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扬明. 塔里木原油芳烃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1996,25(1):10-18.
[2]朱扬明, 张洪波, 傅家谟, 等. 塔里木不同成因原油芳烃组成和分布特征[J]. 石油学报, 1998,19(3) :33-37.
[3]朱扬明, 傅家谟, 盛国英. 塔里木原油含硫化合物的地球化学意义[J]. 石油实验地质,1998,20(3): 253-257.
[4]张敏, 张俊. 塔中地区不同Mango轻烃参数原油的地球化学元素特征[J]. 断块油气田,2000,7(1):14-15.
[5]李素梅, 庞雄奇, 杨海军, 等.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源与混源成藏模式[J].地球科学, 2010, 35(4): 663-673.
[6]张俊,庞雄奇,刘洛夫,等.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分布特征与石油地质意义[J].中国科学:D辑, 2004,34(S1):169-176.
[9]李素梅, 庞雄奇, 杨海军, 等. 塔中隆起原油特征与成因类型分析[J]. 地球科学, 2008, 33(5): 635-642.
[15]朱光有, 张水昌, 梁英波, 等. 四川盆地高含H2S天然气的分布与TSR 成因证据[J]. 地质学报, 2006, 80(8): 1208-1218.
[17]王铁冠, 何发岐, 李美俊, 等. 烷基二苯并噻吩类: 示踪油藏充注途径的分子标志物[J].科学通报, 2005, 50(2):176-181.
[18]李素梅,曾凡岗,庞雄奇,等.金湖凹陷西斜坡油气运移分子地球化学研究[J].沉积学报, 2001, 19(3):459-463.
[20]盛国英,傅家谟,江继刚. 膏盐盆地高硫原油中的长链烷基噻吩类化合物[J]. 地球化学, 1986(2): 138-145.
[25]李素梅, 姜振学, 董月霞, 等.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J]. 现代地质, 2008, 22 (5): 817-823.
[30]夏燕青,王春江,孟仟祥, 等.噻吩系列化合物的形成机理模拟[J].地球化学, 1999,28(4):393-396.
[32]李景贵.海相碳酸盐岩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成熟度参数研究进展与展望[J]. 沉积学报, 2000, 18(3):480-483.
[34]陈利新, 杨海军, 邬光辉, 等. 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礁滩体油气藏的成藏特点[J].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3):327-330.
[35]韩剑发, 梅廉夫, 杨海军, 等.塔里木盆地塔中奥陶系天然气的非烃成因及其成藏意义[J]. 地学前缘, 2009, 16(1): 314-325.
[36]朱光有, 张水昌, 梁英波.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硫化氢形成的控制因素和分布预测[J]. 科学通报, 2007,52(增I): 115-125.
[37]朱光有, 张水昌, 梁英波, 等. TSR对深部碳酸盐岩储层的溶蚀改造——四川盆地深部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重要方式[J]. 岩石学报, 2006,22(8): 2182-2194.
[42]蔡春芳, 邬光辉, 李开开, 等. 塔中地区古生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与原油中硫的成因[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7, 26(1): 44-48.
[43]姜乃煌,朱光有,张水昌,等. 塔里木盆地塔中83井原油中检测出2硫代金刚烷及其地质意义[J]. 科学通报, 2007, 52(24): 2871-2875.
[44]张兴阳, 顾家裕, 罗平, 等.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萤石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岩石学报, 2006,22(8): 2220-2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