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LEVORSEN A I. The obscure and subtle trap[J]. AAPG Bulletin, 1966, 50(10):2058-2067.
|
[2] |
潘钟祥. 不整合对于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性[J]. 石油学报, 1983, 4(4):1-10.
DOI
|
[3] |
常波涛. 陆相盆地中不整合体系与油气的不均一性运移[J]. 石油学报, 2006, 27(5):19-23.
DOI
|
[4] |
何登发. 不整合而的结构与油气聚集[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34(2):142-149.
|
[5] |
高长海, 查明. 不整合运移通道类型及输导油气特征[J]. 地质学报, 2008, 82(8):1113-1120.
|
[6] |
陈涛, 蒋有录, 宋国奇, 等. 济阳坳陷不整合结构的发育过程及发育模式[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 16(5):33-36.
|
[7] |
吴孔友, 李林林, 查明. 不整合纵向结构及其成藏作用物理模拟[J]. 石油实验地质, 2009, 31(5):537-541.
|
[8] |
牟中海, 何琰, 唐勇, 等.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 石油学报, 2005, 26(3):16-20.
DOI
|
[9] |
陈发景, 张光亚, 陈昭年. 不整合分析及其在陆相盆地构造研究中的意义[J]. 现代地质, 2004, 18(3): 269-275.
|
[10] |
田景春, 邵晓岩, 张翔, 等.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层序界面的 “四位一体” 响应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现代地质, 2013, 27(5): 1042-1050.
|
[11] |
张克银, 艾华国. 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结构层及控油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6, 23(5):16-19.
|
[12] |
李晓燕, 蒋有录, 陈涛. 风化黏土层—半风化岩石型不整合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34(3):428-434.
|
[13] |
宋国奇, 隋风贵, 赵乐强. 济阳坳陷不整合结构不能作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J]. 石油学报, 2010, 31(5):744-747.
DOI
|
[14] |
朱筱敏, 张强, 吕雪雁, 等. 塔里木盆地塔北与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沉积特征对比[J]. 中国地质, 2005, 32(4):648-654.
|
[15] |
周新平, 徐怀民, 牛玉杰, 等. 塔中地区西北部CIII油组含砾砂岩段沉积相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2):292-299.
|
[16] |
尹楠鑫, 徐怀民, 伍轶鸣, 等. 塔中16油藏东河砂岩段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与优质储层预测[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1172-1180.
|
[17] |
王飞宇, 张水昌, 梁狄刚. 塔中4油田油气水界面的变迁与成藏期[J]. 新疆石油地质, 2004, 25(5):560-562.
|
[18] |
房倩, 徐怀民, 尹楠鑫, 等. 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层序界面再认识及不整合对油气成藏的作用[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6):1035-1046.
|
[19] |
王招明, 王清华, 孙丽霞, 等. 东河砂岩钙结成岩作用的主要特征[J]. 地质科学, 2004, 39(4):517-522.
|
[20] |
吴因业, 孙龙德, 顾家裕, 等. 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沉积层序分析与储集层评价[J]. 古地理学报, 2008, 10(1):13-24.
|
[21] |
王艳忠, 操应长, 王淑萍, 等. 不整合空间结构与油气成藏综述[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6, 30(3):326-330.
|
[22] |
吴孔友, 查明, 洪梅. 准噶尔盆地不整合结构模式及半风化岩石的再成岩作用[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3, 27(3):270-276.
|
[23] |
BETHKE C M, REED J D, OLTZ D F. Long-range petroleum migration in the Illinois Basin[J]. AAPG Bulletin, 1991, 75(5):925-945.
|
[24] |
邹才能, 侯连华, 杨帆, 等. 碎屑岩风化壳结构及油气地质意义[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4, 44(12): 2652-2664.
|
[25] |
杨海军, 孙龙德, 朱光有, 等, 塔里木盆地非稳态油藏特征与形成机制[J]. 石油学报, 2012, 33(6):1103-1112.
D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