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1991年 第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1-12-31
    阿尔金山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郑剑东
    1991, 5(4):  347. 
    摘要 ( 124 )   PDF (636KB) ( 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尔金山地处西北边陲,地质研究程度很低,因此对其大地构造属性有不同的看法.该区出露主要为前寒武系,古生界只在局部地区出露,中、新生界则分布于山间坳陷和山前坳陷中。根据区域地层分布和构造分析,阿尔金山既不是加里东褶皱带,也不是华力西褶皱带,而是一个前寒武纪的地块。西北地台由塔里木坳陷、柴达木坳陷、阿尔金断隆和阿拉善台隆4部分组成。阿尔金断隆长期处于隆起状态。阿尔金断裂带纵贯其中,在其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山西太古代——中生代构造应力场
    林建平
    1991, 5(4):  355. 
    摘要 ( 98 )   PDF (786KB) ( 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历史分析与力学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山西太古代至中生代五次主要构造运动的形变特征、主应力方向及分布规律。中太古代晚期(阜平运动)以SSW向挤压为主;晚太古代末期(五台运动)、早元古代末期(吕粱运动)和侏罗纪(燕山运动)受SE—SEE向挤压;白垩纪(四川运动)以SSW向挤压为特征。五次构造运动的最大主压应力均呈近水平方向。
    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的组合式样
    陈大贤
    1991, 5(4):  366. 
    摘要 ( 58 )   PDF (1470KB) ( 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油钻探遇断层而失败的情形时有发生,其中多数是由于对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认识的错误所引起。为减少勘探失误,本文讨论了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空间组合的一些规律。(1)同生断层可分为盆地边界同生断层和内部同生断层两大类。边界同生断层的断面产状基本形态有勺形、椅形、阶形和坎形四种。(2)边界同生断层是追踪盆前的一组或两组基底断裂发育而成的。单向追踪的边界同生断层平面伸展较平直;双向追踪的边界同生断层平面伸展呈锯齿形。(3)内部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在剖面上的组合式样有正牵引和同向y字形派生断层、逆牵引和反向y字形派生断层。这两类四种形变可单一出现,也可在同一剖面中共存。(4)内部同生断层系的平面组合基本式样有帚状和雁列两种。构成地堑式的两条同生断层断距都较大时就会有挤压背斜出现(构成w形构造)。(5)中国东部裂谷系盆地中的所谓“滚动背斜”都不具备标准的“滚动”特征;它只产生在特定的层位上;对它与其称“滚动背斜”,不如称“逆牵引背斜”为宜。
    东吴运动的新认识
    冯少南
    1991, 5(4):  378. 
    摘要 ( 321 )   PDF (659KB) ( 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地层缺失、接触关系及火山活动等特征,将华南地区的东吴运动划分为4幕:(1)第一幕,波及江南古陆与秦淮古陆之间,发生于早二叠世隆林期末,以缺失隆林期的沉积为特征,属升降运动;(2)第二幕,波及四川、贵州和云南,发生于早二叠世茅口期Yabeina阶段,表现为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属火山喷发及裂谷性质;(3)第三幕,见于福建龙岩、广东花县及恩(平)开(平)台(山)地区,上、下二叠统之间具砾岩或火山凝灰岩,发生于早二叠世茅口期末,属升降运动性质,(4)第四幕,以广西钦州地区最明显,长兴期地层不整合在不同时代老地层之上,发生于吴家坪期末,以褶皱运动为主。
    构造大变形转动张量几何解析
    韩玉英
    1991, 5(4):  385. 
    摘要 ( 91 )   PDF (695KB) ( 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在大变形大转动情况下,变形梯度张量的各种分解理论进行了对比,并用图解几何法将描述应变与转动的各种量的意义和相互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提出可变形体中刚性转动计算的图解几何法。
    内蒙古二连盆地群晚中生代地层及古生物
    崔新省 李建伏
    1991, 5(4):  397. 
    摘要 ( 128 )   PDF (2551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钻孔资料,对内蒙古东北部二连盆地群下白垩统巴彦花组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并根据所含化石,对其时代归属进行了讨论。
    北京西山东岭台组火山岩含水量的测定及地质意义
    魏海泉
    1991, 5(4):  407. 
    摘要 ( 107 )   PDF (640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岭台期火山活动分5个阶段。各阶段均具独特的爆发特征,以第3阶段爆发性最强。本文用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讨论了不同阶段火山活动产物中水含量的变化特征,并从挥发份角度探讨了火山活动爆发强度的制约因素。
    河南嵩县祁雨沟金矿床石英流体包裹体标型
    李胜荣 邵克忠
    1991, 5(4):  415. 
    摘要 ( 113 )   PDF (628KB) ( 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祁雨沟爆发角砾岩型金矿不同成矿阶段和主成矿阶段不同标高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具有重要的标型意义。本文从7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包裹体特征随时间演化的趋势及包裹体特征的空间变化,提取出关于矿床的岩浆热流体沸腾—爆破作用、介质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以及天水对成矿过程的影响等成因信息,提出了指导找矿的包体矿物学标志。文章还对爆裂频率曲线的标型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
    我国油页岩的成分和品级划分
    赵隆业 陈基娘 王天顺
    1991, 5(4):  423. 
    摘要 ( 400 )   PDF (476KB) ( 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我国21个油页岩产地,26个样品的分析数据,讨论了油页岩的含油率、灰分产率,灰分成分和密度等品级的划分,指出我国缺少高含油率页岩,提出中、低含油率油页岩的标准。并认为含油率在3.55.0%称含油页岩,含油率低于3.5%不应当作油页岩。油页岩灰分成分大多是硅铝质,因而灰熔点偏高。提出了油页岩灰分成分的分类表。指出我国油页岩的密度高于国外样品,原因是钙质成分含量较低。
    太平洋中部软泥水化学场和演变模式
    汪蕴璞 林锦璇 王翠霞 梁国玲
    1991, 5(4):  430. 
    摘要 ( 90 )   PDF (846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是根据地质矿产部“海洋4号”船于19861989年在太平洋中部调查采集到的洋底沉积物,通过高效多用途压滤机压取的软泥水,在测试获得的大量第一性资料基础上撰写的。首次系统全面地揭示了该区软泥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特性和时空分布规律。依据软泥水所在介质环境特点和物质成分分析,结合水岩作用模拟试验和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剖析了软泥水的后生变化过程,提出了软泥水化学成分在早期成岩阶段以贫有机质、弱碱性强氧化环境为背景演化的新模式。
    不同温度条件下碳酸盐结晶沉淀研究
    黄尚瑜 宋焕荣
    1991, 5(4):  442. 
    摘要 ( 202 )   PDF (2419KB) ( 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结合碳酸盐岩溶蚀机理研究,从理论上并通过模拟试验对与温度条件密切相关的碳酸盐结晶沉淀作用进行了探讨。在大量矿物结晶显微照片及测试数据的基础上,阐明了石炭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25℃、40℃、60℃和80℃)溶蚀一结晶过程中碳酸盐晶体形态及生长发育的不同特征。同时还探讨了随溶蚀—结晶时间、压力及溶蚀液性质的改变,晶体形态、晶粒大小、结晶速率等的变化趋势。这项研究对反演自然界碳酸盐岩溶蚀—结晶过程和喀斯特形成发育规律、探索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以及评价油气水等岩溶裂隙储集层特征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岩爆类型及其防治
    谭以安
    1991, 5(4):  450. 
    摘要 ( 263 )   PDF (650KB) ( 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将在水电洞室、交通隧洞、矿山坑道岩体或矿体中发生的急剧猛烈释放弹性变形能的动力破坏现象统称为岩爆。在讨论岩爆与其他动力现象之间的区别和岩爆含义基础上,按照地应力作用方式,将其分为水平应力型、垂直应力型以及混合应力型3种主要类型,并分别讨论了各类岩爆的具体特征以及防治措施。
    国际地科联火成岩分类学分委会推荐的火山岩分类简介
    邱家骧
    1991, 5(4):  457. 
    摘要 ( 181 )   PDF (805KB) ( 1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在1989年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科联(IUGS)火成岩分类学分委会推荐了一个火成岩分类方案。本文所介绍的火山岩分类方案是《火成岩分类及术语辞典》的组成部分。该书第一部分为火成岩的分类,第二部分是术语汇编及书目,它们既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的火成岩分类方案,又是火成岩术语最完全的一个汇编。该书由Le Maitre R.W.主编,由Streckeisen A.,S(?)ensen H.,Le Bas M.J. ,Lemeyre J. ,Schimid R. ,Woolley A. R.等11位知名的火成岩分类专家编写,由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Ltd于1989年出版。
    Geoscience 1991 (Vol.5) Contents
    1991, 5(4):  469. 
    摘要 ( 71 )   PDF (216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