小敏, 等. 近8000年太湖沉积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古里雅冰芯对比研究[J]. 甘肃科技, 2020, 36(22): 35-37.
|
[55] |
焦克勤, 姚檀栋, 李世杰. 西昆仑山32ka来的冰川与环境演变[J]. 冰川冻土, 2000, 22(3): 250-256.
|
[56] |
SHEN Ji, LIU Xingqi. Palaeoclimatic changes in the Qinghai Lake area during the last 18,000 years[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05, 136: 131-160.
|
[57] |
赵景波, 郝玉芬, 岳应利. 陕西洛川地区全新世中期土壤与气候变化[J]. 第四纪研究, 2006, 49(6): 969-975.
|
[58] |
王琳. 青藏高原东部红原地区7380年来环境演变[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
[59] |
DANSGAARD W. Evidence for general instability of past climate from a 250kyr ice-core record[J]. Nature, 2018, 364: 218-220.
|
[60] |
金孙梅, 王英. 基于孢粉数据的全新世青藏高原降水定量重建[J]. 水土保持通报, 2018, 38(6): 169-175.
|
[61] |
李焕. 青藏高原若尔盖泥炭地孢粉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和环境变化[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5.
|
[62] |
何奕忻, 吴宁. 青藏高原东北部5000年来气候变化与若尔盖湿地历史生态学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4, 34(7): 1616-1623.
|
[63] |
李晖. 青藏高原北缘哈拉湖4.3 ka 以来的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3.
|
[64] |
姚檀栋, 秦大河, 田立德, 等. 青藏高原2ka来温度与降水变化--古里雅冰芯记录[J]. 中国科学(D辑), 1996, 1(4): 348-353.
|
[65] |
赵文伟. 若尔盖泥炭地孢粉和炭屑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