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2-16
    地球化学、矿床学与岩石学
    干旱荒漠区隐伏金矿覆盖层中金的分布与迁移:以新疆金窝子金矿田210金矿带为例
    叶荣1,张必敏2,王勇3
    2013, 27(6):  1265-1274. 
    摘要 ( 2676 )   PDF (7178KB) ( 28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新疆金窝子金矿田210金矿带为例,实验研究了该区地气和土壤活动态测量等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的效果。实验表明地气测量和土壤活动态测量可以有效地反映覆盖层下隐伏矿体。揭露矿体覆盖层的钻孔研究表明,金活动态形式具有“C”型分布特征。采集矿体上方地表异常位置土壤孔隙中地气、土壤样品,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实测样品中微粒物质的粒径、形貌和成分,在地气和土壤中观测到了Au-Cu、Au-Bi成矿元素纳米微粒,此微粒是形成地表深穿透地球化学异常的物质,来源于覆盖层下隐伏矿体。微粒到达地表,可以形成地气和土壤活动态异常。纳米微粒具有可从土壤颗粒表面分离的性质,在其向上迁移过程中,可以从吸附固定状态解吸,此性质可以用于解释活动态异常在钻孔垂直剖面上的“C”型分布。


     黑龙江东安—汤旺河矿集区水系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预测
    朱炼1,顾雪祥1,章永梅1,赵洪海2,董顺利3
    2013, 27(6):  1275-1282. 
    摘要 ( 2744 )   PDF (6647KB) ( 30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20万区域水系沉积物数据为基础,对黑龙江东安—汤旺河地区13种元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元素异常组合呈有规律的分布,高温元素异常组合分布在研究区西侧,而低温元素异常组合出现在研究区东侧。在以分形为主要手段确定异常下限后,认为在研究区东部,与中低温元素伴生的Au矿床找矿潜力较大。结合地质、物探以及已知矿点的信息,圈定多元素异常34处,划分出4个找矿远景区。

     陆缘裂谷盆地的形成演化与VMS矿床形成特征和成因类型的关系:以云南鲁春铜矿为例
    韩思宇1,2,3,刘家军1,2,杨喜安1,2,陈思尧1,2,程文斌4
    2013, 27(6):  1283-1296. 
    摘要 ( 6566 )   PDF (6587KB) ( 37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鲁春铜矿位于“三江”地区金沙江造山带内的鲁春—红坡牛场裂谷盆地。研究发现,鲁春铜矿赋存于一套以长英质为主的双峰式火山岩中,矿体分布呈“上层下脉”状,具有“上黄下黑”的金属分带特征,矿石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为主。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矿石与蚀变围岩及矿区火山岩的微量元素配分特征具有良好的相似性。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为115‰~178‰,矿石铅同位素比值为206Pb/204Pb=18498~18626,207Pb/204Pb=15588~15760, 208Pb/204Pb=38430~38974。阐述了鲁春—红坡牛场裂谷盆地的演化历史以及盆地内大量双峰式火山岩具有洋脊或板内拉张的特征,陆缘火山弧中重新拉张塌陷形成裂谷盆地,造成基底玄武岩浆上侵,从而导致大规模双峰式火山岩的喷发,这一系列特殊的构造背景和成矿环境促进了地壳内热液循环系统的形成,含矿热液的上升喷流和矿质沉淀集积,最终导致矿床形成。

    云南楚雄盆地郝家河铜矿区断裂地质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梁徐文1,2,韩润生1,吴海枝1,吴鹏1,林冰霞1
    2013, 27(6):  1297-13074. 
    摘要 ( 7924 )   PDF (11092KB) ( 116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郝家河铜矿床是楚雄盆地砂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在矿区大比例尺构造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运用矿田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筛选典型断裂,进行断裂面力学性质的鉴定,划分构造期次,厘定构造体系,并对区内不同期次、不同方向断裂的地质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自燕山期以来该区经历了NE-SW向→近EW向→NW-SE向→近SN向4期构造主压应力的转换。燕山晚期NW向构造对早期成矿物质活化、迁移、重分配,造成铜的初始富集具有控制作用;燕山晚期—喜山早期近SN向断裂构造促使成矿物质富集,矿体形态多表现为层状、似层状;喜山早期NE向断裂构造促使含矿热液从地层中萃取大量含矿物质并发生再富集,形成富厚矿体;喜山中晚期近EW向断裂构造主要对已形成的矿体造成破坏。

     内蒙古滴水沟闪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胡鸿飞1, 2,张永全3,胡华斌4,张超1,张利忠5
    2013, 27(6):  1308-1315. 
    摘要 ( 2867 )   PDF (2612KB) ( 31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滴水沟闪长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西段狼山构造带。结合前人的锆石UPb测年资料,可确定其形成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岩体属钙碱性系列,相对富集Rb、Ba、Th、K、P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低Rb/Sr(005~010)值、高Ba/Rb(1145~2216)值,且A/CNK<11;REE含量显示,滴水沟闪长岩体为轻稀土富集型,轻、重稀土元素高度分异,轻稀土元素发生明显的分馏作用,铕异常不明显(δEu=092~113),反映了俯冲带岩浆岩的特征,推测其物质来源为幔壳混源型。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其形成于活动板块边缘(碰撞前)火山弧环境,与晚石炭世晚期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板块北缘西段的俯冲有关。

    岩石地球化学图解辅助分析软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薛涛1,刁明光1,吕志成2
    2013, 27(6):  1316-1322. 
    摘要 ( 2636 )   PDF (1778KB) ( 54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石地球化学图解是目前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工作中常用的有效手段,其对岩石分类、岩石和矿床的成因判别、构造环境判别和地质演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岩石地球化学图解辅助分析软件的分析,发现此类软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即收录图解的种类和数量有限且不易扩展、使用过程自动化程度不高和软件独立性不强等。在收集整理了岩石地球化学领域8个大类、232幅图解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后缀表达式实现投点过程自动化和使用XML定义、扩展图解,按照岩石地球化学领域专家的工作流程,设计实现岩石地球化学图解成图、投点和计算软件以及CIPW等岩石地球化学常用计算方法。

    沉积学与地层学
    东海陆架SFK1孔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意义
    蓝先洪1,2,张志珣1,2,郭兴伟1,2,王中波1,2
    2013, 27(6):  1323-1331. 
    摘要 ( 1424 )   PDF (2923KB) ( 22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东海陆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信息对于地层划分与物源分析的指示意义,对东海陆架西湖凹陷区SFK1孔沉积物作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物源判别。根据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的变化,可将SFK1孔(孔深82.90 m)岩心划分为8层,它们分别反映了末次间冰期(暖期)晚期以来东海海面波动以及沉积物物源的变化。运用因子分析、U /Th与( Zr + Hf) /(Al2O3 + TiO2 )和Th/Co与TiO2/Zr的散点图等方法分析了SFK1孔沉积物的物质来源,结果显示该孔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黄河物质对该孔中部沉积物有较明显影响。不同指标散点图研究表明,在沉积物物质来源不变的情况下,气候和沉积环境的变化对该区域沉积物化学元素组成进行的改造和再分配影响不大。

    西藏改则热那错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碳酸盐岩C、O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
    侯恩刚,高金汉,王训练,王根厚,胡歆睿,马占川
    2013, 27(6):  1332-1339. 
    摘要 ( 1961 )   PDF (2635KB) ( 29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改则热那错地区位于南羌塘盆地南缘,在该区发育了一套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沉积。对该区碳酸盐岩C、O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可以恢复其形成的古环境及沉积特征。在野外剖面测制(1∶2 000)、样品系统采集的基础上,对其碳酸盐岩进行C、O同位素的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西藏改则热那错地区古海水盐度Z值为12632~13537,属正常海水—超咸水;古海水温度平均值为224 ℃,代表温暖的气候环境;δ18O、δ13C值均随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海水越深,δ18O值越大。根据C、O同位素计算出的古温度、古盐度与所划分的沉积相带是相互对应的。

    豫西地区早二叠世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及地球化学特征
    姚旭,周瑶琪,李素
    2013, 27(6):  1340-1347. 
    摘要 ( 1718 )   PDF (3183KB) ( 37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焦作-禹州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沉积相可划分为5类: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障壁岛相、泻湖-沼泽相和潮坪相,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风暴沉积事件普遍发育。开阔台地主要发育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含量高且较为破碎,以LREE明显富集,∑REE、(LREE/HREE)N值与Fe含量正相关为特点,反映古水体开阔、动荡且富含生物碎屑和胶体。局限台地主要沉积泥晶灰岩,古水体环境表现为受限、相对安静的特点。研究区太原组下部灰岩段的底部灰岩形成于海侵体系域(TST),生物碎屑含量、∑REE相对较高且轻重稀土无显著分异,Sr/Ba比值小而Ba丰度高;顶部灰岩形成于高水位体系域(HST),显示台地水体逐渐受到限制,陆源控制作用减弱,演化为更加安静低能环境。不同体系域中局限台地灰岩的对比分析,可为恢复南华北二叠纪陆表海盆地古地理特征及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
    张兵1,王绪本1,吴朝容1,刘朋波2,赵文龙1
    2013, 27(6):  1348-1355. 
    摘要 ( 8573 )   PDF (9049KB) ( 29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是主要勘探目的层段,也是盆地周边地区寻找新气源最有利层位之一。根据钻井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并结合岩石学、测井及地震等沉积相标志研究,确定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相带,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相和微相。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在须家河组识别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选择各长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四川盆地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编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5个长期岩相古地理沉降中心、迁移方向和沉积相带的展布严格受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造山带非同步的构造格局控制。

    水合物勘探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伴生碳酸盐C、O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蔡俊军1,卢振权2,3,孙青4,刘晖3,王婷3,孙喜爱3
    2013, 27(6):  1356-1364. 
    摘要 ( 3030 )   PDF (3362KB) ( 27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生碳酸盐矿物在海底与天然气水合物伴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在陆上冻土区中报道较少。以近两年在祁连山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伴生的碳酸盐矿物为研究对象,根据对含碳酸盐样品的显微镜观察及矿物分析,确定了伴生碳酸盐的矿物种属及赋存状态。按碳酸盐矿物组成及地质产状的不同,其赋存状态分成4种类型,即白色薄层状、烟灰色菱形晶簇状、深灰色薄壳状、微细浸染状。根据不同赋存形态碳酸盐的C、O同位素特征,认为烟灰色菱形晶簇状方解石或呈(云烟状)微晶方解石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有关。碳酸盐C、O同位素随深度变化特征表明在一定深度处可能存在着烃类物质的活动,即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导致碳酸盐的矿物生成。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与其影响因素的半定量研究
    徐浩,雷新华,李鹏飞,张新,符峻
    2013, 27(6):  1365-1372. 
    摘要 ( 8023 )   PDF (1953KB) ( 29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底沉积物中蕴含着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水合物稳定带(HSZ)反映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作用和分布规律,稳定带厚度的影响因素决定了天然气水合物的蕴藏量。水合物稳定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但每种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探讨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分布规律,从分析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影响因素入手,着重研究了影响稳定带厚度的水合物气体组分、地温梯度、海水深度、海底温度及孔隙水盐度等重要参数,并使用CSMGem程序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模拟计算;然后利用模拟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数据进行曲线拟合,直至得到较为可信的相平衡曲线;最后根据此相平衡曲线,结合相应条件下的地温梯度曲线方程求得稳定带厚度。通过对预设各条件值与相应得到的稳定带厚度值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稳定带厚度与各个影响因素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对稳定带厚度的影响程度。

    南海海泥中甲烷水合物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
    贾佳林1,2,3, 张郁1,2, 李刚1,2, 陈朝阳1,2,
    2013, 27(6):  1373-1378. 
    摘要 ( 7820 )   PDF (1717KB) ( 22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定容条件下,实验研究了甲烷水合物在含水量不同的多孔海泥中的生成特性。所使用的海泥平均孔径为12178 nm,总孔容为4997×10-2  ml/g,比表面积为16412 m2/g。所用海泥样品含水量为40%,实验的温度范围为27415~28115 K,初始生成压力范围为102~144 MPa。实验结果表明,甲烷水合物在海泥中的生成速率以及气体消耗量随着初始压力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海泥的复杂孔隙结构能够促进水合物的成核,但会降低水的最终转化率,其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与压力的降低而增大。

    不同注热水温度下水合物开采实验研究
    李淑霞1,2,徐新华1,吴锦谨1,李小森2
    2013, 27(6):  1379-1383. 
    摘要 ( 2512 )   PDF (930KB) ( 25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气水合物(NGH)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新型洁净优质能源,注热法是其有效开采方式之一。为了经济有效地进行注热开采,采用自制的一维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实验装置,在填砂模型中生成相同初始条件的天然气水合物藏, 然后注入热盐水进行开采模拟实验,分析不同注热水温度对开采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注热水温度越高,水合物开始分解的越早,注热阶段的平均产气速率也越大;不同注热水温度下,热前缘的移动接近于线性,注热温度从40 ℃到100 ℃时,平均热前缘移动速度从015 cm/min增加到02 cm/min,说明注热水温度对热前缘的移动影响不大。注热前期,注热水温度越高,能量效率越高,但注热后期,注热水温度越高,能量效率反而越低。在本组实验条件下,注热水温度从40 ℃增加到100 ℃时,注热开采的能量效率由67减小到24,而平均热前缘移动速度并没有明显降低。因此,为保证注热开采的经济有效,建议在注热前期注高温水,在中后期采用低温水驱替。

    青藏高原乌丽冻土区二叠纪煤系烃源岩特征
    李小豫1,龚建明2,陈小慧3,王慧东1,陈俊文3,杨志承3,蒋玉波4
    2013, 27(6):  1384-1391. 
    摘要 ( 1371 )   PDF (2364KB) ( 23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查明青藏高原乌丽冻土区二叠纪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对采集自乌丽水合物试验孔ZK1井及其周边钻孔的岩心样品和露头样品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上二叠统那益雄组上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而下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很高,已达过成熟。考虑到泥质烃源岩成熟度很高以及该区存在变质程度很高的煤层,综合研究认为,该区二叠纪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总体较好。

    青藏高原乌丽冻土区二氧化碳成因探讨
    杨德寿1,龚建明2,贺行良2,王慧东1,陈俊文3 ,杨志承3,蒋玉波4(
    2013, 27(6):  1392-1398. 
    摘要 ( 2799 )   PDF (1426KB) ( 24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查明青藏高原乌丽冻土区天然气的组分与成因,对采集自乌丽水合物试验孔ZK1井及其周边钻孔的岩心顶空气、岩心解析气以及湖水气进行了组分和碳同位素测试分析,同时对ZK1井及其周边钻孔岩心中的碳酸盐岩碳同位素进行了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其含量在98%以上,烃类气体(主要为甲烷)含量很少;二氧化碳碳同位素主频在-4‰~-6‰(VPDB)之间,少量富烃样品的甲烷碳同位素主频介于-3238‰~-2782‰(VPDB)之间,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平均值为-387‰(VPDB)。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二氧化碳主要为幔源成因,可能与该区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有关。

    石油地质学
    渤海盆地现今岩石圈热结构及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
    彭波,邹华耀
    2013, 27(6):  1399-1406. 
    摘要 ( 2472 )   PDF (2531KB) ( 20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236口井共2 706组的静温数据以及25口井的系统测温数据,分析计算了渤海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建立地壳分层结构模型,利用回剥法计算现今地幔热流、深部温度以及岩石圈厚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球动力学方法恢复本区热流演化史。结果表明:渤海盆地背景地温梯度为322 ℃/km,热流值为648 mW/m2;盆地现今热岩石圈厚度在61~69 km之间,地幔热流占地表热流的比例在60%左右,属于“热幔冷壳”型岩石圈热结构,盆地地壳底部或莫霍面温度变动在548~749 ℃之间;热流演化的特征与盆地的构造演化背景吻合,新生代以来盆地经历了3期岩石圈减薄并加热的过程,在东营组沉积末期热流达到最高(70~83 mW/m2),这期间盆地内产出多期碱性玄武岩,表明盆地经历了波及地幔的裂谷过程,随后进入热沉降期,热流逐渐降低,盆地向坳陷型转变。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武彦1,刘震1,代一丁2,全志臻2,黄艳辉1,程豪华1
    2013, 27(6):  1407-1413. 
    摘要 ( 3803 )   PDF (2625KB) ( 28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盆地地温和地压对油气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针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的地温—地压系统特征研究薄弱的问题,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应用地温—地压系统概念,分析珠一坳陷3个典型凹陷的地温、地压及地温—地压系统特征,探讨其成因并分析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认为珠一坳陷地温梯度表现为浅层低而深层高的特征;地压场表现为恩平组发育弱超压,文昌组发育中幅超压;珠一坳陷发育高压型复式地温—地压系统,即浅层为静压型地温—地压系统,深层为高压型地温—地压系统。迄今为止,珠一坳陷已发现的油气藏集中在浅部层系,以断层油气藏为主,而根据高压型复式地温—地压系统的基本特征,预测深部层系中极有可能发育与断裂活动无关的超压型岩性油气藏。显然查明地温—地压系统分布特征对珠一坳陷油气藏分布预测及勘探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秘鲁三个前陆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对比
    王青,赵旭,刘亚茜
    2013, 27(6):  1414-1424. 
    摘要 ( 2419 )   PDF (10316KB) ( 14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aranon、Ucayali和Madre de Dios盆地是3个弧后前陆盆地,对比研究发现:(1)古近纪和新近纪的构造运动对Ucayali盆地的影响比Maranon盆地要大。Maranon盆地西边界的古生代地层被大断层裂开,除了在老构造上有低幅度褶皱外并未明显被反转或压缩;而在Ucayali盆地内,则发育基底相关的逆冲褶皱和反转构造。(2)三叠纪期间,Maranon和Ucayali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大的断裂和构造抬升交替保存和剥蚀着原古生代的地层,而在Madre de Dios盆地,很少有断层产生或抬升剥蚀,导致Madre de Dios盆地古生代地层比Maranon和Ucayali盆地保存较好。(3)自北向南3个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和主力储层的地层年代越来越老。盆地的前渊带,储层埋藏深度大和成岩作用强的特点导致储层的物性明显变差。(4)晚白垩世以来的挤压和冲断运动在3个盆地的中西部形成了大量中-高幅度的背斜、断背斜等构造圈闭。盆地东部的地层向克拉通地台方向逐层超覆,发育地层圈闭。Maranon和Ucayali盆地北部, 新近纪的构造挤压运动影响到基底,使断层贯穿至盆地基底,发育与基底相关的断层,而在Ucayali盆地的最南部发育薄皮式断层。最后,指出了3个盆地下一步勘探的领域和方向。

    南方复杂山地碳酸盐岩出露区地震采集技术分析
    李桂林1,康家光2,冯明刚2,王涛3
    2013, 27(6):  1425-1433. 
    摘要 ( 2681 )   PDF (13463KB) ( 14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受山地和碳酸盐岩裸露双重复杂条件影响的南方地区开展地震勘探工作,采集的地震数据质量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基于对南方复杂地形山区的地震地质特征及勘探技术难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地震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和对比分析:(1)综合应用多种表层调查技术进行精细表层结构调查,建立相对准确的近地表结构模型和速度模型,求准静校正量,指导井位优选和井深设计。(2)采用动态观测系统,高陡构造成像方面采用长排列大炮检距,灰岩区采用加密炮观测系统,溶洞裂隙发育地区采用宽线观测系统;(3)针对复杂多变出露多地层岩性,改善激发接收条件,根据岩性变化优选炮点点位,尽量避开溶洞和厚层纯灰岩区。灰岩区采用双深井组合激发,每道至少要两串以上检波器面积大组合接收,检波器井下接收比地面接收效果好。采用以上技术方法,对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地震剖面和单炮记录品质有所改善,地震反射波能量及信噪比均有所提高。

    气井水力压裂有效缝长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
    肖晖1,郭建春1,任山2
    2013, 27(6):  1434-1439. 
    摘要 ( 7896 )   PDF (1760KB) ( 28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准确确定气井压后有效缝长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川西须家河气藏水力压裂针对性,对于具备生产历史拟合条件的气井,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生产历史拟合获得有效水力裂缝缝长,与采用净压力拟合方法获得的水力裂缝支撑缝长进行对比和拟合,获得了有效缝长和支撑缝长的关系式,计算了川西须家河储层单井压后有效缝长;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分析了各个参数对有效缝长的影响程度和对压裂设计的启示。结果表明:压后有效缝长与支撑缝长具有较强相关性(Le=00584 Lp1359 3),有效缝长明显比支撑缝长短;施工参数(特别是用液量)是影响须家河储层有效缝长的关键,而储层和隔层间应力差则是影响有效缝长的重要客观因素。该研究方法为水力压裂压后评估和提高压裂设计水平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双重介质水平井产量递减分析方法
    罗二辉1,胡永乐1,王磊2,曹晨3
    2013, 27(6):  1440-1444. 
    摘要 ( 2706 )   PDF (918KB) ( 29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开发特殊类型油气藏有其独到优势,针对双重孔隙介质水平井复杂渗流,以Warren-Root双重介质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水平井三维不稳定渗流模型,采用Laplace变换、有限Fourier余弦变换及叠加积分等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定产条件下无量纲井底压力解,再利用Duhamel褶积原理将定产条件压力解变换为井底定压条件下的产量解;通过重新定义无量纲量建立McCray型产量积分平均递减方程,结合Stehfest数值反演,获得无量纲产量积分平均递减曲线及其导数曲线图版。计算结果表明,产量积分平均导数曲线上出现双重介质特有的“凹子”, 应用该类图版拟合生产数据可方便进行产量预测及储层动态参数求取。

    水文环境地质学
    遥感技术在新生代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以喀喇昆仑山温泉幅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为例
    安国英
    2013, 27(6):  1445-1453. 
    摘要 ( 2659 )   PDF (7604KB) ( 20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ETM+遥感数据为主要遥感信息源,应用遥感技术对喀喇昆仑山温泉地区进行1∶25万图幅的水文地质调查。根据地质体的影像特征并与前人地质填图结果对比,建立了遥感解译标志。重点对新生代地层及与水文地质有关的要素等进行解译,编制1∶25万新生代遥感解译图。根据遥感图像对研究区的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范围、地貌特征及河流、湖泊、泉群、地下水溢出带、湿地等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基于区内地下水形成环境的差异,地下水资源体系可以分为南部河谷冲积层地下水系统和北部内流湖盆地下水系统。总结地下水的分布特征认为,南部冲积层储水条件较为优越,且补给充分,其地下水与地表水构成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系统;北部内流湖盆地区多为湖相沉积,受气象因素制约,山前巨大的冲洪积扇存在丰富的地下水外,地下水资源总体贫乏。遥感水文地质调查表明,遥感技术在高原区域填图与水文地质调查中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优点,可以在青藏高原水文地质调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下卤水水化学特征及其起源演化
    韩佳君1,周训1,2,姜长龙1,胡良君3,方斌1,2,孙琦4
    2013, 27(6):  1454-1464. 
    摘要 ( 5472 )   PDF (5885KB) ( 12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西北角分布有基岩,盆地西部分布山麓堆积及河、湖相沉积地层,新生界发育有多个北西—南东走向的规模不一的背斜,新近系分布有富钾地下卤水。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卤水中TDS、K+和B2O3的富集情况。结果显示:TDS值出现双峰,卤水样品富K+和B3+的概率分别为628%和6129%。使用Piper图研究地下卤水时,经常出现样品点过于集中而不易反映主要离子含量的变化。本次研究改进了前人的图示方法,绘制适合于表示地下卤水的水化学图。利用钠氯系数、氯溴系数、氯碘系数、钾氯系数、脱硫系数、钙镁系数对研究区卤水水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卤水样品多数未达到石盐沉积,少数达到石盐沉积。研究区水样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显示新近系地下卤水δ18O值和δD值均发生漂移,表明卤水经历长时间的蒸发浓缩。研究区地下卤水起源于早上新世的古大气降水,上新世以后由于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柴达木盆地抬升和沉降中心东移,接受沉积形成良好的盖层,同时大气环流的改变致使气候变得干燥,地下卤水经历蒸发浓缩封存,形成现今的卤水。

    水文与环境地质学
    海潮引起有越流的滨海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头变化的数值模拟
    陈瑞阁1 ,周训2,3,宋超2,张欢2,肖锐2
    2013, 27(6):  1465-1470. 
    摘要 ( 3109 )   PDF (2601KB) ( 12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潮波动可以引起海岸带有越流的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头发生波动。建立了基于有限差分法的滨海地区一维承压含水层地下水运动数值模型。通过将潮汐波动概化为正弦波,分别对初始水头水平及线性倾斜的承压含水层模拟了滨海地区有越流的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头随潮汐波动的变化。通过对两种情形下的变化比较,结果表明,受海潮影响的滨海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头与海潮有相似的波动特征,但变幅减小,受海潮的影响程度与离海岸的距离有关,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加,地下水头的变幅及潮汐效率呈负指数函数衰减,水头倾斜情形下变幅更小,潮汐效率更小,滞后时间更短,地下水头对海潮的滞后时间随距离呈线性增加。

    水文环境地质学
    利用不对称的地下水位潮汐波动确定滨海含水层参数
    宋超1,周训1,2,赵敬波1,陈瑞阁3,张欢1,李婧玮1
    2013, 27(6):  1471-1476. 
    摘要 ( 8065 )   PDF (1381KB) ( 25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滨海地区,地下水水位受潮汐波动影响较大,使得传统的抽水试验、水位回复试验等方法确定含水层参数存在困难且花费较大。通过对广西北海市滨海含水层地下水位动态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上升段和下降段是不对称的。基于海岸带承压含水层正弦潮汐波的传播理论,提出了确定含水层参数的分段法,并与振幅衰减法和滞后时间法进行对比,各种方法求出的储水系数与导水系数之比(S/T)很接近,说明分段法是有效的。对于北海市滨海含水层,上升段求出的S/T值比下降段要大,其成因机理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CO2矿化封存条件下玄武岩溶解反应速率模型
    李晓媛,常春,于青春
    2013, 27(6):  1477-1483. 
    摘要 ( 3089 )   PDF (1343KB) ( 41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施CO2补集与地质封存是目前降低大气中CO2含量、减轻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在所能利用的封存方式中,CO2矿化封存最为安全、稳定。在能实施矿化封存的岩石介质中,玄武岩封存潜力巨大,且岩石溶解反应过程是矿化沉淀过程的基础;因此,研究玄武岩溶解反应速率十分必要。在构成玄武岩的单一矿物与缓冲溶剂的反应速率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不同温度下玄武岩样品在超临界CO2水溶液中的溶解速率模型,并通过室内实验,利用采自山东省临朐县的玄武岩岩心样品,在45~100 ℃、10 MPa条件下,与超临界CO2-纯水反应,并运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模型中相关参数。同时利用57 ℃、72 ℃、92 ℃ 3个温度下的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CO2地质封存条件下玄武岩溶解速率的计算。

    羧甲基纤维素稳定纳米铁去除水中六价铬的研究
    姬航,何娴,曹茜, 陈家玮
    2013, 27(6):  1484-1488. 
    摘要 ( 7721 )   PDF (1506KB) ( 39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零价纳米铁(NZVI)具有较高活性,近年受到人们关注并将其应用于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但在实际应用中NZVI易发生氧化与团聚,容易失活。因此尝试运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对NZVI进行表面改性,选择羧甲基纤维素(CMC)对纳米铁进行表面包覆获得CNZVI,研究不同CMC含量包覆NZVI的分散稳定性和CNZVI对水中六价铬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经过改性后的CNZVI分散稳定性要明显优于商用纳米铁RNIP,包覆CMC的比例越高,CNZVI的稳定性越好,在较高的CMC包覆比例下,纳米铁不易失活并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对溶液中六价铬有很好的去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