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出版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4年 第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4-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滇西北金沙江带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时代及大地构造意义
孙晓猛 聂泽同 梁定益
1994, 8(3): 241.
摘要
(
87
)
PDF
(543KB)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导了滇西北德钦县拱卡、拖顶等地晚古生代放射虫、、非有孔虫类化石新资料。提出当前用古生物法确定蛇绿岩套形成时代及蛇绿混杂岩定位时代应注意的问题。并根据化石资料,将金沙江蛇绿岩套的形成时代厘定为二叠纪,蛇绿混杂岩的就位时代厘定为早、中三叠世,据此将金沙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分为裂谷阶段、洋盆阶段和闭合阶段。其中,金沙江洋盆阶段较短暂,蛇绿岩不具有隔离冈瓦纳及华夏两大古生物地理区系的作用,金沙江缝合带不能构成古特提斯域的主缝合带.
伊通地堑层序构成及层序地层格架样式
解习农 刘耀宗 张惠
1994, 8(3): 246.
摘要
(
78
)
PDF
(631KB) (
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通地堑充填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碎屑沉积物,厚约2000~6000m。地堑内主要发育冲积扇体系、扇三角洲体系和湖泊体系,在地堑不同演化阶段分别构成6种沉积体系域类型.层序地层格架主要受控于构造、物源体系、湖的扩展及萎缩旋回和沉积中心分布。层序地层格架样式显示南北向隆回相间、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式充填特征。
辽宁晚侏罗世里阿斯箭蜓科-新属(昆虫纲,蜻蜓目)
任东
1994, 8(3): 254.
摘要
(
123
)
PDF
(453KB) (
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描述了我国辽宁省北票市上侏罗统义县组中的里阿斯箭蜒科(Liassogomphidae)一新属(Chryjogomphusgen.nov.)。这是里阿斯箭蜒科昆虫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对研究这个类群的起源、演化和地理分布都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长阳花桥下奥陶统几丁虫
陈孝红
1994, 8(3): 259.
摘要
(
87
)
PDF
(524KB) (
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了湖北长阳花桥下奥陶统几丁虫的分布发育规律,讨论了几丁虫的地质意义,并与国内外同期地层作了对比,指出了该几丁虫动物群生物古地理的亲缘关系,并对部分几丁虫种进行了拟定与描述.
中国含油气盆地粘土矿物的某些矿物学特征
赵杏媛 张有瑜 宋健
1994, 8(3): 264.
摘要
(
75
)
PDF
(723KB) (
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总结归纳了20多个含油气盆地粘土矿物的类型,讨论了8种较常见的、6种较少见的和3种极少见的粘土矿物的X射线衍射特征及其成分、形态和分布等方面的矿物学特征.
冀北侏罗系上统火山岩中宇宙尘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蔡开运 史中华 霍本淑
1994, 8(3): 273.
摘要
(
86
)
PDF
(708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冀北丰宁、沽源、赤城一带的上侏罗统火山岩中发现有不同形态的铁质及玻璃质微球粒。经电镜扫描及外貌结构构造的鉴定,显示有熔融、碰撞、逸气、旋纹、冷疑、收缩等特征;经电子探针及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认为是宇宙尘。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重要的地质意义,而且有找矿意义。
江西南城震旦系周潭群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赖绍聪 徐海江
1994, 8(3): 281.
摘要
(
97
)
PDF
(611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潭群变质岩其主要岩石类型的SiO
2
含量为58%~73%,K
2
O+Na
2
O大多为4%~6%。稀土配分型式均为右倾负斜率轻稀土富集型,全部样品出现负Eu异常。岩石中Sn、Sb、S、Co、Ni、Hg、Mo含量低于克拉克值,而Li、Rb、Cs等碱性元素含量偏高,特别是微量元素组合An、Ag、As、Ph、Zn含量明显高于克拉克值。周潭群变质岩形成年龄为672±72Ma,相当于震旦系底部层位,变质相应属低角门岩相,其原岩体系应为一套复理石或类复理石泥砂岩建造。
浙江诸暨璜山地区韧性剪切带中金(银)矿床流体包体特征
叶桂顺 叶有钟 赵关连 柏庆如
1994, 8(3): 291.
摘要
(
65
)
PDF
(570KB) (
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浙江诸暨璜山地区赋存于韧性剪切带中的金(银)矿为大气降水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流体主要为下渗的被加热了的大气降水,并有一定量的岩浆或火山热液加入;成矿溶液为中等盐度的中性偏碱性水;成矿作用是在低温、低压、弱氧化或弱还原条件下进行的。
华北地区三叠系砂岩成分与构造背景关系的探讨
于兴河 王德发 郑浚茂
1994, 8(3): 299.
摘要
(
81
)
PDF
(595KB) (
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地区二叠系砂岩的岩性特征和碎屑成分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以阳泉-邯郸-徐州一线为界可划分出南、北两大区域。总观全局,粒度北粗南细,结构成熟度由北向南增高;但在矿物成分成熟度上出现局部的逆向作用,即向南成熟度降低.表明在总的物源来自北部的阴山古陆时还有局部新的物源,其南缘的秦岭-大别山则可能是物源补充的来源地,物源区性质均属再旋口造山带。
矿物表面扫描隧道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的研究
廖立兵
1994, 8(3): 308.
摘要
(
59
)
PDF
(112KB) (
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物表面扫描隧道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的研究博士生廖立兵导师王濮马■生施倪承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简称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ForceMicroscoPe简称AFM)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
辽宁丹东五龙金矿矿化类型及其构造控制机理
吕贻峰 李江风 李龙 周学武 商维国 冯克竹
1994, 8(3): 309.
摘要
(
164
)
PDF
(613KB) (
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辽宁丹东地区的五龙金矿受NE向剪切系统控制.在剪切带发展演化过程中,于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类型的金矿化。在早期韧性剪切带上升剥蚀阶段出现的NE向脆-韧性线状剪切带,控制同剪切带型金矿;叠加在韧性剪切带之上的NNE向一级断裂控制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的形成和分布;沿SN向和NW向的二级断裂构造控制含金石英脉型金矿。
草峪岭隧洞岩体结构特征及围岩稳定有限元分析
李智毅 王建锋 吕杰堂
1994, 8(3): 317.
摘要
(
64
)
PDF
(734KB) (
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体结构是影响岩体力学性质和隧洞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依据大量实测岩体结构面的资料,统计求得了结构面分布的概率模型,采用Monto-Carlo法,获得岩体结构网络图进行有限元分析,位移、二次应力分布及塑性、拉裂区范围分布,规律均较清楚。
青藏高原北缘火山作用与构造演化
赖绍聪
1994, 8(3): 327.
摘要
(
121
)
PDF
(190KB) (
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北缘火山作用与构造演化博士生赖绍聪导师邓晋福,赵海玲本文从岩石大地构造学的角度,利用地质、岩石及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回溯了火山活动的古构造环境,反演了造山带的形成过程与构造演化,并讨论了青藏高原造山隆升机制。主要进展如下:(l)北祁连古生代...
关于注水地震研究的几个问题
张宝红 邱泽华
1994, 8(3): 329.
摘要
(
66
)
PDF
(412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认为注水地震是相当复杂的。将注水只看成诱发因素,或将与注水相关的地震都看成构造地震是片面的。对注水过程的微震研究表明,注水可以直接造成地震。对油田地震的研究表明,大量采油造成地下介质的亏空同样可能造成地震。对其它一些地下矿藏的采掘也有类似的情况。错误地把与注水有关的地震都看成是注水诱发的构造地震,将导致对地壳构造活动特点的错误估计。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古生代层序地层及其沉积学研究
于炳松
1994, 8(3): 333.
摘要
(
74
)
PDF
(188KB) (
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古生代层序地层及其沉积学研究博士生于炳松导师袁见齐,乐昌硕,蔡克勤本文系统研究了塔北古生代露头剖面(共识别出层序96个)、钻井(揭露层序36个)和地震剖面(共识别出层序39个),首次系统地建立了塔北古生代的层序地层系统。通过层序地层...
核物探X射线荧光技术在Pb、Zn矿勘查中的研究与应用
葛良全 章晔 谢庭周 周四春 曹志敏
1994, 8(3): 335.
摘要
(
68
)
PDF
(515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论述了应用核物探X射线荧光技术勘查Pb、Zn矿的物理基础、地质-地球化学依据和方法技术。实践表明,本技术可以现场快速进行土壤次生晕测量、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粉末样品测量和原位测定Pb、Zn品位.
聚类分析的分类稳定方案
许伯济
1994, 8(3): 342.
摘要
(
71
)
PDF
(395KB) (
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元统计分析内的系统聚类分析中.样本的分类依赖于参数距离;模糊数学内基于模糊等价矩阵的模糊聚类分析中,样本的分类也随λ阈值的改变而变化。因而分类方案的选择有很大随意性。其他分类方法也是如此。本文就上述两种方法提供一个求分类稳定方案的最优方法。
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与大陆“活化”──东亚型大陆动力学模式研究计划
邓晋福 莫宣学 赵海玲 罗照华 杜杨松
1994, 8(3): 349.
摘要
(
112
)
PDF
(670KB) (
1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提出东亚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主要科学问题──为什么东部大陆会“活化”?基于近10多年来研究获得的一个重要地质事实:印支期东部诸陆块拼合成统一大陆时岩石圈巨厚(≥150~200km),新生代以来岩石圈厚度只有60~80km,指出岩石圈根与去根作用是东部大陆“活化”的根本原因,并提出5组具体的科学问题需要探索与研究。
Au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研究的某些进展
谢广东
1994, 8(3): 357.
摘要
(
115
)
PDF
(528KB) (
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主要概述国外Au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研究的进展.Au可呈多种形式迁移,在低温热浪中,主要呈硫氢络合物或与有机质吸附在一起搬运;而在高温热液系统中,Au主要以氯络合物形式迁移。成矿流体沸腾、有机质作用、非晶态硫化物表面吸附及流体混合与围岩的相互作用等是金矿床形成的主要机理.
国外孢粉学研究动态──孢粉相分析
杨伟平
1994, 8(3): 365.
摘要
(
90
)
PDF
(486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文介绍了国外在近几十年中对抱粉相研究的发起、深入和逐步趋向完善。通过研究薄片中各抱粉有机物质的百分含量、保存状况以及一些具特殊指相意义的孢粉类别,利用图示法将它们表示出来,最终与几种海相页岩沉积相分别对应起来。这方面的工作无疑会推动地质学领域内其它学科的发展。
作者中心
在线投稿
作者须知
版权转让协议
论文模板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