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全年文章

    现代地质2006 Vol.20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克拉通盆地演化与碳酸盐岩—蒸发岩层序油气系统
    刘和甫,李景明,李晓清,刘立群,李小军,胡少华
    现代地质    2006, 20 (1): 1-18.  
    摘要1723)      PDF(pc) (2213KB)(1432)    收藏

    中国克拉通盆地,如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下伏有裂谷或坳拉谷,说明克拉通盆地随超大陆裂解而发育,其后,克拉通盆地随超大陆拼合而上叠前陆盆地。前期热沉降环境诱发良好烃源岩形成;中期发育完整碳酸盐—蒸发岩旋回,构成有利储层;晚期挤压环境形成盖层和上叠层,形成旋回式油气系统。在古隆起上碳酸盐台地构成有利的储集带,而发育在斜坡和半深海盆地中的浊流沉积提供有效烃源岩,形成相变式油气系统。碳酸盐岩储集层结构类型由3种主要因素所控制:沉积作用、海平面升降作用与构造作用,由此形成孔隙、溶洞和裂缝3种基本原型。可进一步构成:孔隙—溶洞型;溶洞—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中国南海不同板块边缘沉积盆地构造特征
    李文勇 李东旭
    现代地质    2006, 20 (1): 19-29.  
    摘要1618)      PDF(pc) (1348KB)(2405)    收藏

    基于科学考察区域联测剖面资料,结合南海大地构造背景研究,对南海主要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区域联测剖面穿越的沉积盆地的构造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大地构造背景、重磁场特征、盆地基底、断裂性质、构造线方向以及火成岩发育等方面。南海断裂的发育与盆地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南海北部主要表现为NE向张性断裂控制的沉积盆地;西部主要表现为NW向和近SN向走滑断裂控制的沉积盆地;南部比较复杂,张性、压性、剪性断裂都有发育,但以NE向的南沙海槽逆冲断裂及其控制的南沙海槽盆地最具代表性;东部主要指南海中央海盆,断裂和海底火山共同控制了该区上新世—第四纪沉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4)
    3.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L”状边缘隆起演化过程
    王庆飞 邓 军 杨立强 高帮飞 徐 浩 黄定华 
    现代地质    2006, 20 (1): 30-34.  
    摘要1315)      PDF(pc) (463KB)(95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逆冲推覆带缩短量分形研究
    杨圣彬 侯贵廷 郭庆银 潘立银 孙晔
    现代地质    2006, 20 (1): 35-41.  
    摘要5333)      PDF(pc) (191KB)(1033)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发育南北向展布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通过求其地层的缩短量和正确估计应变的分布,可以定量地揭示岩层的变形特征,从而对逆冲推覆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做出客观的判断。由于小尺度褶皱和断层的发育,采用传统的平衡地质剖面方法计算其缩短量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采用非线性的方法——分形几何学求取逆冲推覆构造的缩短量,将剖面中某一地层界线作为二维平面中的一条复杂曲线,求其分维数D,进而计算构造变形的总缩短量。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桌子山地区AB地质剖面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桌子山AB地质剖面的缩短量为8 km,应变为22.2%,其中由小尺度褶皱和断层引起的的缩短量为1 k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9)
    5. 广西柳桥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有机碳同位素地层学对比研究及事件响应
    张凡 冯庆来 蒙有言 何卫红 顾松竹
    现代地质    2006, 20 (1): 42-48.  
    摘要7173)      PDF(pc) (197KB)(1050)    收藏

    研究了广西柳桥地区东攀剖面有机碳同位素的组成,并和浙江煤山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东攀剖面在δ13Corg变化趋势上,既具有全球PTB剖面普遍存在的共性,又具有其独特性。在东攀剖面一个显著的δ13Corg负漂移出现在事件界线(EB)之上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PTB)之下,这与煤山剖面具有相似性。显著的δ13Corg负漂移指示了P/T之交生物绝灭后海水表层水原始生产率的降低以及大气和海水中CO2含量的增加,并得到放射虫绝灭事件、火山事件和海退事件的响应。煤山剖面δ13Corg负漂移从第27层就开始向13C富集的方向恢复,而东攀剖面δ13Corg在下Induan阶仍持续亏损,表明东攀剖面早三叠世的生物复苏明显滞后于煤山剖面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上扬子区震旦系层序地层划分
    梅冥相,聂瑞贞,张海,陈永红,孟晓庆
    现代地质    2006, 20 (1): 49-60.  
    摘要1474)      PDF(pc) (479KB)(1197)    收藏

    上扬子区的震旦系包括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前者包含较多的黑色页岩,而后者则以大套白云岩为特征。从岩相序列到米级旋回,从沉积相序列到三级层序,可将浅水台地背景的震旦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这些三级层序均以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列为特征;该5个三级层序组成一个二级层序,陡山沱组较多的黑色页岩到灯影组大套白云岩所组成的向上变浅序列是该二级层序的主要特点,从而表明二级层序与三级层序具有相似的相序组构。以各个主要剖面点的层序划分为基础,依据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可以建立研究区域震旦系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表明,包含较多的深水黑色页岩系的陡山沱组,代表了大冰期之后的海侵作用的特点;与寒武系的变化特征不同,而原生沉积组构保存较为完好的灯影组白云岩,自北西而南东沉积环境由浅变深的沉积背景中均为白云岩,这种变化特点可能意味着前寒武纪末期特殊的白云石化作用特征,同时也意味着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沉积学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6)
    7. 吉林中部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构造背景
    杨宝忠,夏文臣,杨坤光
    现代地质    2006, 20 (1): 61-68.  
    摘要5259)      PDF(pc) (208KB)(1375)    收藏

    以沉积体系研究为基础,综合应用沉积岩碎屑物质成分统计、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详细地研究了吉林中部地区二叠纪沉积特征。结合沉积构造背景分析,重建吉林中部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及构造古地理。研究发现:早—中二叠世吉林中部地区具活动大陆边缘的复合边缘海盆特征,早二叠世发育了碳酸盐岩陆架、陆架边缘沉积体系及(次)深水盆地沉积体系,相序具有向上变浅的旋回特征;中二叠世初期,地壳活动强烈,火山发育,其后沉积了盆缘冲积扇沉积体系、(次)深水盆地沉积体系以及向上变浅的碳酸盐缓坡沉积体系等;晚二叠世东北中、小板块群与华北板块沿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缝合带拼合,古地理发生重大变化,整个地区由海相环境转为陆相环境,仅局部地区有残留的海水,发育了湖缘冲积扇、次深湖沉积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5)
    8.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发育模式及分布规律
    高志前,樊太亮,李岩,曾清波
    现代地质    2006, 20 (1): 69-76.  
    摘要1859)      PDF(pc) (291KB)(1270)    收藏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3套层系中,即中—下寒武统的碳酸盐岩烃源岩和泥质岩烃源岩,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的泥质岩烃源岩和上奥陶统的台缘灰泥丘烃源岩。这些烃源岩在纵向演化上受海平面升降控制,即层序体系域属性不同,烃源岩发育不同;在平面分布上与古水深、沉积相密切相关。泥质类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广海陆棚—深海盆地,深海相泥质类烃源岩的形成是由于表层水体中大量生物的死亡堆积到深水环境中,由于深水缺氧,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加上远离陆地,沉积速率低,使得有机质富集;广海陆棚相泥质类烃源岩的形成与上升洋流的作用有关。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形成是受层序体系域和沉积相控制,分布于下斜坡的高位体系域或与膏盐岩伴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准噶尔盆地南缘郝家沟剖面下侏罗统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刘智荣 王训练 周洪瑞 邓宏文 洪顺英
    现代地质    2006, 20 (1): 77-85.  
    摘要7943)      PDF(pc) (1139KB)(1322)    收藏

    对准噶尔南缘郝家沟剖面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的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确认三工河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席状砂和河口坝等微相类型。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除一些层位的辫状河道沉积物颗粒较粗外,主体沉积物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为砂质辫状河三角洲。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划分原理,将三工河组划分为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下部中期基准面旋回又可划分为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上部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不完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新疆焉耆盆地油气运移方向综合地球化学分析
    卜翠萍 汤达祯 苏玉山 南红丽 马新海 许 浩
    现代地质    2006, 20 (1): 86-91.  
    摘要4124)      PDF(pc) (267KB)(911)    收藏
    null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南海北部东沙群岛HD196站位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水合物的指示
    邓希光,付少英,黄永样,张光学,吴能友,吴庐山
    现代地质    2006, 20 (1): 92-102.  
    摘要1928)      PDF(pc) (432KB)(1398)    收藏

    南海北部是中国海上油气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首选地区。对南海北部东沙群岛附近具有BSR特征的HD196站位沉积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柱状样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的分布具有分段性,且与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离子浓度和甲烷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可能对其下面是否存在天然气水合物有指示意义;同时柱状样沉积物孔隙水中离子浓度的变化与世界上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地点的孔隙水离子浓度的变化一致。HD196站位的地质条件表明本站位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温压条件、气源条件和构造条件,因此在本站位的下面赋存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性比较大,在此进一步工作有可能取得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突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7)
    12. 南海北部陆坡坳隆断裂带中水合物赋存的温压场环境
    王宏斌,黄永样,梁劲,刘学伟,梁金强,李灿苹等
    现代地质    2006, 20 (1): 103-108.  
    摘要1674)      PDF(pc) (242KB)(1026)    收藏

    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和赋存明显受构造条件控制,一些活动和非活动大陆边缘的特殊构造单元,如增生楔、泥火山、泥底辟、海底滑塌体均有利于水合物的发育和赋存。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表明:南海北部陆坡的坳隆断裂带是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和赋存的重要构造之一。选择穿过坳隆断裂带的地震剖面A,根据南海北部陆坡海水深度和海底温度的关系曲线,计算了沉积物的温度;并在拟合沉积物深度与体密度关系曲线的基础上,计算了沉积物中的净岩压力,进一步探讨了测线A的温压场环境。结果表明:坳隆断裂带中存在连续变化的温压场环境,当气体在其中运移时,总能遇到有利的温压场环境,从而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另一方面,坳隆断裂带中也不是处处均有利于水合物的发育和赋存,需要进行具体的温压条件分析,从而对水合物稳定域进行准确定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3)
    13.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天然气水合物层地震数据多尺度分析——布莱克海台USGS95-1测线应用实例
    李敏锋,李灿苹,刘学伟,杨 丽
    现代地质    2006, 20 (1): 109-114.  
    摘要1560)      PDF(pc) (532KB)(887)    收藏

    似海底反射(BSR)是目前天然气水合物层识别的主要依据,但是当BSR不明显或者缺失的时候怎样识别水合物层,以及水合物层顶面和下伏游离气层底面如何确定,仍然是水合物识别中难以圆满解决的两大难题。以布莱克海台USGS95-1测线地震数据为例利用小波变换进行多尺度研究发现水合物层和游离气层表现出不同的尺度特征:水合物层表现出大尺度特征,而游离气层具有小尺度特征;在最佳尺度剖面上,水合物层表现为低尺度背景中的近似平行于海底的高尺度带。利用水合物层和游离气层的这种尺度差异不但可以识别水合物层,而且还可以推断水合物层的顶面和游离气层的底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东海与泥底辟构造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初探
    赵汗青 吴时国 徐 宁 王秀娟 张光学
    现代地质    2006, 20 (1): 115-122.  
    摘要1511)      PDF(pc) (476KB)(1023)    收藏

    根据所获得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发现冲绳海槽南部西侧槽坡附近以及海槽内部发育有一系列泥火山(底辟)构造,在地形上表现为泥火山地貌,在穿过泥火山的地震剖面上,表现出典型的泥底辟构造。对穿过泥底辟构造的DMS01-5地震剖面进一步的处理和解释发现,泥底辟构造顶部存在明显的似海底反射(BSR),其与海底反射波组极性相反,在BSR之上存在振幅空白带,在速度谱上出现速度异常,指示存在与泥火山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从世界广泛发现的与泥底辟构造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来看,天然气水合物既可以在泥底辟构造的丘状外围成藏,也可以在其外围的海底沉积物中产出。在泥底辟构造的丘状外围附近,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机制类似于传统的矿物低温热液的形成;在泥底辟构造外围海底沉积物中,其形成过程类似于传统的矿物交代形成机制。冲绳海槽泥底辟构造的发育与很高的沉积速率和槽坡的活动断层有关。在冰期期间,长江携带大量的陆源物质直接输送到大陆坡地区,沉积速率达300 m/Ma,产生异常高压,同时张性断层极为发育,为流体的迁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在异常压力以及上覆地层压力作用下大量流体向上运移,从而发育大量的泥底辟构造。富含甲烷的流体易在其外围及外围海底沉积物中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9)
    15.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速度研究
    梁劲 王宏斌 郭依群 
    现代地质    2006, 20 (1): 123-129.  
    摘要1668)      PDF(pc) (781KB)(939)    收藏

    采用Dix公式法和速度反演法分别对南海北部陆坡测线A和B的层速度及纵波速度进行计算,结合BSR、振幅空白带以及波形极性反转等多种水合物赋存信息的分析,对水合物成矿带的速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低速背景中的高速异常,是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重要特征;高速异常体一般呈平行于海底的带状分布;在高速异常体的内部,速度也是不断变化的,一般在异常体的中心速度最高,由中心到边缘速度逐渐降低,反映在水合物矿带内部,水合物饱和度由矿体中心向边缘逐渐降低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精度速度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寻找水合物矿点,还可以进一步判定水合物的富集层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9)
    16. 湘东南志留纪彭公庙花岗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柏道远,黄建中,马铁球,王先辉
    现代地质    2006, 20 (1): 130-140.  
    摘要2258)      PDF(pc) (254KB)(1601)    收藏

    志留纪彭公庙岩体地处湘东南,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各岩石单元从早至晚,w(SiO2)总体由低变高,变化在65.30%~73.42%之间;w(K2O)平均为4.34%,w(Na2O+K2O)为6.46%~8.32%,平均为7.09%;w(K2O)/w(Na2O)平均为1.58;岩石富铝,w(Al2O3)平均为14.13%。岩体总体属铁质、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Ba、Nb、Sr、P、Ti相对于原始地幔为负异常,Rb、(Th+U)、(La+Ce)、Nd、(Zr+Hf+Sm)、(Y+Yb)等则相对富集。w(ΣREE)平均为221.85×10-6;轻稀土富集,w(La) N/w(Yb)N值平均为8.66;Eu弱亏损,δ(Eu)平均为0.53。ISr值为0.712 30~0.718 31,εSr(t)为110.7~196.1,εNd(t)为-8.0~-8.7,t2DM为1.81~1.87 Ga。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彭公庙岩体为S型花岗岩。在C/MF-A/MF图解中,样品点部分落入基性岩区,部分落入变质碎屑岩区;在岩体氧化物比值的Harker图解中,各样点构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在w(La)/w(Sm)-w(La)图解中样品点分布散乱;酸性程度最高的晚期恩垄岩石单元的轻稀土相对富集更为明显;岩石中发育镁铁质岩浆包体等,表明彭公庙岩体具岩浆混合成因。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岩体侵位地质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等表明彭公庙岩体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岩体各岩石单元侵位的先后次序可能与岩浆的粘度密切相关,基性程度相对较高的岩浆向上运移速度更快,因而侵位更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新疆东准噶尔北部青格里河下游花岗岩类的时代及地质意义
    周刚 张招崇 谷高中 杨文平 何斌 张小林等
    现代地质    2006, 20 (1): 141-150.  
    摘要2889)      PDF(pc) (244KB)(1020)    收藏

    选取新疆东准噶尔北部青格里河下游一带乌图布拉克、阿热勒托别和哈旦逊岩体等具一定规模的3个代表性岩体,通过全岩Rb-Sr等时线同位素定年,确定了研究区内玛音鄂博断裂南侧花岗岩类的形成时代分别为(334.1±9.5) Ma、(300±9) Ma和(280±12) Ma,其初始87Sr/86Sr比值分别为0.704 33、0.704 35和0.703 84。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花岗岩分别形成于华力西中晚期的不同阶段。乌图布拉克岩体形成于早石炭世,为碰撞造山作用晚期的钙碱性花岗岩,可能是早泥盆世富Nb玄武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前人厘定的板块俯冲时间(408~376 Ma),推测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碰撞时限为376~334 Ma。阿热勒托别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拉张环境,可能是形成于岛弧环境的中基性火山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哈旦逊岩体虽然也形成于后碰撞拉张环境,但拉张程度更高,属于与岩浆底侵作用有关的花岗岩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1)
    18. 白云鄂博REE-Nb-Fe矿床的富钠岩石类型及成因分析
    肖荣阁 刘敬党 费红彩 王翠芝 黄晓凌
    现代地质    2006, 20 (1): 151-164.  
    摘要1560)      PDF(pc) (983KB)(971)    收藏

    白云鄂博稀土-铌-铁矿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多金属矿床之一,主要产于中元古界富钠岩石、白云岩和富钾板岩中。富钠岩石与含矿碳酸岩、富钾板岩一起在白云鄂博广泛分布,特别是在主矿和东矿南侧分布广泛,也产在含矿围岩和底盘围岩中。富钠岩石包括富钠长石岩、含钠闪石钠长岩脉、钠闪石岩脉及钠闪石碳酸岩脉和钠闪石化蚀变白云岩。富钠岩石在一个地质单元内出现,但成分略有不同,其岩石化学分析表现出富钠特征,大部分样品的w(Na2O)在6%以上,w(Na2O+K2O)>8%,w(Na2O)>w(K2O)。富钠长石岩的里特曼指数δ为2.96~8.56,n(Al)/n(K+Na)>1,n(Al)/n(K+Na+Ca)<1,表明为弱碱性偏铝质岩石。富钠岩石以富集地壳不相容元素、亏损地幔元素为特征,其稀土总量低于矿化白云岩,但轻稀土元素高度富集,具弱负铕异常,与含矿白云质火山岩一致。根据岩石产状、组构及化学成分分析,富钠长石岩属于富钠火山岩,而其他含钠闪石岩脉则属于岩浆分异侵入的岩脉与岩浆热液充填岩脉。钠化交代以霓石化、钠铁闪石化和钠长石化出现为特征。另外,富钠流体与白云岩反应形成了钠铁闪石化白云岩,强烈的钠化蚀变作用主要出现在稀土强烈富集的主矿和东矿。比较蚀变与未蚀变岩石的化学成分,表明蚀变作用引起稀土的重新分配和弱负铕异常。钠铁闪石化白云岩的w(SiO2)、w(TiO2)、w(K2O)和w(Na2O)升高,w(P2O5)降低。钠化蚀变前的碳酸岩中稀土元素已经富集,热液蚀变引起稀土元素的活化和重新分配, 但是没有提供新的稀土来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豫西南泥湖矿田钼钨及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机理探讨
    叶会寿,毛景文,李永峰,燕长海,郭保健,赵财胜等
    现代地质    2006, 20 (1): 165-174.  
    摘要3999)      PDF(pc) (341KB)(1966)    收藏

    豫西南泥湖钼钨铅锌银矿田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金堆城—南泥湖钼钨多金属成矿带的东部。在矿田内除了早期探明的斑岩—夕卡岩型钼钨矿床和夕卡岩型多金属硫铁矿床外,最近几年又在其外围发现了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它们在空间上呈规律性分布。成矿流体及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钼钨及多金属硫铁矿床与铅锌银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的产物,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晚期有大气水加入,成矿物质和花岗斑岩一起源于下地壳。年代学研究表明:钼钨铅锌银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在140 Ma左右,形成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换晚期的岩石圈伸展环境。其成矿机理为:在华北克拉通南缘由于俯冲的扬子板片可能发生断离,软流圈物质通过板片断离窗上涌,幔源岩浆在壳幔边界附近发生底侵作用,诱发碰撞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含矿的花岗质岩浆,沿NNE向断层与EW向的断层交汇处上升并在较高的构造层次上侵位,形成花岗斑岩体以及钼钨矿床、多金属硫铁矿床及铅锌银矿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大兴安岭东北部兴华渡口群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韩伟民 张滨生 武法东 马庆勋
    现代地质    2006, 20 (1): 175-180.  
    摘要1470)      PDF(pc) (191KB)(1060)    收藏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东北部五号桥地区的兴华渡口群属于早—中元古代层状变质岩系,是大兴安岭地区最古老的地层,是金矿的初始矿源层,对金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与前震旦纪混合花岗岩相比,兴华渡口群具有密度高、磁性强的特点。地质填图结果表明,兴华渡口群一般呈大小不等的块体产于前震旦纪混合花岗岩中。大兴安岭东北部重力场和磁场的高值异常,表明这一地区存在着规模较大的兴华渡口群。根据重磁异常特征,并对其进行位场换算处理和综合地质解释,推断出兴华渡口群在本区的分布范围和分布形态,确定兴华渡口群基本隐伏在混合花岗岩下,局部地段呈块状沿东西、南北两个方向凸起。兴华渡口群的重磁异常特点及其地质特征为研究该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圈定找矿靶区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
    21. 高寒地区公路涎流冰灾害及防治
    陈安,彭振斌,杜长学,王继华
    现代地质    2006, 20 (1): 181-184.  
    摘要1981)      PDF(pc) (122KB)(1527)    收藏

    西藏浪卡子至洛扎公路是西藏山南地区环线公路的西段,全长120 km,集交通、外交、军事于一体。由于公路位于高寒、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气候因素和地理环境,为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孕育了良好的条件。涎流冰是指水在持续负温下随流随冻形成的积冰,水源和负温是涎流冰形成的先决条件。公路沿线有10处涎流冰灾害,影响的公路总长457 m。涎流冰灾害对公路的建设和运营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对其治理以防为主,采用涵洞或盲沟排水,同时必须防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22. 沉积盆地的构造地层分析——以中国构造活动盆地研究为例
    林畅松
    现代地质    2006, 20 (2): 185-194.  
    摘要3148)      PDF(pc) (255KB)(1722)    收藏

    结合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各种构造作用与盆地沉积充填和改造过程的成因分析,是揭示内陆构造活动盆地沉积体系域时空配置和生储盖发育分布的重要基础。各级构造不整合面的发育分布决定着盆地规模等时地层格架的基本样式。盆地构造演化的阶段性、旋回性及多期的构造变革对盆内多旋回的沉积—剥蚀过程的叠加和原型盆地的叠合等可产生深刻的影响。阐明不同构造幕同沉积构造活动和古构造格架与沉积物分散过程和构造古地貌变化的成因关系,是建立盆地沉积充填模式的关键。构造坡折带对特定的沉积相带或体系域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往往构成盆内重要的油气成藏区带。中国西部大型叠合盆地内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和隆、坳格局的变迁可导致复杂的层序结构和不整合分布样式,对地层或构造地层圈闭的形成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的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梅冥相 张丛 张海 孟晓庆 陈永红
    现代地质    2006, 20 (2): 195-208.  
    摘要3701)      PDF(pc) (1114KB)(1580)    收藏

    上扬子区特别是贵州及邻区的下寒武统发育完整,是一套从黑色页岩系到碳酸盐岩的地层序列,该序列构成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层序地层格架。在时间变化方面,下寒武统组成一个二级层序,其中可以进一步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形成一个有序的海侵—海退旋回序列;在二级层序之中,三级层序形成一个有序的垂直叠加形式,自下而上三级层序由“凝缩段(CS)+高水位体系域(HST)”序列演变为“海侵体系域(TST)+凝缩段(CS)+高水位体系域(HST)”,层序界面类型由淹没不整合型层序界面演变为明显的暴露间断面,意味着二级层序的相序组构与三级层序存在相似性。在空间变化方面,从北西向南东随着古地理背景由浅变深,下寒武统厚度变薄,向东南变为一个难以进行三级层序划分的凝缩序列。该层序地层格架不但表明了三级层序的两大属性——“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而且反映出地层记录中“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同时,所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表明了其复杂的古地理背景;具有不同特点的三级层序代表了不同的古地理背景,意味着早寒武世复杂的古地理变迁。因此,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反映出每一个三级层序的相序组构的时空变化,而系列古地理图又代表了各个三级层序形成时期的独具特色的古地理背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9)
    24. 天津蓟县雾迷山组高频旋回沉积特征
    周洪瑞,梅冥相,杜本明,罗志清,吕苗
    现代地质    2006, 20 (2): 209-215.  
    摘要1295)      PDF(pc) (552KB)(1079)    收藏

    天津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达3 300 m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广泛发育具有近似对称相序组构的雾迷山旋回层,属于特殊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在对旋回层内部岩石成因单元的类型及组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雾迷山旋回层的基本模式和沉积环境模式,并对成因单元的岩石磁化率特征及其对高频旋回的反映进行了探索。认为雾迷山旋回层为沉积环境的水深由较浅—较深—较浅—暴露条件下的沉积,可能代表真正的沉积旋回;其成因单元之间具有明显的有序叠置形态,表明它有可能是与米兰柯维奇旋回具有成因关联的高频率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自旋回沉积作用的产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7)
    25. 据孢粉分析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气候变化对恐龙绝灭的影响
    赵海滨 尹志刚 万晓樵 于庆文 牛延宏
    现代地质    2006, 20 (2): 216-224.  
    摘要1707)      PDF(pc) (228KB)(1285)    收藏

    黑龙江省嘉荫地区是中国境内发现恐龙最早的地区,自恐龙化石被发现以来在该区进行过大量的发掘,但对恐龙生活环境和灭绝原因一直没有解释。本研究将产恐龙的晚白垩世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永安村组、太平林场组、渔亮子组和富饶组,其中产恐龙化石和大量孢粉化石。孢粉化石由下而上可识别为Polypodiaceaesporites-Monosulcites-Beaupreaidites、Cyathid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Aguilapollenites和Classopollis-Ephedripites-Sphagnumsporites组合。根据含恐龙地层中的孢粉化石组合变化和沉积物特征分析,认为晚白垩世本区总体属湿暖的亚热带气候环境。孢粉化石组合的变化显示当时出现暖湿至干热气候条件的演变。嘉荫群上部渔亮子组中膏岩层和耐高温、抗盐碱的克拉梭粉(Classopollis)麻黄粉(Ephedripites)组合在短时间内的大量出现,说明晚白垩世末期出现有短暂的干热气候,这种气候的突然转变以及伴随的生态系统的紊乱可能是嘉荫地区恐龙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但不排除诸如天外星体碰撞地球、大规模火山喷发等引发白垩纪末恐龙全球灭绝的因素,后者更可能是引起气候变化的直接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0)
    26. 大庆油田葡一油层组高精度层序格架内储集砂体的沉积构成及其对油田开发的意义
    张英志 林畅松 马利民 刘景彦 张宇 梁秀丽
    现代地质    2006, 20 (2): 225-231.  
    摘要3688)      PDF(pc) (627KB)(1031)    收藏

    大庆油田北三区上白垩统葡一油层组以高频湖进面可划分为3个四级和8个五级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以密集开发井资料为基础追踪这些层序单元可为储层砂体研究提供精细的等时对比框架。该油层组的主要储集砂体多为复合型砂体,由各种单一砂体相互叠置和切割所形成,包括下切河道(谷)分流河道复合砂体、水下分流河道上叠水上分流河道复合砂体、分流河道上叠河口坝砂体、决口水道上叠决口三角洲砂体等复合类型。这些砂体的内部沉积构成复杂,控制着厚油层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变化。在高精度层序框架内可划分出3个砂体复合带,其沉积构成的差异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主河道复合砂体带的孔渗性和连通性好,易形成上部层内和隔层非均质性剩余油;河道边部-河口坝复合砂岩带结构复杂,隔层发育,易形成平面未波及或物性变化导致的剩余油,应是区内剩余油挖潜的重要相带;边缘砂坝-决口扇-越岸泛滥砂泥岩互层带砂体分布局限,孔渗性和连通性差,由于井网控制不够或连通性差形成剩余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山东东营凹陷广利东三维地震工区沙三中亚段高频层序分布及主控因素
    于建成 辛仁臣 梁江平 王树恒 乔敏
    现代地质    2006, 20 (2): 232-238.  
    摘要3624)      PDF(pc) (681KB)(1013)    收藏

    利用三维地震工区的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通过地震反射轴的仔细解释和追踪,在东营凹陷广利东三维地震工区沙三中亚段识别出10个高频层序,自下而上分别编号A至J,不同高频层序的规模和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变化。高频层序的A、C、D、G、H、I的规模较大,其余高频层序的分布范围较小。井震对比研究表明,在莱10-3井处,只发育A、D、E、G、I个高频层序。在这10个高频层序发育过程中,发生了4次明显萎缩和2次明显的物源向西迁移过程。高频层序分布区域的萎缩和迁移受湖平面升降和沉积物供应的控制,其中沉积物供应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8. 青藏高原北部移动冰丘破坏桥墩的数值模拟
    吴珍汉,王连捷,胡道功,吴中海,叶培盛
    现代地质    2006, 20 (2): 239-251.  
    摘要7096)      PDF(pc) (778KB)(1327)    收藏

    青藏高原北部常年冻土区断裂破碎带发育的移动冰丘对桥梁、涵洞、输油管道等工程设施具有不同形式的破坏作用。考虑移动冰丘与工程设施的相互作用,根据野外观测和实验资料设计模型,应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移动冰丘冻胀产生的位移场、应力场和桥墩弯曲应力,分析桥墩破裂机理。结果表明,移动冰丘能够产生11~-21 MPa的轴向应力和15~-31 MPa的主应力,在桥墩周围形成不同规模的应力集中区,导致桥墩发生显著偏移。桥墩的偏移和弯曲能够在桥墩内部产生高达61.9~64.6 MPa的张应力和-45.0~-49.0 MPa的压应力,超过桥墩的强度极限。在粗细桥墩连接部位,外侧形成张应力集中区,最大张应力达26~30 MPa;内侧形成压应力集中区,最大压应力达-25~-28.8 MPa。粗细桥墩连接部位外侧的张应力超过了钢筋混凝土的抗张强度,产生与野外观测资料基本吻合的桥墩破裂和结构破坏。移动冰丘导致桥墩变形破坏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能够为常年冻土区桥梁工程设计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力学参数和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29. 青藏高原北部不冻泉移动冰丘及灾害效应
    叶培盛,吴珍汉,胡道功,吴中海
    现代地质    2006, 20 (2): 252-258.  
    摘要3737)      PDF(pc) (835KB)(1279)    收藏

    不冻泉移动冰丘发育于青藏高原北部常年冻土区断裂破碎带,2001年仅在青藏公路东南侧形成1个小型冰丘,2002年在青藏公路西北侧形成低矮冰丘群,2004-2005年发展成为大型冰丘群,2006年移动冰丘的发育高度和分布范围进一步增大。不冻泉移动冰丘不仅穿刺青藏公路路基,破坏青藏公路桥涵结构,蚕食青藏公路路堤,影响青藏公路的交通安全;而且导致输油管道拱曲变形,诱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产生显著的灾害效应。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通过地下疏导或地表排放沿断裂破碎带上涌的地下泉水,能够有效减轻或防治不冻泉移动冰丘的灾害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5)
    30. 渤海湾盆地异常高压晚期形成特征分析
    刘震 许晓明 谢启超 赵阳 戴立昌
    现代地质    2006, 20 (2): 259-267.  
    摘要2555)      PDF(pc) (209KB)(879)    收藏

    渤海湾盆地各凹陷的形成演化、异常高压纵向分布特征、异常高压主体分布层位和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具有相似性。首先对东营凹陷、沾化凹陷和辽西凹陷进行了压力场演化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凹陷异常高压形成的时代比较晚。然后对沾化凹陷的渤南洼陷进行了压力场演化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渤南洼陷超压形成时代也比较晚,异常高压主体层段——沙四上段和沙三段的超压在东营期末开始形成。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渤海湾盆地现今异常高压具有晚期形成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4)
    31. 北黄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李文勇 李东旭 夏斌 白志琳 王嘹亮 陈玲等
    现代地质    2006, 20 (2): 268-276.  
    摘要2451)      PDF(pc) (301KB)(1286)    收藏

    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资料,在简述北黄海盆地区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盆地的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北黄海盆地的基本沉降曲线型式为7段折线状,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为曲线下降段,代表盆地5幕较明显的沉降;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及中新世早期为曲线上升段,反映盆地的抬升剥蚀。(2)盆地沉降作用自中生代至新生代总体由东向西迁移,东部坳陷以中生代沉降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坳陷主沉降期为始新世,而西部坳陷的快速沉降主要发生在始新世,并一直持续到渐新世。(3) 盆地构造演化大致可划分为中生代断陷盆地、古近纪叠加断陷盆地以及新近纪坳陷盆地等3大发展阶段,其中,中生代断陷盆地发育阶段是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新疆三塘湖盆地走滑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
    欧阳征健 周鼎武 冯娟萍 张小浩
    现代地质    2006, 20 (2): 277-282.  
    摘要1508)      PDF(pc) (1171KB)(1232)    收藏

    通过对钻井岩心资料系统观察以及地震资料的全面检查,证实新疆三塘湖盆地内存在走滑构造,表现为简单走滑(逆—平移)断层和正花状走滑断层两种基本形式。在中央拗陷带内走滑断层与边界主断层斜交并呈“雁列式”排列,表明走滑构造可能在边界断层发生大规模逆冲兼右行走滑时形成,其形成时期可能为喜山期。同时走滑构造对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0)
    33. 下扬子地区热历史与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潜力
    袁玉松 郭彤楼 付孝悦 卢庆治 胡圣标
    现代地质    2006, 20 (2): 283-290.  
    摘要3904)      PDF(pc) (207KB)(1174)    收藏

    下扬子地区是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优选地区,针对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提出了“二次生烃,晚期成藏”的部署思路。通过盆地热史恢复获得热流史,然后正演计算烃源岩成熟度史,再利用实验模拟二次生烃量版,计算区内4套主要海相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强度。结果表明:(1) 下扬子地区苏北、苏南、皖南地区具有不同的热演化史;(2) 二叠系和下三叠统烃源岩具有好的二次生烃潜力(150~300 mg/g),志留系烃源岩有一定的二次生烃潜力(约为120 mg/g),寒武系烃源岩几乎不具有二次生烃能力;(3) 平面上,苏南、皖南地区的二次生烃条件整体上不利,苏北各凹陷区4套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强度明显大于苏南和皖南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7)
    34. 塔里木盆地西部康克林组沉积期生物礁滩体——以柯坪地区苏巴什露头剖面为例
    王黎栋 于炳松 张永旺 苗继军
    现代地质    2006, 20 (2): 291-298.  
    摘要1976)      PDF(pc) (1429KB)(1211)    收藏

    塔里木盆地西部石炭纪—二叠纪发育具有良好油气勘探前景的生物礁滩体。以柯坪小区苏巴什剖面中发育的康克林组为例,并结合麦盖提小区莎车县和什拉莆剖面、阿合奇小区阿克苏四石厂剖面,对生物礁滩体类型及特征做了深入的研究,在横向上对康克林组或相当于康克林组发育的礁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性、岩相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礁滩发育的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认为:(1)柯坪苏巴什剖面康克林组中发育的生物礁灰岩属于原生礁岩,为台地边缘和台内浅滩生物礁滩相带沉积,分布范围广阔;(2)塔西地区康克林组沉积早期与晚期具相异的沉积环境,区域相带的迁移特征反映了海平面升降变化和古地形对沉积格局的控制;(3)康克林组沉积期生物礁滩体在塔西地区广泛发育,横向上具良好的可对比性,是塔里木盆地西部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系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溶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李振宏,王欣,杨遂正,郑聪斌
    现代地质    2006, 20 (2): 299-306.  
    摘要5685)      PDF(pc) (202KB)(1057)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溶储层演化经历了多期次的叠加。根据古岩溶的演化期次,分别编制了奥陶系地层厚度图、前石炭纪岩溶古地貌图及奥陶系顶面构造图。结合岩溶发育机理,系统分析了各个阶段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而综合预测了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为奥陶系的油气勘探指出了有利方向。同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存在伊盟古隆起、中央古隆起和韩城古隆起,这3个隆起带共同控制着岩溶储层的发育,隆起的鞍部、斜坡带以及坳陷中的微隆起带是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裸露风化壳期,古岩溶地貌和古沟槽的展布是岩溶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古岩溶坡地为岩溶作用的进一步发生创造了条件;埋藏期,奥陶系顶面起伏形态始终处于中部高、东西低,中部隆起与东部坳陷之间存在一陡坡带,中部隆起带为压释水运聚的有利方向,而陡坡带为压释水的强烈转换区,这一特征决定了岩溶储层的最终分布。因而,同沉积期隆起斜坡带、裸露风化壳期岩溶坡地以及埋藏期陡坡带的叠加位置将是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0)
    36.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延安组铀异常与沉积体系的关系
    王敏芳,焦养泉,杨琴,吴立群,张承泽,原海涛,徐志诚
    现代地质    2006, 20 (2): 307-314.  
    摘要9848)      PDF(pc) (1501KB)(999)    收藏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延安组第V成因单元存在着多处铀异常,这对铀的后备战略基地建设有重要意义。从沉积学的角度重建了第V成因单元的沉积体系,识别出两种沉积体系,分别是位于研究区西北部的辫状河沉积体系和东南部的曲流河沉积体系。通过对铀异常信息的成功提取及平面编图,发现延安组中铀异常呈一个又一个具有自我中心的单元出现,且与曲流河沉积体系的关系密切:通常发育于河道分岔或转弯处;普遍发育于薄砂带(区),一般砂体厚度在30 m以下,含砂率小于40%;铀异常单元与厚煤层关系密切;主要赋存于粒度较细的岩性中,部分也富集于煤中,但铀异常最高值富集于中砂岩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河南熊耳山地区花山花岗岩与金矿化的关系
    王长明 邓军 张寿庭
    现代地质    2006, 20 (2): 315-321.  
    摘要4265)      PDF(pc) (182KB)(1211)    收藏

    熊耳山地区是豫西重要的金矿化集中区。通过对该区花山花岗岩的化学组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特征及与金矿化关系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在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上表明岩体中Au、Ag、Pb、Cu、Ba元素与金矿床微量元素相关性趋于一致;(2)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表现出花岗岩和蚀变岩具有相似的右倾配分曲线的特征;(3)在流体包裹体的w(Na+)-w(K+)-w(Ca2++Mg2+)成分三角图上表明金成矿流体和岩浆热液具亲缘关系;(4)岩体线性构造控制了花山地区构造蚀变岩型和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床的时空分布;(5)金矿床的成矿时代为燕山期,花山花岗岩的成岩时间集中于81~159 Ma;(6)S、H、O、Pb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自岩浆热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含铜、铋和银的金精矿堆浸工艺综合回收试验研究
    程东会 何江涛 王金祥 李国斌 沈照理
    现代地质    2006, 20 (2): 322-328.  
    摘要1216)      PDF(pc) (198KB)(1291)    收藏

    采用生物氧化技术和化学方法,利用堆浸工艺分步提取,对含Au 140~150 g/t、Ag 900~1 000 g/t、Bi 9.0%~10.0%、Cu14%~17%的多金属浮选金精矿的综合回收工艺进行了研究。经小型搅拌试验,确定了生物氧化浸铜—氰化浸金、NaCl-FeCl3-HCl体系(氯盐法)浸出铋和银的技术方法。通过柱浸试验,研究了利用该方法分步浸取Au、Ag、Cu和Bi在堆浸工艺中的可行性。在10 t精矿的扩大试验验中,验证了柱浸试验所取得的工艺指标和参数。试验中掺入骨架材料,解决了精矿在堆浸中的渗透问题;生物氧化过程中,菌种在含高浓度铜离子浸出液中反复驯化,对铜的耐受力提高到30 g/L;在NaCl-FeCl3-HCl体系浸出Bi和Ag时,用H2O2将浸出液中的Fe2+氧化成Fe3+,使浸出液能循环使用,且Bi和Ag同时浸出。Au、Ag、Cu和Bi的最终浸出率分别为92.98%、65.09%、45.33%和53.4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39. 硅酸盐体系的化学平衡:(1)物质平衡原理
    马鸿文,杨静,刘贺,李贺香,白志民,王庆华
    现代地质    2006, 20 (2): 329-339.  
    摘要1357)      PDF(pc) (756KB)(1373)    收藏

    通过具体应用实例,系统介绍了在硅酸盐体系的化学平衡研究中,依据物质平衡原理,求解“相混合方程”(PME)而进行物相定量分析的“相混合计算”(PMC)方法。应用实例包括矿物原料和结晶岩物相的定量分析,复杂固溶体矿物的端员组分计算,多组分硅酸盐陶瓷的配料比例计算,以及硅酸盐陶瓷制品物相的定量分析。物相定量分析结果是结晶岩和工业岩石原料分类命名的基础,可以为改进矿物原料预处理工艺提供依据,也是研究硅酸盐体系的化学平衡、对材料制备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实际计算中必须合理估计各种分析数据的累积误差。优化计算结果的理论依据主要有矿物晶体化学原理、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和次要组分分配的固溶体矿物相优先原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矿物聚合材料固化过程中的聚合反应机理研究
    聂轶苗,马鸿文,杨静,苏玉柱,李如臣,高飞
    现代地质    2006, 20 (2): 340-346.  
    摘要1285)      PDF(pc) (554KB)(1328)    收藏

    以粉煤灰、高岭石等为原料,制备出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耐酸性的矿物聚合材料制品,可代替部分硅酸盐水泥制品。根据矿物聚合材料制品在3 d、7 d、14 d、28 d的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核磁共振(NMR)等测试分析结果,研究了该材料固化过程中的聚合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矿物聚合材料在固化过程中的反应如下:(1)粉煤灰中的玻璃相在强碱的作用下首先发生溶解,其中部分Si—O、Al—O键发生断裂;(2)断裂之后的Si、Al组分在碱金属离子Na+、OH- 等作用下形成Si、Al低聚体(—Si—O—Na、—Si—O—Ca—OH、Al(OH)-4、Al(OH)2-5、Al(OH)3-6),而后随着溶液组成和各种离子浓度的变化,这些低聚体形成凝胶状的类沸石前驱体;(3)前驱体脱水形成非晶相物质。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28 d制品中,Si的存在方式以Q4为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矿物聚合材料的形成机理、改善制品的性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