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全年文章

    现代地质2010 Vol.24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东秦岭钼、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系统与成矿预测
    肖荣阁 白凤军 原振雷 冯建之 张宗恒 刘国印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10.  
    摘要8613)      PDF(pc) (8834KB)(2558)    收藏

    以区域成矿理论为基础,将东秦岭构造带划分为华北古陆南缘、北秦岭造山带、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古陆等4个构造单元,其间商丹缝合断裂带分割南北秦岭造山带,形成华南古陆和华北古陆的分界,区内断裂构造及燕山期岩浆岩发育。研究区位于台地边缘,具有基底和盖层二元台地沉积结构,基底太古宇太华岩群变质岩和盖层熊耳群火山岩及燕山期岩浆岩构成区内重要的矿源岩。根据东秦岭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矿源岩的基本特征是亏损铜,而钨和钼、铅和锌、金和银则分别在不同的物源岩中富集。研究区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热液成因钼、金多金属矿床为主,根据成矿流体成因及其与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为3个成矿系统,即岩浆热液作用成矿系统、火山热液作用成矿系统及构造热液作用成矿系统,其分别与燕山期岩浆热液、熊耳期火山热液及中生代构造热液活动有关。根据燕山期岩浆岩、熊耳期火山机构及中生代的区域构造性质,分别预测了研究区内重点成矿区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9)
    2.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12.  
    摘要41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小秦岭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物质来源
    冯建之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1-17.  
    摘要4577)      PDF(pc) (5555KB)(6196)    收藏

    根据小秦岭地区太华群花岗-绿岩地体的形成和演化,通过太华群主要地层及岩浆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分析,对金的演化和成矿地球化学、物理化学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本区太华群是金的矿源层,与金矿空间关系密切的燕山期文峪花岗岩体是太华群及其以下壳幔物质重熔形成的,它控制本区金异常及金矿的分布,但是岩体仅作为驱动金富集成矿的热动力,而没有提供主要的成矿物质来源。小秦岭金矿床为热液型矿床,成矿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混合天水成矿。成矿热液属于弱酸—弱碱性,成矿温度为中偏高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8)
    4. 四川平武县金洞沟金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黄昌华,张成江,刘治恒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8-25.  
    摘要11049)      PDF(pc) (6753KB)(3547)    收藏

    金洞沟金矿床是位于四川省北部平武县境内的小型岩金矿床。在详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测试了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化学成分及H、O同位素组成,分析了金属硫化物(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的S同位素组成,对金的成矿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金洞沟金矿床为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其成矿物源主要是志留系茂县群浅变质碎屑岩系,矿石中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硫化物含量约1%,为少硫化物型矿石。流体包裹体及S、H、O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流体是主要由大气降水组成的热液,成矿温度为125~185 ℃,平均温度为148.7 ℃,属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在此基础上,提出金洞沟金矿床的成矿作用经历了原始含矿岩系(矿源层)的形成、区域变质作用衍生矿源层的形成、热液成矿作用及表生氧化富集等4个阶段,韧性剪切构造活动是引起金活化、迁移和富集的主要因素。该成果为该矿床成因的认识和找矿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河南嵩县钾长石石英脉型钼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白凤军,赵太平,肖荣阁,刘国营
    现代地质    2010, 24 (1): 26-33.  
    摘要11076)      PDF(pc) (9710KB)(9744)    收藏

    河南嵩县纸房钼矿是在中元古界火山岩中顺层产出的钾长石英脉型钼矿,矿化石英脉呈似层状、透镜状密集平行排列,厚0.35~5.0 m,与围岩整合产出。矿化石英脉可以划分为3期,早期无矿石英脉呈致密块状,中期石英脉是钼矿化石英脉,晚期属于无矿化石英-碳酸盐细脉。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火山热液,成矿年龄与熊耳期火山喷发期后的时间一致。成矿流体成分、液相成分特征值及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属于在高温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中高温混合流体,流体包裹体显示为中高温热液沸腾和不混溶成矿,成矿压力为28×105 ~68×105 Pa,属于低压浅成火山机构热液充填成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7)
    6. 内蒙古甲生盘铅锌硫矿床硫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付超,王建平,彭润民,刘家军,柳振江,刘哲铭
    现代地质    2010, 24 (1): 34-41.  
    摘要10946)      PDF(pc) (6810KB)(1680)    收藏

    甲生盘铅锌硫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西段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赋存于中元古代渣尔泰山群地层中,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并受同生断裂影响,区内矿石层纹状、角砾状和浸染状构造发育。矿石硫化物硫同位素测试分析表明:早期沉积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在17.0‰~31.5‰之间,均值为23.9‰;后期穿插脉状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在13.1‰~31.1‰之间,均值为24.1‰;二者δ34S值相近,均属海水硫酸盐来源,后期热液改造作用微弱,火山活动对该矿区成矿作用直接贡献不明显;围岩δ34S值变化范围在7.7‰~15.1‰之间,均值为10.2‰,明显小于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亦属海相沉积范畴;矿体北翼发育海西期花岗岩,但其对矿体的改造作用有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0)
    7. 青海东莫扎抓铅锌矿床硫化物特征及成因意义
    丛源,陈建平,董庆吉,郝金华
    现代地质    2010, 24 (1): 42-51.  
    摘要7135)      PDF(pc) (10286KB)(5763)    收藏

    青海东莫扎抓矿床是新探明的一个大型铅锌矿床。通过大量矿石光薄片观察、等离子质谱、电子探针分析,对其矿石矿物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矿物发育一套中温热液矿物组合;围岩蚀变具有中温蚀变特点;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具有MVT型块状硫化物的特征。综合研究认为,东莫扎抓铅锌矿至少可分为3期成矿:在海相白云岩沉积阶段存在闪锌矿、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的热液喷流沉积成矿;在弧后前陆盆地构造环境中发育有MVT型铅锌矿床成矿;在后期构造运动热液作用下,之前形成的铅锌矿可能会发生热液叠加改造。因此,东莫扎抓具有多期次多阶段叠加成矿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7)
    8. 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S、Pb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
    王立强,顾雪祥,程文斌,唐菊兴,钟康惠,刘晓吉
    现代地质    2010, 24 (1): 52-58.  
    摘要8435)      PDF(pc) (5884KB)(2267)    收藏

    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矿体主要赋存于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来姑组碳酸盐岩内的矽卡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中,近东西向似层状产出。在分析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矿石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窄,具塔式分布效应,估算得到成矿热液系统的总硫同位素值δ34S∑S 约为5.2‰,具有岩浆硫的特征;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为正常普通铅,矿石铅来源于早白垩世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新疆阿尔泰萨吾斯铅锌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式
    刘国仁,董连慧,尚海军,朱长喜,赵华,何立新
    现代地质    2010, 24 (1): 59-68.  
    摘要4170)      PDF(pc) (12538KB)(5719)    收藏

    萨吾斯铅锌矿床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阿尔泰晚古生代活动陆缘的泥盆纪—石炭纪弧后盆地中。矿床赋存于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夹陆源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中,是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矿区位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Pb-Ag-As-Zn-Bi-Cu-Mo-Au-Sb-Co-Ni综合异常内,其中Ag、As、Pb、Zn异常套合较好,与矿体基本对应,特别是Zn异常中心与矿体位置完全对应。矿区激电异常具有低阻、高幅频率、多峰值的特征,与地表矿化蚀变带对应。磁异常与激电异常相对应,异常宽度小于激电异常。TEM测深工作在矿区圈定了3个TEM低阻异常,均处于Ⅱ号矿化蚀变带内。在综合分析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地球化学异常、地球物理异常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该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式,对类似矿床的发现和评价能够起到借鉴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10. 山西原平王家庄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张岩,顾雪祥,李有核,董树义,程文斌
    现代地质    2010, 24 (1): 69-79.  
    摘要6449)      PDF(pc) (8814KB)(2132)    收藏

    山西原平王家庄铁矿床为五台山地区产出的条带状铁建造(BIF)的典型代表。含矿岩石为磁铁石英岩,围岩主要为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石英片岩等。通过对变质岩的原岩恢复,得出其原岩主要为火山岩,具有从拉斑玄武岩向钙碱性火山岩演化的特点,局部有陆源碎屑的加入。微量元素中相对亏损Ta、Nb、Zr、Ti等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较低的w(Y)/w(Nb)比值,表明本区处于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带的构造环境。磁铁石英岩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为向右缓倾斜的轻稀土富集型,具轻微铕正异常和轻微铈负异常,稀土元素特征表明BIF形成于典型的海洋环境,早太古代洋壳俯冲产出的高温气水热液对于BIF的沉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Eu轻微正异常说明本区火山活动较弱,海底高温热液对BIF的沉积贡献相对较少。BIF与其围岩在原始地幔标准化不相容元素蛛网图中的相关性说明二者有相同或相似的物质来源和成岩环境,二者同属一个沉积盆地,但却有不同的沉积过程和形成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9)
    11. 辽宁弓长岭铁矿磁铁富矿的成因研究
    刘军,靳淑韵
    现代地质    2010, 24 (1): 80-88.  
    摘要1922)      PDF(pc) (6922KB)(1519)    收藏

    在总结辽宁弓长岭铁矿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区内磁铁石英岩和磁铁富矿两种矿石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分析,测试了其氧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1)磁铁富矿和磁铁石英岩除了主要成分Fe、SiO2的含量有很大差别外,其他元素的含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2)磁铁富矿和磁铁石英岩微量元素特征非常地相似,并且二者的稀土配分型式也非常一致,总的稀土配分曲线是稍右倾型或平坦型的,具Eu正异常,显示了二者的一致性和继承性;(3)磁铁石英岩中磁铁矿的δ18O值变化范围为-4.5‰~1.8‰,包含了磁铁富矿的变化范围,这与磁铁富矿赋存在磁铁石英岩之中的地质产状完全一致,表明富矿是由具负δ18O值的热液改造磁铁石英岩而形成的;(4)磁铁富矿应该是由区域变质阶段形成的变质水热液(温度在500 ℃以上,而且氧同位素δ18O值低,一般为负值)交代条带状磁铁石英岩,通过去硅作用形成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7)
    12. 河南嵩县南岭超贫磁铁矿的地质特征与找矿模式
    周红春,刘传权,李中明,王柳林,孙丹,崔川生
    现代地质    2010, 24 (1): 89-97.  
    摘要5188)      PDF(pc) (12145KB)(2550)    收藏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铁矿资源越来越紧缺,迫切需要寻找和开发非传统的铁矿资源。河南嵩县南岭超贫磁铁矿(mFe,其含量为10.20%)品位低,易采易选,性质上可归属于非传统矿产资源。通过对南岭超贫磁铁矿的磁铁矿石、斜长角闪(片)岩化学成分的对比分析,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和矿体特征,对矿体进行n(Fe+Al+Ti)-n(Ca+Mg)和w( FeO+Fe2O3+TiO2)-w(Al2O3)-w(MgO) 图解分析,结果显示南岭矿区的含磁铁斜长角闪(片)岩和斜长角闪(片)岩是大洋富铁拉斑玄武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矿床的成因类型为风化残积型超贫铁矿床。进一步厘定了找矿标志,建立了找矿模式,对寻找南岭型铁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9)
    13. 哀牢山—金沙江构造带白马寨铜镍硫化物矿床I号含矿岩体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戚学祥,朱路华,李志群
    现代地质    2010, 24 (1): 98-106.  
    摘要11838)      PDF(pc) (9256KB)(4452)    收藏

    白马寨I号岩体是哀牢山—金沙江构造带白马寨Cu-Ni矿区内最大的一个含矿基性—超基性岩体,从中心向边缘依次由含矿橄榄岩、矿化辉石岩和辉长岩3个相带组成环状体。从中心相到边缘相,岩石中SiO2、TiO2、Al2O3、CaO、Na2O和K2O含量逐渐增加,TFe、MgO含量降低;稀土元素中w(∑REE)、w(LREE)/w(HREE)逐渐增加,δEu由负异常到正异常演变;微量元素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逐渐增加、强亲岩浆元素逐渐降低的演变特征。铂族元素配分模式为Pt-Pd型,w(Pt)/w(Pd)比值为0.32~0.68,介于富硫化物拉斑玄武岩(0.38)和原始上地幔(1.36)之间,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微量元素蛛网图和铂族元素配分模式中不同岩石配分曲线的相似性揭示3个相带不同岩石之间的高度一致性,展示基性—超基性岩形成于玄武质岩浆演化、熔离及岩浆一次性侵入、分异成岩成矿的特征。矿区内地层层序稳定,岩体与沉积岩之间的侵入接触关系及w(Zr)-w(Y)-w(Nb)图解说明白马寨岩体形成于陆内环境。岩体的低Ti含量、Th强烈正异常和含矿橄榄岩负Eu异常,以及w(Th)/w(Ta)比值、w(Th)/w(Nb)比值和w(Pd)/w(Pt)比值及Ir族元素配分曲线明显不同于峨眉山玄武岩和典型的地幔柱玄武岩,而与大陆裂谷玄武岩非常相近,说明白马寨I号岩体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内蒙古固阳县文圪乞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中铂族金属矿物的特征及成因
    赵兴国,苏尚国,王水炯,杨帅师,侯建光,池涵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07-111.  
    摘要7535)      PDF(pc) (3754KB)(1378)    收藏

    在内蒙古固阳县文圪乞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中发现了砷铂矿、砷锑钯矿和黄碲钯矿等铂族金属矿物。野外观察和室内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砷铂矿与磁铁矿、绿泥石共生,砷锑钯矿和黄碲钯矿与黄铁矿共生。铂族金属主要赋存在二辉石岩中,且在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体中呈脉状产出。文圪乞铂族金属的分布、产状及特征显示岩浆作用对铂族金属的富集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岩浆期后的热液作用对铂族金属迁移、富集也起着关键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地区北极各岩体锆石定年及其岩石化学特征
    柳长峰,张浩然,於炀森,周志广,刘文灿,张华锋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12-119.  
    摘要8628)      PDF(pc) (9397KB)(2528)    收藏

    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北极各花岗岩基位于兴蒙造山带的二道井—查干乌拉—红格尔缝合带南缘,主要由正长花岗岩组成。为精确厘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对其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了(264.0±3.4)Ma(MSWD =1.5)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应代表其侵位年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该岩体具相对富碱、富钾的特征,w(K2O+Na2O)变化于80%~929%之间,w(K2O)/w(Na2O)比值为1.20~2.59,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w(Rb)/w(Sr)值较低(2.4~4.2),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La/Yb)N介于3.1~13.6之间,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等特点显示其应为Ⅰ型花岗岩。岩石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副矿物出现榍石而未见富铝矿物,富含暗色包体,与过铝质花岗岩相伴生,为较典型的 KCG岩石组合,属于由俯冲作用向大陆碰撞演化过程中构造体制转换阶段的产物,而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均落入同碰撞花岗岩区域。同位素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北极各岩体形成于同碰撞环境,可能是大规模岩浆底侵作用导致地壳熔融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喷流沉积成因证据:容矿岩石的地球化学约束
    祝朝辉,刘淑霞,张乾,谷德敏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20-130.  
    摘要11677)      PDF(pc) (9690KB)(9559)    收藏

    滇东南是否存在广泛的热水沉积活动已成为制约滇东南三大多金属矿床(个旧、都龙、白牛厂)成因研究的主要因素之一。系统研究了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容矿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矿床容矿岩石主量元素数据均投影于火山及海底热卤水成因区域内;稀土元素明显分为两组,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的样品可能与较多的正常沉积物的加入有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的样品具有与加拿大沙利文矿山的条带状富电气石热液沉积岩和加拿大Agnico-Eugle矿山的铁建造中的条带状燧石岩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标准化参数;同时,微量元素对的演化趋势与现代大洋热水沉积物相似,而且As、Sb和Ag含量与大厂和个旧热水沉积硅质岩相当。推测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属热水沉积成矿,只是在距花岗岩体较近的部位遭受了部分叠加改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区深部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郑洪伟,李廷栋,高锐,贺日政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31-139.  
    摘要11479)      PDF(pc) (11994KB)(8336)    收藏

    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量新生代钾质、高钾质火山岩体的成因一直是个谜。利用布置在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缘的305个临时宽频地震台站和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9 649个远震事件,共139 021条P波初至到时资料对青藏高原深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层析成像反演研究。结果显示,印度岩石圈地幔俯冲前缘已经到达了羌塘地体中部之下,在俯冲前缘存在一个从地幔深处延伸至地表的大规模低速体。该低速体可能是由于印度岩石圈地幔前缘俯冲进入软流圈深处而引起地幔热扰动,造成深部软流圈地幔的热物质向上扩散而形成的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通道;该通道为青藏高原北部的新生代钾质、高钾质火山岩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因此,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可能是印度岩石圈地幔持续北向俯冲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18. 川西前陆盆地上侏罗统—白垩系泥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杨国臣,于炳松,陈建强,姚纪明,李善营,吴云辉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40-150.  
    摘要10633)      PDF(pc) (8415KB)(4131)    收藏

    为了探讨川西前陆盆地上侏罗统—白垩系的物源属性及源区构造背景,对该区上侏罗统—白垩系泥质岩的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构造区及沉积环境对泥质岩的REE特征及其沉积分异作用有一定的控制性。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泥质岩的REE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沉积作用的改造;泥质岩具有明显的LREE富集、HREE丰度低、负Eu异常以及大多数样品具有较明显负Ce异常的特点;从J3到K2,泥质岩均具有较高的REE分异程度,不同阶段的REE平均分异程度相对稳定;泥质岩形成于一种总体偏氧化、局部具还原性质的沉积环境;源区母岩以沉积岩和花岗质岩石为主,也可能有玄武岩成分的混入;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也有来自被动大陆边缘的物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四川若尔盖地区西康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区和古风化程度分析
    白宪洲,何明友,王玉婷,杨学俊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51-157.  
    摘要11739)      PDF(pc) (5467KB)(2938)    收藏

    通过对四川省若尔盖地区西康群砂泥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综合研究,发现本区砂泥岩的SiO2 、P2O5 、MnO与PAAS有相同的含量,富集Na2O、CaO,贫Al2O3 、Fe2O3、MgO、K2O和TiO2。微量元素W含量大大高于上地壳丰度,Nb和Ta含量大大低于上地壳丰度,而与下地壳丰度相当,Sc的含量略低于上地壳丰度,造岩元素Sr 略高于地壳丰度值。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高,平均值为133.97×10-6,与地壳中的稀土元素总量112×10-6较为接近。轻稀土元素相对于重稀土元素较为富集,具中等的负铕异常,稀土配分曲线均显示比较一致的右倾的轻稀土富集的配分模式。由此认为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大陆岛弧和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物相似。综合其他地质资料认为若尔盖地区西康群砂泥岩的物源区可能为康滇古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20. 陕西铜川—黄陵地区油页岩地质特征及利用前景
    白云来,赵应成,徐东,马玉虎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58-165.  
    摘要5201)      PDF(pc) (6958KB)(1705)    收藏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陕西铜川、宜君和黄陵一带赋存着丰富的油页岩资源。主要的含油页岩层位是中—晚三叠世延长组下段上部,具体形成时间为中三叠世晚期。野外观察发现,油页岩露头主要分布于铜川—宜君—黄陵一带,主矿层厚度一般为2~36 m。测得含油率为 1.8%~13.7%,发热量为1.66~11.45 MJ/kg,推测干酪根类型为I-II1,产烃率为400 kg/t,中等偏好,页岩油(相当于原油)资源量约100×108 t,储量近亿吨。宏观和微观资料表明,该区油页岩是在淡水、近岸、强还原、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属于大型内陆湖盆的半深—深湖相,埋藏浅,储量较大,交通条件好,如果在适当时机开发,不仅可获得初步经济效益,也可为鄂尔多斯油页岩的开发利用获取开拓性的经验。该区油页岩矿位于西部最大城市西安市附近,开发利用的意义重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辽东砖庙硼矿含硼岩系富镁大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张艳飞,刘敬党,杨子荣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66-174.  
    摘要1511)      PDF(pc) (9148KB)(1057)    收藏

    富镁大理岩是辽东砖庙硼矿的主要容矿岩石。对该区富镁大理岩的岩石特征、全岩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C、O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富镁大理岩具有岩浆碳酸岩的特征:主量元素具富镁高硅的特点;微量元素中B、F、Rb、Cs、Th和U含量较高,V、Cr、Co、Ni等相对较低,高场强元素相关比值与岩浆碳酸岩相似;稀土元素含量偏低,分配型式略显右倾,与后仙峪镁橄榄岩的稀土配分型式一致;C、O同位素含量较世界各地岩浆碳酸岩偏高。分析认为,辽东砖庙硼矿富镁大理岩的形成可能与地壳物质混染有关,δ18O-δ13C相关图解显示其为海相原生碳酸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22. 北苏鲁荣成地区超高压变质带大理岩中石榴辉石岩的退变质过程
    蔡志慧,唐哲民,梁凤华,陈方远,张丽军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75-186.  
    摘要1691)      PDF(pc) (14536KB)(1495)    收藏

    北苏鲁荣成地区超高压变质带大理岩中的退变质石榴辉石岩包裹体具有“核-幔-边”结构,核部主要由石榴子石与单斜辉石组成,幔部含有由细小角闪石与绿帘石组成的后成合晶以及颗粒较大的角闪石与单斜辉石,通过详细的岩相学分析以及矿物成分分析,认为这些后成合晶是由石榴子石、单斜辉石以及来自围岩的流体共同反应而产生,大颗粒的角闪石主要是由辉石转变而来的,在幔部这个转变并不彻底,仍有一些残余辉石颗粒。边部主要由角闪石和绿帘石组成。该石榴辉石岩曾经历榴辉岩相超高压变质阶段。没有柯石英超高压代表性矿物(采样处的其他类型岩石都含有柯石英)的原因是石榴辉石岩的原岩为超基性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3. 青海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中坡缕石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殷科,洪汉烈,李荣彪,强泰,张克信,王锦荣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87-194.  
    摘要4524)      PDF(pc) (7201KB)(1060)    收藏

    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分析方法,对青海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坡缕石的矿物学特征以及古气候指示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晚渐新世循化盆地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成主要有蒙脱石、伊利石、坡缕石和绿泥石等;坡缕石一般呈纤维状或者针状,沿片状蒙脱石的边缘及表面交代生长,为典型自生成因的坡缕石。坡缕石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的特征矿物,其出现表明循化地区晚渐新世气候特征较为干旱,与粘土矿物组合及伊利石结晶度所反映的气候环境信息相吻合;沉积物中坡缕石相对含量及有序度自下而上逐渐增大,说明循化地区的干旱化逐渐加剧。循化地区晚渐新世(~23 Ma)的干旱化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或者全球气候变冷事件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
    24. 内蒙古乌达地区早二叠世植物群和古生态研究
    孙克勤
    现代地质    2010, 24 (2): 195-204.  
    摘要8732)      PDF(pc) (7349KB)(5661)    收藏

    研究的植物化石采自内蒙古乌达地区早二叠世地层,共计11属20种,分属于石松纲、楔叶纲、瓢叶目、真蕨纲、种子蕨纲和苏铁纲。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含有许多华夏植物群分子和地方性分子,为典型的华夏植物群。根据植物群分子的总体组成,植物群的时代为早二叠世,相当于阿瑟尔期(Asselian)、萨克马尔期(Sakmarian)、亚丁斯克期(Artinskian)和空谷期(Kungurian)。在研究植物群的基础上,对植物群的古生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早二叠世Lepidodendron posthumiiParatingia datongensis植物群落。这一植物群落在二叠纪主要分布在沼泽和低地环境,以大量出现的蕨类和种子蕨分子为特征。植物群落为原地保存,借助于化石资料,植物的生活型得以重建,包括乔木、树蕨、灌木和草本。植物群落指示早二叠世本区为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
    25. 冀东南堡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张英芳, 姜均伟
    现代地质    2010, 24 (2): 205-213.  
    摘要3032)      PDF(pc) (2846KB)(1125)    收藏

    冀东探区南堡凹陷北13井、北26井、北28井、高6井、高7井、高10井、高20井、高27井和高39井124个样品的孢粉资料显示南堡凹陷东营组为波形榆粉高含量孢粉组合。其裸子植物的松科花粉含量高,被子植物的榆粉属、栎粉属、胡桃粉属和桦科植物花粉丰富。该孢粉组合在东营组三段上亚段为波形榆粉(Ulmipollenites undulosus)-栎粉属(Quercoidites)亚组合;东营组二段为胡桃粉属(Juglanspollenites)-椴粉属(Tiliaepollenites)亚组合/松科(Pinaceae)-藜粉属(Chenopodipollis)亚组合,并详细分析东营组二段两个不同孢粉亚组合的形成原因;东营组一段为雪松粉属(Cedripites)-云杉粉属(Piceapollis)亚组合。通过南堡凹陷与渤海湾盆地其他凹陷孢粉组合的对比,结果显示南堡凹陷与渤海湾盆地其他凹陷孢粉组合特征总体一致,然而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根据孢粉组合中主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花粉的分布时限以及少量新近系繁盛分子的出现,判断南堡凹陷东营组的时代为渐新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26. 苏州澄湖SC1孔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变研究
    史凯
    现代地质    2010, 24 (2): 214-220.  
    摘要3863)      PDF(pc) (3083KB)(783)    收藏

    通过对苏州澄湖SC1孔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孢粉和有孔虫等的实验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的岩性构造特征以及AMS 14C测年数据,探讨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苏州澄湖地区的气候波动特征以及海侵、海退沉积巡回序列。研究发现该区域气候与世界气候波动性一致,具有温暖湿润—冷而略干—温暖湿润—暖热潮湿—温凉略干—温暖湿润的波动变化特征;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具有两个海相沉积地层,一为晚更新世晚期海侵(约为34 kaBP),另一为全新世中期海侵((6 955±50)aBP);整个剖面缺失硬粘土层,与之对应的则是两海相地层之间的泥砂互层;沉积环境经历了晚更新世晚期海侵期河床、河漫滩相—末次冰期干冷期河流湖沼相—全新世早期河口湾亚相—全新世中期滨浅海相—全新世晚期淡水湖沼相的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27. 贵州东南区埃迪卡拉系层序地层格架
    张海, 甘凤伟, 魏宁
    现代地质    2010, 24 (2): 221-227.  
    摘要3357)      PDF(pc) (4334KB)(1077)    收藏

    贵州地区的埃迪卡拉系由陡山沱组和灯影组构成,其中陡山沱组以硅质岩为主,灯影组以泥晶白云岩为特征。选取典型剖面进行层序划分,通过空间追索和对比,建立研究区埃迪卡拉系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表明:从陡山沱组到灯影组构成一个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该序列组成一个二级构造层序,并进一步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及其所包含三级层序具有相似的相序组构,体现出“旋回含旋回”的特征。从浅水台地区到深水盆地区,灯影组白云岩不存在白云岩相变为灰岩的现象,可能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这套白云岩就像陡山沱组底部的“帽白云岩”那样是原生白云石沉淀作用的产物,并且可能反映了“帽白云岩”所指示的前寒武纪晚期“极端温室效应”的延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8. 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瞿泓滢, 裴荣富, 王永磊, 李进文
    现代地质    2010, 24 (2): 228-236.  
    摘要9594)      PDF(pc) (3541KB)(2919)    收藏

    以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床为例,通过对成矿流体特征的研究以及碳、氢、氧同位素分析,探讨矿床的成矿机制,分析成矿流体性质以及成矿流体来源。凤凰山铜矿床石榴子石、石英和方解石普遍发育流体包裹体,其类型为V-L型、V-L+S型、V-L富气相型和V型。石榴子石、石英和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分别集中于3个区,其流体包裹体的温度和盐度区间代表成矿流体演化的3个不同阶段。成矿流体经历了从高温度、高盐度向低温度、低盐度的持续演化过程,与成矿作用阶段基本对应,降温、流体沸腾是导致流体中巨量铜元素卸载的主要因素。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可能在成矿晚期混有少量大气降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1)
    29. 南秦岭钡成矿带重晶石与毒重石成矿特征
    吴胜华, 刘家军, 张鼐, 柳振江
    现代地质    2010, 24 (2): 237-244.  
    摘要4074)      PDF(pc) (3393KB)(2869)    收藏

    在我国扬子地块北缘南秦岭一带的早古生代硅质岩建造中,存在一大批重晶石矿床和毒重石矿床,构成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大型钡成矿带。根据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重晶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低于毒重石流体包裹体峰值。这些矿床中重晶石的δ34S值比同期海水δ34S值高 (除去文峪矿区重晶石一个δ34S值与同期海水δ34S值接近),表明当时细菌对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引起了重S的富集。各钡矿床中的毒重石有各自的δ13C和δ18O值范围,毒重石中的C来自有机质事件反应。根据热力学计算表明,小于162.42 ℃的温度有利于形成重晶石矿石;在温度高于162.42 ℃时,海水中积累充足的CO32- (来自有机事件)有利于形成毒重石矿石。在重晶石矿床形成的晚期,如出现贫Ba2+热液,且海水中积累足够的CO32- 和温度高于162.42 ℃,CO32- 可以交代重晶石中的SO42- 形成交代成因的毒重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0)
    30. 因子分析法对内蒙古查巴奇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分区的应用研究
    戴慧敏, 鲍庆中, 宫传东, 尤洪亮, 孙中任, 闫国磊, 金鑫
    现代地质    2010, 24 (2): 245-251.  
    摘要9573)      PDF(pc) (4571KB)(2539)    收藏

    利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对内蒙古查巴奇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提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个因子,绘制了因子得分图及地球化学分区图,结果显示:地球化学分区结果与地质特征对应较好。As、Sb、Cu、Zn组合主要反映了林西组地层,其子区展布方向与林西组地层的NE走向一致,而Pb、Zn子区在光华组英安岩及安山岩、老龙头组变质岩和早侏罗世英云闪长岩中均有分布,总体呈NE向展布;Ag、W子区除在研究区北侧有相对较小面积的分布外,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中,表明Ag、W类与该位置的花岗岩体密切相关。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发现,一个Au矿点及一个Pb、Zn矿点分别位于As、Sb、Cu、Zn子区和Pb、Zn子区内。通过对研究区进行地球化学分区,明确了各类子区特定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及其相互关系,为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找矿提供有利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4)
    31. 东营凹陷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在油源识别中的应用
    李素梅, 郭栋
    现代地质    2010, 24 (2): 252-258.  
    摘要3274)      PDF(pc) (2447KB)(984)    收藏

    为揭示东营凹陷部分复杂成因油气的来源,对该区原油、烃源岩单体烃碳同位素进行精细特征分析与油源追踪。东营凹陷不同成因原油具有不同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沙三段淡水成因原油碳同位素曲线分别以nC15、nC32为主峰,碳同位素总体偏重、前峰极其富集13C;沙四段咸水成因原油一般以nC23为分界线,近似呈对称的双峰分布,δ13C值较沙三段成因原油的轻。沙三段、沙四段成因原油碳同位素分别与沙三段、沙四段烃源岩的聚类相关。牛庄洼陷沙三中段透镜体岩性油气藏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值介于沙三段、沙四段烃源岩之间,与沙四段烃源岩及相关原油具有更好的相关性,验证以往关于牛庄洼陷沙三中段隐蔽油气藏原油为沙三段、沙四段成因的混源油观点。东营凹陷南斜坡孔店组原油碳同位素总体相对较轻、近直线型分布,与孔店组烃源岩、黄骅坳陷孔店组成因原油的碳同位素曲线聚类相关,指示其与孔店组烃源岩具有成因联系。在正常油窗范围内,成熟度对东营凹陷烃源岩及相关原油碳同位素的影响较小,后者主要受控于母源与古沉积环境。单体烃碳同位素可以很好地应用于东营凹陷油气成因与油源研究,该方法是对以往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研究的补充与深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8)
    32. 原油生物降解模拟实验及其定量化评价
    向廷生, 黑花丽
    现代地质    2010, 24 (2): 259-267.  
    摘要2096)      PDF(pc) (5301KB)(880)    收藏

    利用筛选到的优势烃降解复合菌(I菌)对大庆油田3口不同油井的油(西5-P10、三元后和G1131-262)进行不同时间的降解实验和全油GC-MS定量分析,探讨饱和烃、芳烃化合物分布情况变化。实验研究表明I菌为高效烃降解菌;相同微生物对此3种不同原油的降解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烃污染现场生物修复试验需要根据不同原油性质选择不同的高效降解菌;对于饱和烃和芳烃生物降解的顺序既有对过去结论的验证又提出新的看法。藿烷的降解在重排甾烷之后,萘比菲先开始降解,三甲基萘比三甲基菲更早开始遭受生物降解,三甲基和四甲基萘在深度生物降解后会达到一个平衡,之后的降解速度减慢。当生物降解到一定阶段,抗生物降解能力强的多环芳烃富集会加重对环境的毒害,因此,多环芳烃降解菌或萘、菲降解菌等特效菌是未来烃污染环境修复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33. 缅甸Sagaing走滑断裂及对睡宝盆地构造演化的控制和影响
    谢楠, 姜烨, 朱光辉, 杨松岭, 李爱山, 张科
    现代地质    2010, 24 (2): 268-272.  
    摘要3934)      PDF(pc) (3392KB)(1420)    收藏

    在研究Sagaing走滑断裂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将其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古新世—早始新世洋陆俯冲造成了缅甸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分离,使缅甸板块加速向北漂移,Sagaing断裂开始形成;第二阶段始新世以来发生陆陆俯冲,印度板块的北东部首次开始碰撞缅甸板块。这次A型俯冲使得缅甸板块沿Sagaing走滑断裂向北继续漂移,最大的右行走滑位移达450 km。在Sagaing走滑断裂的控制下,睡宝盆地亦呈现2期构造特征:中新世,缅甸盆地内经历拉张和断裂,安德曼海(Andaman)打开,并且弧后扩张中心向南迁移,睡宝盆地即呈现拉张的构造环境;上新世—更新世,由于缅甸板块向北运动碰撞到亚洲板块的喜马拉雅断裂,受到阻挡,构造反转。睡宝盆地受挤压和扭压导致一系列的逆断层、花状构造,最终形成以南北向右行走滑为主、叠加东西向扭压的应力背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6)
    34. 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顶面岩溶古水系对接现象及其意义
    蔡忠贤, 刘永立, 刘群
    现代地质    2010, 24 (2): 273-278.  
    摘要2462)      PDF(pc) (2938KB)(875)    收藏

    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从加里东中期到海西期,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及其引起的多期岩溶作用的叠加改造,岩溶缝洞系统非常发育。岩溶作用的发生,除地层的可溶性,主要依赖于岩溶水补给-径流-排泄过程中对岩石的溶解作用和侵蚀作用。因此,判断岩溶水的运动轨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利用第三代相干体技术,刻画中下奥陶统顶面的岩溶古水系,发现上奥陶统覆盖区下部依然有许多地表水系存在,并且大多与上奥陶统缺失区的古水系对接。根据现代岩溶理论,划分奥陶系岩溶层组,厘定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两种不同时期岩溶古水系的形成和消亡过程,这对恢复古岩溶发育环境,划分古岩溶发育阶段,揭示古岩溶的发育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
    35. RMS提取技术在溶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万方, 崔文彬, 李士超
    现代地质    2010, 24 (2): 279-286.  
    摘要2410)      PDF(pc) (7711KB)(1345)    收藏

    三维地质建模在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碎屑岩储层的应用中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效果良好的方法技术,但是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应用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应用PETREL储层建模软件,以地震属性RMS提取技术为建模核心方法,建立塔河4区碳酸盐岩溶洞的分布模型,并且对塔河4区实际洞穴与此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统计,72个样点中吻合的有54个,吻合率为75%,较为准确的再现塔河4区地下空间分布,此模型可为以后的勘探开发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2)
    36.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溶洞充填物特征研究
    徐微, 蔡忠贤, 贾振远, 林忠民
    现代地质    2010, 24 (2): 287-293.  
    摘要3054)      PDF(pc) (2379KB)(1105)    收藏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储层是该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层段,古岩溶作用产生的大量溶洞作为油气的存储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对11口井充填溶洞的岩心观察,划分出化学沉(淀)积岩相、搬运型岩相、垮塌型岩相、渗流充填相4大类溶洞充填相。搬运型岩相为溶洞的早期充填产物,当地表岩溶的溶蚀作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岩石会发生崩落,崩落的结果就产生了垮塌型岩相,后期的渗流充填相以填隙物的形式充填在垮塌型岩相里。据区内Ta井的典型溶洞充填特征,归纳出其充填序列为上部的溶洞破裂相、中部的塌陷相及下部的海水侵入充填相。溶洞充填物中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的地球化学特征,证实区内存在海水-淡水混合岩溶,对油田的开发生产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T47界面生屑灰岩微相分析及成岩作用研究
    初广震, 黄文辉, 于炳松, 樊太亮
    现代地质    2010, 24 (2): 294-300.  
    摘要3515)      PDF(pc) (7633KB)(2299)    收藏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T74界面的研究主要以在地震反射剖面中大的不整合面形式为基础进行的,对界面具体的岩性、微相和成岩作用研究较少。位于塔里木盆地巴楚县东北方向一间房地区的T74露头剖面为上奥陶统与中—下奥陶统的分界面,岩性以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和粒泥灰岩为主。镜下分析表明:T74界面生屑灰岩中生物碎屑以棘皮动物(主要为海百合碎片)和介形虫为主,其他生物碎屑包括腕足动物、软体动物、三叶虫、钙球粒、粗枝藻、龙介虫、有孔虫、海绵和苔藓等。通过镜下微相、C-O同位素以及X射线荧光等多种分析方法,认为T74界面地层沉积相为较温暖的低能陆棚相,后期经历了埋藏压实成岩作用、地层抬升后的淡水成岩作用和风化剥蚀作用等。岩石的缝合线发育,孔渗性较好,利于地下流体的运移和渗透,对中—下奥陶统的岩溶发育起着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松辽盆地北部他拉哈-齐家地区姚一段沉积与成藏特征再认识
    杨玉芳, 钟建华, 司维柳, 倪良田, 陈志鹏
    现代地质    2010, 24 (2): 301-310.  
    摘要6085)      PDF(pc) (7106KB)(905)    收藏

    综合20口井岩心和496口井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松辽盆地他拉哈-齐家地区姚一段葡萄花油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提出葡萄花油层北、西部为同沉积构造抬升控制的底部缺失的层序地层新格架。研究区最有利相带砂体为窄而细的末梢河道砂、薄层河口坝及席状砂体,而研究区北半部大量宽泛的厚层优质河道砂却不含油,为大面积含水区。研究总结发现,砂体发育与岩性油气藏分布均受控于一挠曲坡折带,坡折带以内为低水位体系域沉积质量中心,砂岩厚薄相间,可形成地层超覆圈闭;坡折带之下为3个层序低水位和水进体系域三角洲前缘砂体叠合区,发育的砂岩较薄且连通性差,是多层位岩性圈闭和上倾尖灭型圈闭发育区;坡折带之上以水进体系域平原相及前缘相的大量厚层河道砂体为主,但因连通性好,油气易散失,不易形成岩性圈闭,而成为大范围的含水区。坡折带“控层”“控相”“控砂”“控藏”的理论在本研究区又一次得到极好的应用与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39. 渤海湾盆地歧北凹陷古近系沙二段复合三角洲内部结构及空间演化
    鲁超, 焦养泉, 吴立群, 吕琳
    现代地质    2010, 24 (2): 311-320.  
    摘要2660)      PDF(pc) (8576KB)(1035)    收藏

    对歧北凹陷三角洲进行分尺度研究。首先,通过各种地震属性的应用、地震相的追踪和砂分散体系的分析,发现复合三角洲分为西部三角洲和迁移的东部三角洲。然后,利用地震相的追踪能识别出歧北凹陷沙二段三角洲具有类似“s”型前积的反射特征,这是三角洲朵体侧向迁移的地震反射特征。在发现的侧向迁移现象基础上,对地震剖面上侧向迁移的每一个同相轴进行平面上追踪,控制每一个期次的迁移的朵体的平面展布范围,最终获得多个期次朵体的平面展布及演化,发现东部三角洲在沙二段低位体系域时,共向东迁移6次;在沙二段湖扩-高位体系域时,共向东迁移4次。西部三角洲持续垂向加积。侧向迁移现象的存在使得东部三角洲存在不同于其他三角洲的非均质性特征,砂体呈正韵律和反韵律的交互。东部三角洲的孔隙度整体相对较低,平均值14%,低于西部三角洲的平均值24.4%;该沉积类型的总平均渗透率较低,为0.017 2×10-3 μm2,低于西部三角洲的0.037 5×10-3 μm2;碳酸盐岩含量较高,平均值为13.5%,高于西部三角洲的平均值9.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40. 东营凹陷滨南—利津地区古近系沙四上亚段物源分析与沉积特征
    刘惠民
    现代地质    2010, 24 (2): 321-328.  
    摘要5031)      PDF(pc) (4120KB)(1694)    收藏

    通过碎屑颗粒类型与含量、特征元素比值分布模式等方法,对东营凹陷滨南—利津地区沙四上亚段砂体物源进行系统分析。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该地区存在两大物源体系:来自陈家庄凸起的利津物源体系和来自滨县凸起的滨南物源体系。滨南物源体系碎屑沉积物以石英含量高、变质岩岩屑含量高的砂岩为主,且碎屑颗粒粒度细;利津物源体系以石英含量低、沉积岩岩屑含量高的砾岩、含砾砂岩、砂岩为主,碎屑颗粒粒度粗。由于物源母岩性质的差异及古地貌特征和构造演化特征不同,两个物源体系发育不同的砂体类型,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滨南物源体系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滩坝等砂体,利津物源体系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浊积扇等砂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