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莉, 邹华耀, 郝芳, 等.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特征与超致密成因探讨[J]. 地质学报, 2017, 91(9): 2105-2118.
|
[2] |
李军, 胡东风, 邹华耀, 等. 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成藏耦合关系[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7): 1164-1178.
|
[3] |
王杰, 秦建中, 刘文汇, 等. 川东北元坝地区中生代构造与动态热演化史: 磷灰石、锆石(U-Th)/He定年分析[J]. 石油实验地质, 2012, 34(1): 19-24.
|
[4] |
黄进腊, 张哨楠, 刘成川, 等.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断层预测及发育特征[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3, 7(3): 3-6, 77.
|
[5] |
赵宗举, 朱琰, 李大成, 等. 中国南方构造形变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23(1): 19-25.
|
[6] |
陈龙博, 何登发, 王贝, 等. 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三叠世以来构造变形时间厘定及其地质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7, 41(3): 433-445.
|
[7] |
淡永. 川东北须家河组物源分析与沉积体系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1.
|
[8] |
潘磊, 申继山, 郝景宇. 川东北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四段储层物源类型及主控因素分析[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6, 36(1): 104-108.
|
[9] |
王威, 岳全玲. 四川盆地北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机制[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2, 35(1): 13-17, 31, 79-80.
|
[10] |
杜红权, 王威, 周霞, 等.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钙屑砂砾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 37(4): 565-571.
|
[11] |
王威. 高能河道砂体特征及勘探意义: 以元坝地区须三段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13, 35(6): 657-661, 688.
|
[12] |
肖开华, 李宏涛, 贾爽.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钙屑砂岩储层特征及控气因素[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5): 654-660.
|
[13] |
唐自成, 钟大康, 王威, 等.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三段钙屑砂岩孔隙类型及地质意义[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 40(5): 1115-1125.
|
[14] |
程立雪, 王威, 王涛. 川东北元坝. 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二段石英砂岩储层天然气产能差异的原因[J]. 天然气工业, 2017, 37(8): 14-21.
|
[15] |
张冲, 谢润成, 周文, 等.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致密储集层裂缝特征[J]. 新疆石油地质, 2014, 35(4): 395-398.
|
[16] |
盘昌林.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1.
|
[17] |
刘殊, 任兴国, 姚声贤, 等.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分布与构造体系的关系[J]. 天然气工业, 2018, 38(11): 1-14.
|
[18] |
翟文亮, 郑荣才, 朱如凯, 等. 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期盆-山耦合和层序充填样式[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6(3): 268-275.
|
[19] |
乔秀夫, 郭宪璞, 李海兵, 等. 龙门山晚三叠世软沉积物变形与印支期构造运动[J]. 地质学报, 2012, 86(1): 132-156.
|
[20] |
黎静容, 李毓, 程洪亮, 等. 元坝地区须三段沉积特征[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8(5): 43-50, 4.
|
[21] |
郝景宇.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沉积与层序特征精细研究[D]. 荆州: 长江大学, 2012.
|
[22] |
曾韬.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沉积相及沉积演化[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1(4): 468-475.
|
[23] |
张峰. 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1.
|
[24] |
TAN X C, XIA Q S, CHEN J S, et al. Basin-scale sand deposition in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of the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Sedimentary framework and conceptual model[J].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3, 24(1): 89-103.
|
[25] |
朱如凯, 赵霞, 刘柳红, 等.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1): 46-55.
|
[26] |
林良彪, 陈洪德, 侯明才. 须家河组砂岩组分特征与龙门山推覆体的形成演化[J]. 天然气工业, 2007, 27(4): 28-30, 148-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