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6-10
    构造地质学
    北京房山北岭向斜形成与形变综合解析
    李东旭
    2015, 29(3):  481-493. 
    摘要 ( 1116 )   PDF (9026KB) ( 15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弯月状北岭向斜是北京房山周口店地区的主体构造形迹,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构造现象。它的原型是晚古生代和侏罗纪两套陆相盆地叠加而成的复合盆地,其特征与整体华北板块的构造演化一致;而其晚期(燕山期)的褶皱变形是由于房山花岗闪长岩体侵位造成的局部动力作用结果。特别是不同于教科书中所讲的褶皱形成机制和构造叠加的一般概念。当我们采用系统论即整体论的思考方式会将一般看来互不相关的局部构造细节联系起来思考,其成因就会迎刃而解。再有,由于这里的地质构造与地层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构成相关的复杂系统,因此必须采用综合构造解析,才可能对北岭向斜的形成与形变的复杂过程获得较全面的理解。

    在CorelDRAW平台上进行Fry法有限应变测量的新技术
    韩阳光,颜丹平,李政林
    2015, 29(3):  494-500. 
    摘要 ( 1182 )   PDF (6808KB) ( 16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限应变测量是韧性变形定量估算的主要手段。Fry法有限应变测量以变形颗粒,如变形砾石、鲕粒、近等轴矿物等为应变标志体,地质实践中较容易获得,是岩石有限应变测量的最普遍手段。其传统测量过程极为繁琐,难以满足大范围应变测量的要求,数据精度也较低,限制了Fry法的应用。前人曾根据Fry法原理设计了计算机程序,但其程序相关编程语言如今已基本不能使用。本研究基于目前地质上较普遍使用的制图软件CorelDRAW平台的VBA编程,设计出一个基于CorelDRAW平台的Fry法应变测量宏程序FRY-1。在新图层上将所有变形颗粒的中心点标出后,运行FRY-1宏程序即可快速得到精确的Fry图解,并计算出相对精确的R值。通过实例与“最邻近心对心法”的测量结果进行的对比,证明该方法简便易操作,并可大幅提高有限应变测量的效率和有效减小误差。

    香港西贡粮船湾组火山岩石柱区次生节理研究
    朱清波,杨祝良,姜杨,周效华,王存智,靳国栋
    2015, 29(3):  501-513. 
    摘要 ( 1277 )   PDF (9258KB) ( 16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香港世界地质公园西贡火山岩区,白垩纪粮船湾组发育有目前世界已知面积最大的流纹质碎斑熔岩石柱群。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粮船湾组火山岩石柱区的次生节理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柱状节理岩体的构造变形特征及过程。粮船湾组火山岩石柱区次生节理主要包括陡倾的纵节理及缓倾的横节理。前者多具有共轭剪节理的特征,形成于不同方向的挤压构造环境下;后者切割早期构造面理,形成于重力垮塌的构造环境,多发展为正滑断层。粮船湾组火山岩石柱总体上受次生节理改造明显,共轭节理反演的构造应力环境表明石柱区在140 Ma左右经历了快速的构造转换,主挤压应力由近NE—SW向转换为近NW—SE向,可能与莲花山断裂的构造活动相关。

    岩石学
    花岗质岩浆的变压结晶作用及其动力学意义:以北京房山岩体为例
    刘小丽,程素华,张宏远
    2015, 29(3):  514-528. 
    摘要 ( 1040 )   PDF (4980KB) ( 18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房山岩体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典型的燕山期中酸性钙碱性侵入岩之一。为了更好地理解房山岩体的侵位机制和隆升-剥蚀历史,选取恰当的角闪石全铝压力计和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计算其侵位压力和温度。结果表明,房山岩体的结晶压力为((0.39~0.28)±0.06) GPa,温度为655.9~733.7 ℃。基于该结果,认为房山岩体在侵位过程中经历了变压结晶作用。结合房山岩体各岩石单元的侵位温度、压力、岩石结构特征以及锆石U-Pb年龄,可知其在早期经历了缓慢的隆升剥蚀过程,而晚期的巨斑状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单元遭受了快速的隆升剥蚀。根据本研究估算的侵位温度和压力,房山岩体在持续侵位过程中抬升了7~8 km,平均抬升速率为2.33~2.67 km/Ma。

    西天山伊犁地块北缘桦木沟高分异I型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王永文,颜丹平,刘红旭,潘澄雨,陈峰,孟云飞,丁波,刘涛
    2015, 29(3):  529-541. 
    摘要 ( 4338 )   PDF (7011KB) ( 10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生代晚期天山造山带经历了洋壳消减及地块拼合的过程,西天山伊犁地块周缘拼合带的花岗岩岩浆记录可以为俯冲造山作用时限提供有效的约束。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分析显示,位于伊犁地块北缘的桦木沟花岗岩体高硅,富碱,贫铁,富集HFSE,具强烈铕负异常,亏损Ba、Sr、P、Ti,富集Cs、Rb、U、K,与高分异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Pb同位素指示花岗岩源区为造山带下地壳;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该岩体结晶年龄为(330.2±5.7) Ma,说明桦木沟岩体产于汇聚大陆边缘,天山北部洋壳在早石炭世晚期仍在向南俯冲,准噶尔地块与伊犁地块还未碰撞拼合,天山地区可能正处于俯冲消减阶段。

    矿床学
    新疆东天山康古尔金矿黄铁矿热电性与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许杰辉,葛文胜,邢德超,陈晓东,宋文杰,余文林,张伟,吴生军
    2015, 29(3):  542-552. 
    摘要 ( 1377 )   PDF (6415KB) ( 14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康古尔金矿是新疆东天山成矿带严格受韧-脆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床。基于成因矿物学理论,采用矿物学和矿物地球化学方法对康古尔金矿床L2-2东矿段载金矿物黄铁矿的标型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金矿中黄铁矿导电类型主要表现为N型、N-P型和P-N型,从矿体顶部到底部(1 000→400 m)P型热电系数出现率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37.04%→9%);通过热电参数计算得到矿床的形成温度为75.43~382.79 ℃,集中在80~340 ℃;结合P型黄铁矿出现率和金品位等值线的垂直纵投影图,得出22号勘探线400 m以下及其西部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分析黄铁矿微量元素组合(As+Sb+Se+Te、Cu+Pb+Zn和Co+Ti+Ni+Cr)等值线图,可知在400 m标高以下,22勘探线和14勘探线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上述黄铁矿标型特征对于康古尔金矿深边部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藏南吉松铅锌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尹远,梁维,谢锦程,张继军
    2015, 29(3):  553-562. 
    摘要 ( 1183 )   PDF (6651KB) ( 8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松铅锌矿床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部,矿体由石英-方解石-硫化物脉组成,主要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矿石矿物组合为闪锌矿、方铅矿和少量磁黄铁矿、黄铜矿;脉石矿物包括石英、方解石、毒砂和黄铁矿等。矿床可划分为:Ⅰ.毒砂-黄铁矿-石英阶段;Ⅱ.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石英阶段;Ⅲ.石英-方解石-黄铁矿阶段;Ⅳ.表生氧化阶段。石英、方解石中包裹体以气液两相水包裹体为主,含少量CO2包裹体和纯液相水包裹体。成矿流体特征为中低温度、低盐度、低密度,显微测温结果显示:Ⅰ 阶段的均一温度范围225~345 ℃,盐度为0.21%~11.93% NaCl eqv;Ⅱ 阶段的均一温度范围145~339 ℃,盐度为0.35%~13.26% NaCl eqv;Ⅲ 阶段的均一温度范围210~350 ℃,盐度为0.35%~15.31% NaCl eqv。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成矿流体发生了沸腾作用,可能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分析表明该矿床为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矿床。

    滇东北矿集区云南富乐厂铅锌矿区断裂构造控矿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吕豫辉,韩润生,任涛,邱文龙,让昊,高原
    2015, 29(3):  563-575. 
    摘要 ( 1034 )   PDF (8896KB) ( 11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富乐厂铅锌矿床是滇东北矿集区东南部的典型矿床之一。在矿区进行大比例尺构造填图的基础上,运用构造成矿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筛选典型断裂构造进行力学性质的鉴定,对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断裂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初步划分了构造期次,总结了构造体系。认为该区断裂经历了晋宁期—澄江期近东西向的挤压作用,印支期—燕山早期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及后期燕山中晚期—喜马拉雅期的北东—南西向挤压作用的过程。晋宁—澄江期构造作用为该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地质背景,印支期—燕山早期为该矿成矿主期,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和北西向的扭张性断裂使得流体充填、富集成矿;后期近东西向的扭性断裂为破矿构造。通过矿区构造与成矿关系的研究,为隐伏矿预测与深部勘查提供了依据。

    能源地质学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前寒武系不整合对基底古隆起及其演化的启示
    陈刚,汤良杰,余腾孝,郭颖,岳勇,李九梅,张旭光,龙禹,谢欣彤
    2015, 29(3):  576-583. 
    摘要 ( 1180 )   PDF (8357KB) ( 10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巴楚—麦盖提地区(巴麦地区)钻井和地震资料的详细分析,结合前寒武纪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将前寒武系顶面不整合划分为角度不整合、非整合、超覆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这4类不整合分别揭示了裂谷、基底隆起、隆起斜坡和沉积坳陷等。进一步分析了不整合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表明具有从非整合、超覆不整合向整合逐级过渡的分布规律。认为基底古隆起北缘以吐木休克断裂一带为界,南缘可能以铁克里克地区为界,其中基底古隆起的主体位于麦盖提地区和巴楚地区南缘,基底隆起的构造斜坡位于现今塔里木西南坳陷区、巴楚地区北部。基底古隆起演化上可分为前寒武纪平缓古陆阶段、前寒武纪末隆升加强阶段和早—中寒武世沉降埋藏阶段。总体上古隆起在前寒武纪具有南缓北陡特征,早—中寒武世具有南陡北缓特征,分别控制了南华纪—震旦纪和早—中寒武世地层发育和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泊尔江海子断裂对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控制
    李潍莲,纪文明,刘震,雷婷,朱景宇
    2015, 29(3):  584-590. 
    摘要 ( 1403 )   PDF (3201KB) ( 11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泊尔江海子断裂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应用地震和钻井资料,在断裂活动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断层泥比率和断层连通概率法对泊尔江海子断裂的侧向和垂向封闭性进行半定量评价,探讨断裂和天然气富集区的关系。结果表明:泊尔江海子断裂呈现3次明显的活动高峰期,分别为加里东期—早海西期的断裂形成期、印支期—早燕山期的挤压逆断裂活动期、中晚燕山期的走滑撕裂活动期,而中晚燕山期的走滑撕裂控制了上古生界天然气主要成藏期。断裂的封闭性具有“横向分段、纵向分层”的特点;横向上,以断层泥比率(SGR)等于0.3为界将泊尔江海子断裂分为侧向优势输导区和侧向封闭区;纵向上,在石千峰组和上石盒子组断裂启闭系数基本都小于1.0,断裂垂向封闭,在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断裂启闭系数主要集中在4.0~10.0,断裂垂向开启。在断裂侧向优势输导区,断裂南部主力烃源区生成的天然气,经断裂发生垂向和侧向运移,易在断裂北部地区富集成藏;在侧向封闭区,则易在断裂南部地区富集成藏。

    歧口凹陷东北部“包心菜”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黄胜兵,刘丽芳,李宏义,陈少平,陈建华
    2015, 29(3):  591-598. 
    摘要 ( 4716 )   PDF (4136KB) ( 15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勘探的深入及地震资料品质的提高,在歧口凹陷歧北构造带和沙西裙边带上均识别出一种被称为“包心菜”的构造样式。为了深入剖析两个构造带“包心菜”构造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并查明其油气富集特点,从构造几何学特征入手,结合地层展布、断层类型和花心迁移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沙西“包心菜”构造的形成与油气富集特点不同于歧北“包心菜”构造。歧北“包心菜”构造具有晚期形成、晚期成藏的特点,勘探有利层系为中浅层;沙西“包心菜”构造受控于边界正断层的伸展滑脱作用,构造演化经历了早期被动挤压上拱阶段、中期构造稳定热沉降阶段和晚期新构造运动3个阶段,具备两期成藏的条件,但东营组厚层泥岩影响了浅层油气成藏,勘探有利层系为中深层。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层序结构和沉积微相分布
    韩剑发,王清龙,陈军,林畅松,宋玉斌,徐俊博,李浩,薛学亚,王宇盟
    2015, 29(3):  599-608. 
    摘要 ( 1361 )   PDF (16240KB) ( 6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巴楚大阪塔格和柯坪水泥厂中—下奥陶统露头剖面的详细观察和研究,并结合塔中地区地震资料对比分析,建立了中—下奥陶统鹰山组至一间房组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模式。研究表明,中—下奥陶统(鹰山组至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可划分为两个复合(二级)层序(CS1和CS2),其中CS1和CS2又可分出两个和三个三级层序(Sq1—Sq5)。在此基础上依据露头剖面旋回结构变化进一步划分出17~19个高频旋回或四级层序。根据宏观沉积结构和镜下结构特征,总结出的9种微相类型和4种沉积微相组合类型,反映出特定的沉积环境和生物造礁特征,其中包括生物礁-滩复合体、生屑滩、内碎屑滩、氵舄湖和滩间海等。研究还揭示出层序格架中沉积微相组合的发育和演化规律,Sq1—Sq2整体由氵舄湖和滩间海沉积组成,蒸发作用强烈,未见生屑颗粒,发育中细晶白云岩、云质灰岩、含云灰岩等结晶云岩;Sq3时期发育大套厚层内碎屑滩沉积,生屑颗粒开始出现,但数量较少;Sq4时期,砂屑颗粒相对减少,生屑含量大量增加,顶部发育中薄层的生屑滩组合;Sq5时期造礁生物大量出现,以生物礁-滩复合体沉积为主,大致对应于一间房组。

    松辽盆地北部双城地区扶余油层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展布
    邓庆杰,胡明毅,胡忠贵,吴玉坤
    2015, 29(3):  609-622. 
    摘要 ( 3940 )   PDF (13140KB) ( 7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多口岩心精细观察,结合135口探井资料分析,识别出各种沉积微相标志,确定了松辽盆地北部双城地区扶余油层主要为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进一步划分为5种亚相、11种微相。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岩-电结合、井-震结合等技术手段,识别层序界面,将其详细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半旋回、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编图单元,结合地震属性综合分析,编制了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图,分析其演化规律,建立沉积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扶余油层主要经历了2个大的演化阶段:Q3-sq1—Q4-sq1时期,由浅水三角洲平原沉积逐渐向曲流河沉积转换;Q4-sq2—Q4-sq3时期,由曲流河沉积向浅水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转换,反映水体先变浅又逐渐变深的一次湖退-湖侵沉积过程,为近期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蒙古东部中二叠世吴家屯组海平面相对变化的泥岩地球化学证据
    明承栋,侯读杰,赵省民,宋健,邓坚,吴赛赛
    2015, 29(3):  623-632. 
    摘要 ( 1279 )   PDF (3380KB) ( 12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内蒙古东部中二叠统吴家屯组泥岩进行了微量元素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研究区吴家屯组水体的古盐度范围为16.6‰~28.7‰,主要为半咸水沉积。微量元素及其比值可以反映古盐度和古水深的变化,两者受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影响;且古盐度、海平面相对升降在沉积相上有较好的响应。利用定量计算的古盐度和反映古盐度的Sr/ Ba、B/Ga值等编制了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显示研究区吴家屯组发生了2次海侵海退旋回,海侵发生在吴家屯组底部和中部。根据沉积相分析,结合地球化学指标V/(V+Ni)值、稀土元素Ceanom及饱和烃气相色谱,表明区内吴家屯组主体为缺氧、还原的浅海陆棚环境,该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烃源岩的发育。

    陕北斜坡中部泥岩压实特征分析及长7段泥岩古压力恢复
    刘静静,刘震,朱文奇,胡晓丹
    2015, 29(3):  633-643. 
    摘要 ( 966 )   PDF (4784KB) ( 23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北斜坡中部长7段泥岩现今欠压实幅度不是很大,因此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动力受到怀疑,但现今的压力特征并不能反映成藏期的压力。首先以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单井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该区泥岩压实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泥岩压实均由正常压实段和异常压实段构成,虽然欠压实幅度不大,但欠压实现象普遍存在;正常压实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地表声波时差值集中在320 μs/m左右;现今压实剖面的异常压实段起始深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最大古埋深期异常压实带起始深度则分布在2 250~2 400 m。然后恢复了长7段泥岩古孔隙度,并预测了主力烃源岩层(长7段)成藏期泥岩古地层压力。研究区长7段泥岩在成藏期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南部超压明显,压力系数达1.56,反映了成藏期烃源岩具有较强的排烃动力;古压力值为17~28.5 MPa,古压力系数为1.12~1.56,两者在平面上的分布都呈现出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特征,很好地解释了研究区内现今油气的分布特征。该研究成果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川盆地西南部雷口坡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丁熊,谭秀成,李凌,田景春,杜本强
    2015, 29(3):  644-652. 
    摘要 ( 4907 )   PDF (6749KB) ( 26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气藏主要的储层类型为碳酸盐颗粒滩储层。其主要发育两种储渗形式:砂屑云岩储层以残余粒间孔和粒间溶孔为储集空间,喉道以缩颈喉道和管束状喉道为主,孔喉配置关系较好,储层多表现为中孔中渗的特征;鲕粒灰岩储层和残余生屑云岩储层以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生物体腔孔为储集空间,喉道欠发育,储层多表现为中孔、渗透率偏低的特征。进一步对储层的控制因素分析表明,颗粒滩为储层提供了早期的物质来源;单滩体的厚薄控制着储层的储渗形式;原生粒间孔的保存和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溶作用分别是形成这两种储渗形式的颗粒滩储层的关键。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深层白云岩储层物性高压模拟实验及其孔隙特征研究
    谭俊英,朱井泉,刘玲
    2015, 29(3):  653-664. 
    摘要 ( 1159 )   PDF (4305KB) ( 29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白云岩埋藏深、地质年代老,是重要的油气储层。根据初步的物性测试从中挑选出具有较好孔渗性的白云岩类型:叠层石白云岩、重结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为了充分考虑埋藏深度、岩石成分及结构构造对其储层物性的影响,特设计原位模拟实验,研究白云岩的孔渗性在埋藏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研究其岩石学特征和储集空间类型。在参与实验的所有样品中,叠层石白云岩显示出良好的孔渗性,由窗格孔和晶间孔组成的孔隙体系具有优良的连通性和抗压性,在深埋藏条件下能较好地保持其孔渗性。重结晶白云岩也具有较好的储层物性,这得益于其较大的晶间孔,而晶间孔的大小取决于白云石晶体的含量、大小以及自形程度。斑状白云岩在深埋藏条件下的储层物性较差,其缝合线孔隙在高围压下很难保存。

    塔中地区奥陶系鹰山组埋藏岩溶期次及其对储层的贡献
    郑剑,王振宇,杨海军,孙崇浩,张云峰,陈景山
    2015, 29(3):  665-674. 
    摘要 ( 911 )   PDF (4986KB) ( 15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岩心、薄片、测井以及地化分析测试资料,研究塔中地区奥陶系鹰山组深部碳酸盐岩的埋藏岩溶作用特征、期次及对储层分布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在鹰山组中共识别出三期不同发育规模、程度和缝洞发育特征的埋藏岩溶作用。第一期发生于晚加里东期至早海西期,在全区均有分布,但其溶蚀作用较弱;第二期发生于晚海西期至印支期,受构造作用、先期孔洞层和有利沉积相带的控制明显,并且可能与晚海西期岩浆热液活动有关,形成的缝洞多为方解石和萤石充填;第三期发育于喜山期,受走滑断裂和裂缝发育的控制,形成的缝洞多为轻质原油和天然气充填;整体上深部埋藏溶蚀作用常与有机质热演变过程中伴随的酸性流体及热液溶蚀碳酸盐矿物有关,主要沿先期孔洞层及断裂发生溶蚀作用,具有期次多、规模不等、近端溶蚀及远端胶结等特性,形成的溶蚀孔洞具有对原有缝洞系统的继承性,是储层形成及优化改造的关键因素。

    古岩溶塌陷的成因特点与研究手段
    唐攀,吴仕强,于炳松,钱一雄,彭守涛
    2015, 29(3):  675-683. 
    摘要 ( 1157 )   PDF (6798KB) ( 27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岩溶发育过程中的塌陷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形成的古岩溶塌陷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借鉴现代岩溶塌陷的成因机理,归纳了古岩溶塌陷与现代岩溶塌陷的相似之处,并从形成机理、联合塌陷体的成因及其储集意义等方面梳理了古岩溶塌陷的成因特点。对于古岩溶塌陷体,可通过钻井、岩心、探地雷达、地震、常规测井和FMI成像测井等技术手段来识别、研究。由于不同地质背景下古岩溶塌陷体发育模式不尽相同,使得研究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下一步亟待开展的3点工作建议。

    塔北南坡差异构造隆升及其对古岩溶发育的影响
    李萌,汤良杰,李宗杰,甄素静
    2015, 29(3):  684-691. 
    摘要 ( 1132 )   PDF (5475KB) ( 17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平衡剖面恢复法,研究了塔北南坡各次级单元构造演化的时空差异性,结合寒武系—奥陶系储层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进一步探讨差异隆升过程对古岩溶尤其是表生岩溶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英买力凸起和库尔勒鼻凸形成于加里东中期早幕,至燕山晚期基本定型;构造隆升对应了加里东中期早幕—燕山中期的岩溶作用,岩溶持续时间长、溶蚀作用强烈,但古岩溶也在长期暴露过程中遭到剥蚀。阿克库勒凸起和草湖凹陷则形成于加里东中期Ⅰ幕,定型于印支期;构造隆升时间与加里东中期Ⅰ幕—海西晚期的岩溶作用相对应,抬升暴露适度,有利于大规模岩溶的形成和保存。哈拉哈塘凹陷形成于加里东中期Ⅰ幕,海西晚期已基本定型,对应加里东中期Ⅰ幕和Ⅲ幕的岩溶作用,表生岩溶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弱。

    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沙四段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对其影响
    刘圣乾,姜在兴,王夏斌,陈骥,高艺,吴明昊,孙晓玮,栾天思
    2015, 29(3):  692-701. 
    摘要 ( 1696 )   PDF (4779KB) ( 15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岩石薄片及铸体薄片的观察和分析,结合大量物性及压汞分析资料,对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沙四段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物性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常见压实、胶结、交代、溶蚀、蚀变等成岩作用类型;常见孔隙类型有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等,其中粒间扩大孔隙最常见;孔隙结构主要为细-中孔细喉型,储层类型主要为中孔低-中渗型,储层物性较好。主要分析了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压实和胶结作用对储层具有破坏性作用,溶蚀作用对改善储层物性具有建设性作用。溶蚀作用形成的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扩大孔及超大孔隙对储层的贡献最大,形成了中-粗孔、中-高渗型优质储层。900~1 900 m和2 300~2 900 m深度段为孔隙度和渗透率异常带,带内溶蚀作用发育,在其中寻找有利的储层应当成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目标。

    地球物理学
    黔西南隐伏岩体圈定与金矿物源探讨
    王亮,龙超林,刘义
    2015, 29(3):  702-712. 
    摘要 ( 1273 )   PDF (5258KB) ( 24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黔西南金矿勘查已升级至国家战略层面,弄清其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区域重磁资料,对区内深部基底物质进行研究,通过对浅、深部隐伏岩体圈定及地质-重力模型异常拟合计算,结合区域地质、矿产及化探资料,提出金矿成矿物源,主要有两种供给方式,一种为前人的由表层沉积岩提供矿源层,一种为本研究提出的由深部以中生代花岗岩或变质基底(含基性-超基性岩浆岩类参与)提供矿源层。厘定了12处浅部隐伏岩体异常区,分离出4大深部岩浆岩块体。研究成果基本反映了区内的客观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结果,为研究区金矿勘探提供相关依据。

    新疆博格达东段多金属矿带化探原生晕与激电测量相结合的找矿效果
    玉苏普艾力·喀迪尔,陈川,刘雷
    2015, 29(3):  713-720. 
    摘要 ( 1055 )   PDF (5596KB) ( 18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博格达东段地表岩石风化剥蚀严重,直接找矿标志不明显,以大功率激电中梯测量为辅助功能的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对发现和圈定隐伏矿体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区原生晕微量元素定量分析结果表明,Cu、Zn、Mo、As等4种元素在勘查区为强富集元素,Pb、Sn、Co、Ba为富集元素,单元素具有水平分带性。根据化探原生晕元素组合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以单元素异常下限值和陆壳克拉克值为划分标准,圈定了4个Ⅲ级化探异常带,异常评价初步认为Cu-Pb-Zn-Mo-As-Sn-Co-Ba-Fe-Ni-Hg多元素叠加异常区为找矿有利区。选择元素共生组合特点较明显的三个异常带开展大功率激电工作并进行化探异常的验证,最后在推断出的成矿有利部位布设钻孔并见矿。初步认为预测区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于形成黄铁矿型铜矿床。

    石英砂工业区内土壤剖面的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李勇,李海燕
    2015, 29(3):  721-726. 
    摘要 ( 7045 )   PDF (1470KB) ( 18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安徽凤阳石英砂工业区土壤剖面的磁学参数和SiO2含量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土壤剖面磁性矿物含量低,磁学性质由磁赤铁矿控制,土壤剖面由上而下可分成3个磁性层;从第一层到第三层磁性逐渐减弱;第三层磁学性质主要由成土母质决定,第一层存在明显的磁性增强现象,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次生磁赤铁矿和燃烧作用。磁学参数和SiO2含量显示土壤剖面的第一层已被弱磁性石英尾砂污染,在石英尾砂的稀释作用下,其磁性结构特征发生了改变,磁性矿物含量降低。土壤剖面的磁学参数组合特征及SiO2含量反映了弱磁性石英尾砂对第一层土壤的污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