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1990年 第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0-12-31
    中国中、东部晚第三纪生物地层及古哺乳动物研究的新进展
    杜恒俭 赵其强 程捷 曹忠祥 马安成
    1990, 4(4):  1. 
    摘要 ( 113 )   PDF (1004KB) ( 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是近年对中国中、东部晚第三纪生物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研究成果的综述。在河北泥河湾地区,根据小哺乳动物化石新建立了稻地组。其下是含哺乳动物化石的蔚县组(早上新世)及壶流河组(最晚中新世)。宁夏同心地区晚第三纪生物地层可划分为两部分:上部可能属上新统;下部属中中新统上部。二者皆含哺乳动物化石。在甘肃广河地区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证明,车头沟组及咸水河组分别属于早中中新世及晚中中新世。在湖北钟祥地区,根据采集的哺乳动物化石,将罗汉寺组划归中新世。 根据上面4个地区哺乳动物群的研究和对比,广河车头沟组最老,其它依次是广河咸水河组、泥河湾壶流河组、蔚县组及稻地组。钟祥罗汉寺组可能相当于车头沟组或者时代稍早。同心下部地层的时代可能与咸水河组相同。 
    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龙草蛉新属(昆虫纲:脉翅目)
    杨集昆 洪友崇
    1990, 4(4):  15. 
    摘要 ( 154 )   PDF (743KB) ( 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记述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组(K1l3)草蛉科的一个新属——龙草蛉属(Drakochrysa gen.nov.)。新属以其脉序特色而区别于相近的幻草蛉属(Nothochrysa),并修改了中草蛉属中一个种归入本新属。同时对草蛉科各个亚科的地史分布及新属的分类位置作了讨论。 
    晚白垩世后青藏高原和塔里木地块的整体北移
    翟永建 谭承泽
    1990, 4(4):  27. 
    摘要 ( 141 )   PDF (514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塔里木地块及其以南的昆仑、羌塘和拉萨地块晚中生代特别是晚白垩世古地磁数据,提出青藏高原自晚白垩世后北向移动两千余公里,主要并不是通过它本身的大规模地壳缩短来完成,而是与塔里木地块一起作大规模整体北移的结果。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欧亚大陆北部稳定区和塔里木地块之间广大的中亚构造带,自晚白垩世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缩短。 
    变形分解作用与中条山上玉坡变基性侵入岩席的厘定
    王春增 宋鸿林 傅昭仁
    1990, 4(4):  35. 
    摘要 ( 80 )   PDF (867KB) ( 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中条山胡家峪—上玉坡背斜核部正变质基性岩的变形分解及变质作用的研究以及变形变质系列的建立,结合成因矿物学的研究及铜矿峪地区绛县群变基性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的对比,确认背斜核郎的黑云片岩系为与中条运动早期区域性伸展有关的沿剥离断层侵入的基性岩席的变形变质产物。从而否定了长期以来一直把它定为“绛县群铜矿峪组(或西井沟组变基性火山岩)”的论断,对中条山变基性浸入岩的形成和演化作出了新的解释。 
    南阳凹陷同生断层研究
    温长顺 卢顺容 许顺山
    1990, 4(4):  46. 
    摘要 ( 140 )   PDF (695KB) ( 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阳凹陷是南阳—襄樊新生代盆地的组成部分,不整合叠置在华北地块、秦岭构造带、扬子地块之上,经历了早第三纪沉降、早一晚第三纪间的隆起和晚第三纪—第四纪沉降3期活动。本文根据本区早第三纪形成、活动的生长断层参数的统计、分析了断裂长度、延深、落差间的数学关系。在分析、确定几条主要生长断层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控制南阳凹陷形成的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对于进一步研究断层的形成机制和石油勘探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金川硫化铜镍矿床成矿模式
    汤中立
    1990, 4(4):  55. 
    摘要 ( 100 )   PDF (629KB) ( 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川矿床产出于过渡区,位于中朝地块西南部阿拉善边缘隆起上,含矿岩体是多期上侵贯入形成的,时代为1509~1526Ma。 导源于地幔深郎富硫的铁质超基性岩浆,沿超壳深断裂上侵到达地壳岩浆房。注入岩浆房的岩浆在橄榄石结晶温度的区间内,发生熔离作用和橄榄石结晶作用,按重力效应正岩浆房中自下而上先后形成了矿浆、富矿岩浆、含矿岩浆和岩浆的分层格局。随着温度下降,在构造应力脉动式驱动下,岩浆房中自上而下按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的顺序,先后分别沿相同通道上侵、贯入于现存空间成岩成矿、每次上侵、贯入的浆体都沿着前次浆体的下侧部和根部定位。 整个成矿过程由岩浆房中的深部熔离、橄榄石结晶和重力分层作用→第一期次岩浆上侵→第二期次含矿岩浆上侵→第三期次富矿岩浆贯入→晚期矿浆贯入→接触交代成矿→热液叠加成矿,构成一个完整的硫化铜、镍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时空分布系列。 
    陕西太白南部西坝复式岩体的成因及其与双王金矿床的关系
    金勤海 鞠党辰
    1990, 4(4):  65. 
    摘要 ( 63 )   PDF (836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认为西坝复式岩体由第一期的石英二长闪长岩(Rb-Sr同位素年龄213.5Ma)和第二期的二长花岗岩(K-Ar同位索年龄198.3~202Ma)组成。两期岩浆岩的岩石化学、稀土元素组成和同位素特征等表明,它们同属一个系列,由来源于上部地幔的岩浆经过演化而形成。从岩体的Au含量、岩体和矿床的Pb同位素组成推测,岩体和双王金矿床之间无物质成分方面的联系。借助于传热学方法分析岩体的热影响,亦未发现有控制金矿床形成的迹象。总之,岩体与双王金矿床无关。 
    梅山铁矿矿石类型及成因——高温实验结果探讨
    袁家铮
    1990, 4(4):  77. 
    摘要 ( 128 )   PDF (808KB) ( 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宁芜地区梅山铁矿的地质条件为背景而设计的方铁矿(Wü)-磷灰石(Ap)透辉石(Di)-霞石(Ne)四元系,经1400℃的高温实验,产生了液态不混溶产物——铁浆相和硅酸盐浆相。经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发现,铁浆相中除主要成分为FeO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硅酸盐、磷酸盐等成分,这些成分含量的多少,是液态不混溶作用发育程度不同的结果。通过可能形成梅山铁矿3种主要矿石类型的平衡反应式,计算了从400℃至1400℃时的lgfo2值和lgkT值,并得出梅山铁矿矿浆成矿的结论。
    关于岩浆上升速度计算的新探索
    莫宣志
    1990, 4(4):  85. 
    摘要 ( 107 )   PDF (277KB) ( 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流体力学中L.Rayleigh分析法和Buckingham的π定律来估算岩浆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动力参数——岩浆上升速度,以期避开岩浆究竟属牛顿流体还是非牛顿流体这一尚存争议的问题。作为初步尝试,此法在研究岩浆活动的各种动力参数时是值得重视的。 
    应用光学方法恢复过成熟干酪根原始母质类型
    肖贤明 金奎励
    1990, 4(4):  89. 
    摘要 ( 69 )   PDF (539KB) ( 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显微组分在热演化过程中伴随油气生成,其光学性质亦相应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其改变程度取决于其原始富氢程度。到过成熟阶段,各种类型干酪根地化特征渐趋一致,伹在光性上仍存在明显区别。本文详细研究了不同类型干酪根天然演化系列与不同显微组分热模拟产物的光学特征,系统地总结了显微组分在热成熟过程中光性演变规律,应用热模拟实验定量研究了它们在不同成熟度体积的减量。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恢复不同类型显微组分在低成熟阶段原始百分含量的计算公式。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剖析,证实本方法的可靠性。笔者认为本文为解决过成熟生油岩的油气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石煤钠盐焙烧气氛对钒转化的研究
    许国镇 陈波珍 李京 郭湘桂 奕习平
    1990, 4(4):  97. 
    摘要 ( 66 )   PDF (964KB) ( 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煤钠盐焙烧是复杂的气、液、固多相化学反应,焙烧气氛对钒焙烧转化率有重要影响。本文在钒价态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在氧化—氯化焙烧下,提高气相中HCl或Cl2分压,使钒转化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小试表明能提高5~20%,半工业生产试验提高5.4%。该技术简易可行,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对氧化—氯化焙烧的技术条件、焙烧温度、时间、含碳量及钠盐配比等作了全面研究。通过气体成分分析,焙砂浸出液成分分析和物相分析鉴定,对氧化—氯化焙烧提高钒焙烧转化率的机理作了探讨。 
    施密特锤试验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预估岩石可钻性中的应用
    刘宗平 王润起 吴小林 孙金龙
    1990, 4(4):  113. 
    摘要 ( 127 )   PDF (981KB) ( 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目的在于寻求一种可靠的施密特锤数据处理方法,并探讨其用于岩石可钻性预估中的可能性。试验选择了HT100和HT225两种施密特锤,配3种冲杆(R25,R6.0和R4.5)组成了4种测定方案,在多种岩石中进行了测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对数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施密特锤试验的合理冲击点数是15点,每点至少冲击5次,舍去前两次回弹值,取15个冲击点后3次回弹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同时,还对回弹值和风动凿岩帆钻速V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在α=0.01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据此提出了以回弹值预估凤动凿岩机钻速的计算公式。 
    变地质事件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天文地质事件》一书评介
    吴瑞棠
    1990, 4(4):  126. 
    摘要 ( 63 )   PDF (306KB) ( 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天文地质事件》(Astrogeological Events in China)一书,用英文写成,在28届国际地质大会前夕(1989年7月)正式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