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7-03-20
    岩石学
    青藏高原北部风火山花岗斑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吴珍汉, 叶培盛, 胡道功, 张维, 周春景
    2007, 21(3):  435-442. 
    摘要 ( 11709 )   PDF (579KB) ( 25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北部风火山花岗斑岩与逆冲推覆构造存在密切关系,岩浆侵位发生在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对风火山北麓花岗斑岩及暗色包体,在显微观测和矿物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单颗粒锆石离子探针U-Pb同位素测年,获得高精度的测年资料。测得早期岩浆锆石结晶平均年龄为(34.5±1.4) Ma,对应于岩浆源区地壳局部熔融时代;晚期岩浆锆石结晶平均年龄为(27.6±0.5)Ma,对应于岩浆向上侵入雅西错群的岩浆侵位时代。风火山北麓花岗斑岩属青藏高原北部出露的最年轻花岗岩,岩体内部不同类型锆石的U-Pb同位素测年为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和高原隆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约束。

    浙江梧村地区钾玄质岩浆岩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
    卢成忠
    2007, 21(3):  443-450. 
    摘要 ( 5670 )   PDF (326KB) ( 16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外地质、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以往被认为是钙碱性系列岩石的浙江梧村地区西山头组火山岩、潜火山岩与沐尘岩体应为典型的钾玄质岩石。这套岩石富碱(w(Na2O+K2O)=7.80%~11.48%)、高钾(w(K2O)/w(Na2O)=1.10~1.67)、贫钛(w(TiO2)=0.22%~0.88%)、低铁(w(FeO+Fe2O3)=2.91%~6.36%)、铝含量较高(w(Al2O3)=15.39%~18.24%)、SiO2含量中等(w(SiO2)=56.96%~69.02%),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且w(Ce)/w(Yb)(27.29~38.19)、w(Ta)/w(Yb)(0.32~0.74)和w(Th)/w(Yb)(4.76~7.72)比值高,具有钾玄质系列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梧村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床在时间和空间上与钾玄质岩浆岩密切共生,钾玄质岩浆岩为成矿母岩,是重要的找矿岩石学标志。

    甘肃北山火石山地区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王立社,杨建国,谢春林,王育习
    2007, 21(3):  451-456. 
    摘要 ( 2449 )   PDF (293KB) ( 15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甘肃北山火石山地区新发现了蛇绿混杂岩,该混杂岩由蛇绿岩岩块和混杂基质组成。蛇绿岩块有纯橄岩、辉石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玄武岩及硅质岩等。基质为志留系中上统公婆泉群,主要是一套变凝灰质砂岩夹碳酸盐岩和少量安山岩。野外调查及室内鉴定结果显示蛇绿岩岩块和基质遭受了较强的变质变形。火石山蛇绿混杂岩位于红柳河、牛圈子蛇绿岩之间,且该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同红柳河蛇绿岩相似,因此认为红柳河—牛圈子蛇绿混杂岩是通过火石山相连接。火石山蛇绿混杂岩的发现对研究该带洋陆时空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对北山古生代构造背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矿物共生分析在很低级变质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松潘—阿坝地区红参1井为例
    汤艳,桑隆康,刘嶸,于吉顺,袁晏明
    2007, 21(3):  457-461. 
    摘要 ( 1473 )   PDF (237KB) ( 10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1967年Kübler用X射线衍射(XRD)法测量伊利石结晶度以划分极低级变质带以来,伊利石结晶度一直是划分极低级变质带的主要指标。但是不同的人用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划分变质级的方案不同。因此,尚需要结合岩石学分析方法判定变质级。作为一种尝试,对川西北松潘—阿坝地区红参1井5 975 m深度内的变泥质岩进行了矿物共生分析。结果表明,钻遇地层遭受了高级近变质作用,只是由于岩石化学成分原因,未能出现泥质岩近变质指示矿物黑硬绿泥石,并未达到浅变质级别,不至于破坏油气的保存。Kisch(1990) 提出的变质级划分方案比较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在极低级变质研究中应用矿物共生分析,一方面可以解决类似的结晶度研究的分歧,另一方面对于指导薄片观察以及X衍射物相分析十分有益。

    古生物学
    藏北比如中侏罗世马里组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王清山,王根厚,李尚林,马伯永,杨晓刚
    2007, 21(3):  462-468. 
    摘要 ( 6023 )   PDF (500KB) ( 13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藏北比如地区中侏罗统马里组的遗迹化石8属8种(其中包括1个新遗迹属和2个新遗迹种):表面光滑无饰、具有较薄管壁和密集新月形回填构造的不分枝水平潜穴Beaconites biruensis ichnosp.nov.,沿层面分布的哑铃形潜穴Bifungites cf. hanyangesis Yang,圆柱状厚管壁的分枝并构成假网状的潜穴Biruichnus maliensis ichnogen. et ichnosp. nov.,窄长的、内肢抓痕的二叶形遗迹Cruziana ichnosp.,以垂直于层面的圆管为中央放射出排列不规则且粗细变化较大细管的多分枝潜穴系统Micatuba cf. verso Chamberlain,平行或微斜交于层面的圆柱状微弯曲或弯曲的潜穴Palaeophycus ichnosp.,栖管段有规律地交替向两侧分叉呈Z字形或锯形的三维潜穴系统Treptichnus cf. bifurcus Miller,平行层面的、具有蹼状构造的简单U形潜穴Rhizocorallium ichnosp.。西藏比如地区中侏罗统马里组有大量的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和脉状层理等潮汐层理,发育侵蚀构造,上部紫红色含砾粗砂岩、长石砂岩发育,为滨岸相沉积。马里组的遗迹化石以浅层内生迹的爬行觅食潜穴和居住滤食性潜穴占有优势,也见有节肢动物的爬行迹和系统觅食潜穴,且产遗迹化石的层位见小型干涉波痕,为近海浅水中至低能的沉积环境。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底部和下段的遗迹化石
    王约,徐一帆
    2007, 21(3):  469-478. 
    摘要 ( 1586 )   PDF (854KB) ( 10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瓮安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产有保存良好的具有生物多样化特征、包含多种门类磷质球粒状化石库的“瓮安生物群”,成为地球早期生物特别是早期后生动物和动物胚胎化石研究的焦点地区。描述了产自瓮安陡山沱组“瓮安生物群”产出层位底部和之下层位的3个后生动物遗迹:Wenganichnus nanbaoensis(ichnogen. et ichnosp. nov.)为具有衬里和半月形回填构造的微弯曲的潜穴管; Doushantuoichnus curvatus(ichnogen. et ichnosp. nov. )为具有细小横纹脊的中沟和两排呈叠瓦状排列的小羽叶状凸起的表生迹;?Planolites ichnosp. 为任意弯曲的、与围岩岩性略有区别的长线状底迹突起。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表明它们的造迹生物为沿一定方向运动的、背部与腹部以及前部与后部分化的、两侧对称的蠕虫状后生动物,而非沉积构造。“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的卵和胚胎化石可能系不易保存的软躯体动物的卵和胚胎在水动力作用下与沉积物一起被搬运、沉积,埋藏于较高能浅水环境并处于休眠状态,且被保存。

    重庆合川地区中二叠世晚期腕足动物多样性演变
    曾勇,张鑫
    2007, 21(3):  479-483. 
    摘要 ( 3280 )   PDF (264KB) ( 9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重庆合川地区茅口组地层中的腕足动物化石进行了物种多样性演变的统计分析,从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本地区前乐平世事件发生在中二叠世晚期。根据腕足类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地层中腕足类属中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前乐平世事件在本区由两期组成:第一期属、种灭绝率分别为42.9%和60%,第二期属、种灭绝率分别为42.9%和66.7%。在两次灭绝前,还出现了二次物种多样性辐射过程:第一次物种新现率为75%,第二次物种新现率为77.8%,无论是灭绝还是辐射,其规模均是第二次大于第一次。

    大庆油田徐22井青山口组/姚家组微体生物及其古气候响应
    崔莹,席党鹏,万晓樵
    2007, 21(3):  484-490. 
    摘要 ( 4072 )   PDF (341KB) ( 11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大庆油田徐22井青山口组/姚家组界线上下约12.20 m长的岩心做了详细采样、描述,进行了孢粉、介形类化石的处理、鉴定和分析,以恢复界线上下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表明,采样段底部沉积期主要出现一种相对深水还原的沉积环境,介形类、水源和陆源生物均比较繁盛,孢粉Cyathidites类型占优势,显示出一种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向上岩层颜色变浅,粒度有所加粗,化石含量迅速减少,反映出沉积水体急剧变浅,气候变得比较干热,生物受到打击,在1 612.90 m界线处介形类化石完全消失,孢粉含量也急剧减少;再向上岩性明显变粗,并出现红层,反映当时湖水变得很浅,可能为三角洲淤积相,气候更加干热,并有波动,化石很少见。因此可以看出在界线上下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的大背景下,水体由深而平静变得浅而动荡,气候由相对温暖湿润变得相对干热,生物出现由繁盛到衰退的变化过程。

    构造地层与海洋地质学
    藏南康马地区石炭系及其下伏变质构造地层序列
    于涛,周志广,柳长峰,梁定益
    2007, 21(3):  491-497. 
    摘要 ( 2355 )   PDF (333KB) ( 15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康马地区位于拉轨岗日构造带南缘中部。前人对该地区的康马穹窿及周围地层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长期以来对该区石炭系及以下变质构造地层的层序及时代认识不清,致使拉轨岗日构造带前石炭纪的地质演化史成为空白。根据1∶25万江孜县幅、亚东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地层学资料及古生物、岩石组合特征,对康马附近石炭系及其以下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厘定后的地层单元分别为前奥陶系郎巴群(POl)、奥陶系则果群(Oz)、下石炭统雇孜组(C1g)。下石炭统雇孜组(C1g)与上覆早二叠世破林浦组(P1p)之间为伸展不整合接触,与奥陶系则果群(Oz)之间为伸展拆离断层接触,前奥陶系郎巴组(POl)与奥陶系则果群(Oz)之间为伸展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康马岩体为伸展拆离断层接触。

    滇西北周城—清水断裂带晚新生代活动性初步研究
    韩淑琴,陈情来,张永双,石玲
    2007, 21(3):  498-504. 
    摘要 ( 1810 )   PDF (595KB) ( 11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表地质调查发现,位于滇西北菱形断块中南部的周城—清水断裂在上新世早期已经开始活动,而断裂强烈活动时期在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性减弱。断裂运动方式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逆冲分量,并发生过从逆冲到正断的转换,全新世活动不明显。根据断裂断错的上新世昔格达组湖相沉积地质及河流地貌进行的初步分析,可以判断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1 mm/a左右,明显小于周城—清水断裂北侧川滇菱形块体向南东方向的运动速度(13~14 mm/a)。这表明周城—清水断裂对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形成的次生构造——川滇菱形块体的侧向挤出的调节作用很有限。

    中—新生代东昆仑造山带构造事件及柴西南盆地原型研究
    倪金龙,汪劲草,周莉, 赵小花,刘东,宋召军
    2007, 21(3):  505-510. 
    摘要 ( 3517 )   PDF (326KB) ( 11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西南盆地原型的研究由于其复杂的地质背景存在众多争论。根据盆山耦合理论,从东昆仑造山带与柴西南盆地受制于共同应力场的角度,结合二者资料及野外考察,对东昆仑山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进行了厘定。以此为基础,对柴西南盆地原型的形成与改造进行了探讨。认为:中、新生代以来,东昆仑造山带与柴西南盆地一起共同经历了多期挤压与伸展事件。其中,早、中侏罗世东昆仑山可能经历了造山后伸展事件,这一事件可能是中生代柴西南原型盆地的直接成因;新生代早、中期的伸展环境及昆北断裂、阿尔金断裂的右行走滑可能是新生代柴西南原型盆地形成的主要机制。中、新生代以来的多期挤压事件对前期原型盆地有着重要的改造作用。

    深圳西冲湾的海蚀地貌与海滩沉积研究
    滕建彬,沈建伟,Kevin Pedoja1
    2007, 21(3):  511-517. 
    摘要 ( 1677 )   PDF (549KB) ( 14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对深圳西冲湾两个岬角之间的海蚀地貌及其海滩沉积物的野外调查资料,鉴定出三级海蚀平台,对其分别进行了高程换算,并借助于海蚀拱门和海蚀刻槽的测定,以及对典型沙层沉积剖面序列的分析和14C测年,认为:虽然西冲湾海蚀平台的岩石类型是不易被侵蚀的花岗岩,但是此处的海蚀地貌(主要是海蚀平台)以及海滩沉积物(主要是海滩岩)可以作为全新世存在高海平面的证据。此外,针对我国海岸带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对海岸影响程度大的现况,提出了未来研究南海北部海岸新构造运动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对于认识南海北部海岸全新世的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以及与其他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对比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富钴结壳显微构造与元素含量:基于中太平洋MHD79样品的研究
    李江山,方念乔,丁旋,张振国,吴长航
    2007, 21(3):  518-523. 
    摘要 ( 1706 )   PDF (335KB) ( 9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富钴结壳的壳层在形成过程中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结构构造与物质成分的差异。选取采自中太平洋海山、具有多层构造的富钴结壳(样品号MHD79)进行分析。观察到其下部磷酸盐化壳层和上部未磷酸盐化壳层各有3层,即致密层、较致密层和疏松层,且其发育顺序呈镜像关系。元素化学分析显示:Sr、Pb含量由下到上表现为由高到低再到高,同样呈镜像分布,指示结壳生长过程中,古海洋生产力由高逐渐降低,又逐渐升高。在受强烈磷酸盐化作用影响的壳层中,由致密到疏松,其渗透性由弱到强,导致磷酸盐化由弱到强。在未受强烈磷酸盐化影响的壳层中,Si、Al、Ti、V元素含量与结壳显微构造的疏松或致密相关性不强,而是主要受控于结壳中包含的碎屑成分含量。由老到新Si、Al、Ti、V含量逐渐增加,可能是由于随着MH海山逐渐靠近亚洲大陆及青藏高原逐渐隆起,陆源物质供应逐渐增加的结果。

    石油地质学
    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形成的相对早期性特征
    刘震,刘俊榜,高先志,辛海燕,肖伟,徐兆辉
    2007, 21(3):  524-531. 
    摘要 ( 11128 )   PDF (492KB) ( 35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内蒙古二连盆地3大凹陷成藏条件和埋藏史、热史分析研究基础上,结合储层成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了二连盆地油藏的成藏期,并将二连盆地岩性油藏与构造油藏的成藏期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二连盆地3大主力凹陷岩性油藏的成藏期多在白垩纪的早、中期,相对于二连盆地构造油藏的形成期具有明显的早期成藏的特征。岩性圈闭形成的早期性和岩性油藏的相对早期充注可能是产生岩性油藏相对早期形成的主要因素。岩性油藏的相对早期成藏有利于后期多期捕集油气,形成大油藏。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中生界延长组、延安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
    韩宗元,苗建宇,布占琦
    2007, 21(3):  532-537. 
    摘要 ( 1671 )   PDF (272KB) ( 11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各种钻井样品的实验测试资料,通过Rock-Eval岩石评价、显微镜下观察、有机元素分析、镜质体反射率、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延长组和延安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好;液态烃生成能力较强;干酪根类型以腐殖型为主;有机质正处于油气生成成熟阶段。延长组有机质在湖相还原条件下堆积和保存,延安组有机质在浅湖相及沼泽相的弱还原条件下沉积,所以前者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以及成熟度都要好于后者。

    华北地区东部下古生界烃源岩分布特征及其发育模式
    程锦翔,焦养泉,颜佳新,吴立群,林会喜,刘华等
    2007, 21(3):  538-545. 
    摘要 ( 1631 )   PDF (469KB) ( 11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烃源岩研究对前第三系油气战略资源选区具有重要意义。从沉积学角度出发,通过对研究区有机碳含量、生烃潜力和氯仿沥青“A"等参数的统计分析和平面制图,划分了烃源岩类型,并进行了品质评价,分析了烃源岩的成因,总结了烃源岩发育模式。研究认为:华北东部奥陶系上、下马家沟组及峰峰组为较好的烃源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183%、0.21%和0.181%;下寒武统发育优质烃源岩(TOC平均值为6.46%,最高值为11.2%),但分布范围局限。华北地区东部烃源岩按岩石类型不同可分为两套,即下寒武统泥质烃源岩,中、下奥陶统的碳酸盐岩烃源岩。烃源岩的成因取决于沉积环境,泥质烃源岩发育于陆棚浅海环境,而碳酸盐岩烃源岩则受控于云坪和局限台地环境。对烃源岩空间展布规律研究发现,合肥盆地为潜在的泥质烃源岩发育区,而东濮拗陷、临清拗陷、冀中拗陷为潜在的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区。

    影响未开采煤层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定量分析——以铁法盆地晓南矿14#煤层为例
    张振文,高永利,代凤红,刘国兴,费贤俊
    2007, 21(3):  546-550. 
    摘要 ( 1417 )   PDF (232KB) ( 9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未开采煤层瓦斯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研究工作,以铁法盆地晓南矿未开采的14#煤层为例,系统分析了影响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了灰色关联模型,并计算出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晓南矿14#煤层瓦斯含量的主要地质因素有煤的变质程度、地质构造、煤层厚度及煤层埋深等。并用多元回归对其进行了瓦斯含量预测。这为未开采煤层瓦斯含量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并为该煤矿的安全开采提供了基础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
    Biot介质密度参数的容差密度表达
    牛滨华,孙晟,孙春岩,黄新武,李佳
    2007, 21(3):  551-555. 
    摘要 ( 1345 )   PDF (180KB) ( 10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了Biot介质密度参数的表达形式。首先给出Biot介质地震波场的基本方程;然后基于动能方程,分别得到了开放边界条件和闭合边界条件的密度,进而用这两个密度的差值定义了“容差密度”,容差密度突出了孔隙介质宏观的平均状态,回避了孔隙形态等细节问题,在此基础上推导出Biot介质密度参数的容差密度表达形式;最后对密度参数的表达式进行了分析讨论,深化了Biot介质密度参数的认识,特别指出耦合密度的负值性是动能的非负性和惯性力的平衡关系所约束的结果。

    松潘—阿坝地块三叠系古地磁结果及运动学意义
    何登发,庄忠海,马永生
    2007, 21(3):  556-563. 
    摘要 ( 1595 )   PDF (353KB) ( 12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迄今为止,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缘,夹持于扬子、华北、塔里木和羌塘—昌都地块之间呈倒三角形构造区块的巴颜喀拉褶皱带尚未有构造古地磁研究成果报导。为配合该区油气勘查与油气资源评价,并对构造区块定位提供定量数据,开展了松潘—阿坝地块的古地磁研究。采样区集中在西秦岭构造区南亚带(摩天岭和若尔盖)、中亚带(洮河)和巴颜喀拉构造区的马尔康复向斜带(巴颜喀拉褶皱区)4个微地块。采样地层单元主要为三叠系。共采集57个采点,376块岩心标本。通过对岩石样品测试数据的分析和计算,获得洮河、巴颜喀拉、摩天岭和若尔盖(后两者夹于前两者之间)4个微地块古地磁极极点位置:经度为191.4°E~202.9°E,纬度为49.5°N~58.5°N。洮河和巴颜喀拉两微地块在晚三叠世的古纬度同为26.2°N,表明晚三叠世这4个被断裂相隔的微地块已构成一个统一的较大的地块。洮河和巴颜喀拉地块在三叠纪时的古纬度变化分别从早三叠世的13.4°N和11.3°N向北移动到晚三叠世的26.2°N,同时在北向移动过程中从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分别发生了约40°和16°的逆时针旋转。

    利用慢衰减高频电磁波的逆散射进行电磁法测深的可行性理论研究
    张锐,魏文博
    2007, 21(3):  564-569. 
    摘要 ( 1363 )   PDF (283KB) ( 11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规电磁法测深一般是利用低频电磁波来进行探测,分辨率很低,无法满足测深要求。慢衰减电磁波是一种利用特殊函数作为波源来实现的高频电磁波,它除了具有衰减慢的特点外,还具有波束窄、能量集中的特点,在军事和通信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慢衰减电磁波的衰减比一般电磁波慢,可以实现较大的探测深度;由于它的频率高,可以实现较高的分辨率。因此,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地球物理探测。着重论述了利用慢衰减电磁波的入射波和散射波的振幅关系,以及电磁波的走时关系反演地下介质参数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同时,针对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通过正演理论计算,说明了慢衰减电磁波测深的可行性。

    环境地质
    粤北大宝山矿尾矿铅污染迁移及生态系统环境响应
    付善明, 周永章, 张澄博, 丁健, 窦磊, 赵宇鴳
    2007, 21(3):  570-577. 
    摘要 ( 2272 )   PDF (451KB) ( 16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粤北大宝山铁多金属矿床的开发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采选冶产生的废液及固体废弃物堆积的淋滤酸水, 携带浸滤出的大量重金属离子随着酸水排入下游河道, 严重影响矿区及酸水流域的生态环境。将矿床—土壤(含河流底泥)—水体—生命体视为统一的生态环境系统, 从尾砂、水体、河流底泥、土壤以及食用蔬菜等方面探讨整个环境系统对重金属Pb的环境响应。结果表明: 河流水中高Pb含量直接源于尾砂, 并受水体pH值的显著影响; 河流底泥能够大量聚集水体中的Pb, 在高pH值时, 相对稳定存在, 在水体pH值降低时, Pb会被再次从河流底泥中释放出来, 形成河流二次污染; 土壤中Pb含量受土壤pH值和土壤粒度的影响; 食用蔬菜中Pb的高含量受土壤Pb高含量决定, 并受土壤pH值的影响, 通过改善农业灌溉水质, 提高土壤pH值, 可以降低蔬菜重金属Pb含量。

    硝基苯在傍河地下水源地迁移转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张文静,林学钰,苏小四
    2007, 21(3):  578-583. 
    摘要 ( 7492 )   PDF (315KB) ( 1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开展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探讨硝基苯在傍河水源地的迁移规律、转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在实验的基础上,构建描述硝基苯在傍河地下水源地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淤泥介质对硝基苯的吸附能力相对较高,硝基苯在淤泥中的线性吸附系数为0.526 cm3/g,在砂砾中的线性吸附系数为0.123 cm3/g;硝基苯在淤泥介质中的生物降解作用也明显大于在砂砾介质中,其在淤泥介质中的生物降解速率常数可达0.043 h-1,而在砂砾介质中仅为0.002 h-1。本次对室内硝基苯迁移转化实验的数值模拟效果较为理想,模拟结果对硝基苯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过程和转化规律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量化描述,可将该模型进一步用于野外硝基苯迁移转化的模拟预测中。

    矿物材料学
    利用钾长石粉体水热合成13X沸石分子筛的晶化过程
    章西焕,马鸿文,白峰
    2007, 21(3):  584-590. 
    摘要 ( 1495 )   PDF (502KB) ( 11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研究了以钾长石粉体为原料水热合成13X沸石分子筛的晶化过程,确定了晶化过程的诱导期、晶化期和沸石晶体的平均生长速率。以钾长石焙烧熟料为前驱物合成13X沸石,反应混合物首先转变为铝硅酸钠(钾)凝胶,再逐步水热晶化为13X沸石;在反应物未完全转变为铝硅酸钠(钾)凝胶之前,13X沸石已开始结晶。13X沸石晶体的生成主要发生在凝胶相内部,是凝胶结构逐步趋于有序化的过程。13X沸石晶体生成是由凝胶相内的[TO4]四面体相互连接,互套构成笼状结构。推测13X沸石形成机理为:硅酸根离子和铝酸根(+铁酸根)离子发生聚合反应,生成次级结构单元双六元环;双六元环进一步缩合,生成方钠石型笼;最后,方钠石型笼进一步相互联结,生成13X型沸石分子筛的硅铝骨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